随着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肠癌的发病率貌似越来越高,因此肠道健康也逐渐受到重视。
有的人在接受肠镜检查之后发现自己长了肠息肉,这可能与肠癌有关。所以,肠息肉一定要切吗?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从病理类型上来看,肠息肉可以分为三大类: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多由肠道炎症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为非肿瘤性息肉,恶变几率极低。
增生性息肉:多见于老年人,多为单发,体积较小,恶变率同样很低。
腺瘤性息肉:又称腺瘤样息肉,是肿瘤性息肉的一种,随着体积的增大,其恶变风险会明显增加。
根据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绒毛状、管状和混合状,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最高。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肠息肉的可能。便血:肠息肉可能因粪便摩擦而破裂出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有时混有粘液。
腹痛:肠息肉可能引起肠道炎症或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导致隐痛或阵发性疼痛。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这是由于肠息肉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所致。黏液分泌增多:肠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分泌黏液,导致黏液便。
贫血:长期反复的便血可能导致盘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肠息肉一定会发展为肠癌吗?肠息肉与肠癌之间的确存在着关系。腺瘤性息肉作为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类型,其恶变风险随着体积的增大而明显增加。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绝大多数会发展成肠癌。因此,肠息肉被认为是肠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对于肠息肉,除了小于0.5厘米的非腺瘤性息肉随访观察,其他的一旦发现应及时切除,以防恶变。对于肠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也是至关重要。
肠息肉与肠癌的错误认知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肠癌
虽然年龄是肠癌的其中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是“安全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遗传因素的作用,年轻人患肠癌的例子也并不罕见。因此,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要有所警惕。
肠息肉切除后不需要复查
腺瘤性息肉在切除后仍有复发的可能,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其肠道内可能再次长出大量息肉。因此,肠息肉患者在切除后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的息肉。
便血只是痔疮不是肠癌
便血是肠癌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很多人认为便血就是痔疮,从而忽视了进一步检查。实际上,痔疮的便血多为鲜红色,且与粪便分离;而肠癌的便血则可能是暗红色或污血,且与粪便混合。因此,出现便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肠癌不会遗传
虽然大多数肠癌是散发性的,即没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但也有部分的肠癌患者具有明确的家族遗传背景。这些家族性肠癌患者往往携带特定的遗传突变,导致他们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并注意加强检查和监测。
结语
肠息肉与肠癌作为肠道常见的病变,其关系密切且复杂。我们还是要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的习惯。
参考资料:
[1]大部分肠癌都和它有关,一定要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