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无欲”只在第二章出现过一次,原文是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为何要一直让百姓“无知无欲”呢?这不是愚民思想吗?
这需要从理解本章的“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不”说起。
“恒使民无知无欲”不是愚民思想,而是为道者的必然选择,只有圣人“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才能使百姓不知道有“上贤”之事,不知道“难得之货”和引起贪欲的东西。所以,“不知”是有具体所指的,并非泛泛而言。
“不尚贤”就是反对任人唯贤吗?
不尚贤不等于老子否定用人唯贤,他否定的是由侯王定义贤德,否定权力私用形成的榜样文化。统 治者尚贤的实质是操z人性。
老子说:“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统 治者定义“贤德”,那势必引起群争,故云“不尚贤,使民不争”,天下之人会放弃自己的所长而争自己的所短,伪诈之风于是形成。
所以为道者不面向天下人推崇因个人偏好而设定的贤德标准,使民众不去迎合而争宠。
为什么“不贵难得之货”,可以“使民不为盗”?
“贵难得之货”就意味着统治 者通过“食税之多”的压榨和侵夺来满足“求生之厚”的奢靡生活,而追求“金玉满堂”必然导致“朝甚除,田甚芜”的贫富两极分化,“民之饥”的生存压力,会把他们逼上以盗为生的绝路。
只有权力清静不扰民,不追求“难得之货”,才有“俭故能广”,利济天下,而“使民不为盗”。
“可欲”是什么?
常见的理解是把“可欲”理解为“显耀可贪的事物”,比如陈鼓应。而沈善增则把它理解为“不表露自己的意图与嗜好,让下面的人去张罗”,更是不知所云。
其实“不见可欲”与个人行为的“炫耀不炫耀”没关系,个人的炫耀怎么会引发天下民乱?所以这是对权力者提出的要求,因为只有统治者的行为才能引发如此严重的社会反应,特指权力以名利为诱饵的操控行为。
既然统治者推崇又有名利可图,当然会引发民众因为迎合而纷争的社会乱象。
以上就是为什么要百姓“无知”的具体内容,但不是我们所说的贬义词愚昧无知,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贤德,不知道什么是难得之货,不知道什么是值得贪图的东西,这是对有道权力治下的百姓淳朴自然的写照。
关于“无欲”需做一点补充:圣人“有欲”也有“学”人们通常不假思索地认为圣人超凡脱俗,一定是无欲无求的。加之圣人“绝学无忧”,因此认为圣人“无欲”且“无学”。
作为“惟道是从”的“圣人”,他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
所以,“圣人”是一个“为道者”,而“绝圣弃智”中的“圣”,跟“智”字,以及“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中的“仁、义、巧、利”一样,都是“指事”,所以“绝圣弃智”,是指摒弃“神圣化”的事物,因为即使是“道”,也不是神圣化的存在。
老子笔下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世外高人,他也有欲,只是不同于世俗之欲,所谓“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即是此意。
河上公、严遵、苏辙、憨山德清等前人对此均有深刻见解,大体皆是“与俗反”,比如关于“欲”:人之所欲者,功名利禄,玉帛珍奇;所学者,权谋智巧。圣人所欲者,自然,所为者“无为”;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
“学”跟“欲”一样: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之所学仁义文饰,正是圣人所要“损弃”的,他只学如何实行“道治”,如何无为而不伤民、不害民。如此,才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由此可见,圣人的“无欲”与“不欲”,只是与世俗相反,并且也不反对世人追求个人发展和获利的欲望,而是不要有侵夺他人利益的欲望。
再解“绝学无忧”中的“绝学”以前曾做过类似文章,比如
大致是说:老子所谓“绝学”,不是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之“千载不传之学”,也不是要绝弃掉一切知识技术之“绝”,而是要“绝弃”掉与“自然”“无为”相违背的道德说教与权谋伪诈。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学”与“道”都是就“取天下”而言的,是“学不学”的“学”,并非泛指世人摒弃而不学一切知识学问和科学技术,倘若如此,如何实现“自化、自富”的“无不为”呢?
所以这个“学”特指《道德经》所批评的政教礼乐、文饰虚伪之学,权谋伪诈、“以智治邦”之术,这一思想贯穿《道德经》全篇。所谓“日益”,是指学习政教权诈,情欲文饰会日益增多;所谓“日损”,是指情欲文饰日益减损。
圣人为道,与情欲文饰的虚伪和智诈格格不入,只有将其“损之又损”才不会政教烦,民不安,才可以赢得民心。
不可把“绝学”普世化理解,自以为既然“修道”就不要“为学”,那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也是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谈”。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
就圣人而言,他是“无为”的主体,因此他要摒弃掉一切与“自然”‘’无为不相符的政教礼乐之学和权谋伪诈之术。
如此,才可以圣人“无为”,而百姓“无不为”:“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就百姓而言,他们各有所好,各有所长,他们是“无不为”的主体,“自化”——自我发展的本身就要求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创新创造水平,不然如何实现“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