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副厅级干部,但他弃政从商,还是进入了陌生的医药行业。
他靠着加盟的操作手段,他成功让自己连锁药店品牌做到了全国前三。
最后还成功上市,身价高达惊人的60多亿,成为了荆州首富。
但是他并没有踏踏实实的经验,而是陷入了资本游戏的陷阱里:套现、扩张、造假账。
最终企业濒临破产,坑了一堆股民,自己还成了老赖,让人不禁感到唏嘘。
1981年,张美华飞出了大山,成了那个年代难得的大学生,他考入了湖北理工学院。
课堂上,他总是坐在前排,目光炯炯,思维敏锐,常常能提出令教授们刮目相看的独到见解。
他的同学回忆说:“张美华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总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很多创新的想法。”
大学毕业后的张美华顺利进入湖北沙市市委工作,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政府机关,无疑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张美华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会来事,很快便在这个单位中脱颖而出。
参加工作一年后,他便被任命为沙市共青团市委书记,晋升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在任期间,张美华积极组织各类青年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创业大赛等,不仅提升了青年的凝聚力,也为当地的青年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工作作风务实高效,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还获得了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宏观经济学的宝贵机会。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学术,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考察日本的社会经济体系,特别是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状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美华陪同领导前往日本考察医药行业。
在日本的一家大型医药连锁企业,他看到了更加先进的医疗用品销售流程,药品分类清晰、配送高效,顾客购物体验极佳。
两相对比下的差距,让张美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内健康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而医药流通领域的落后现状急需改变。
回国后,张美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方面,他在政府机关的工作顺风顺水,前途一片光明;另一方面,商海的机遇又在向他招手。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36岁的张美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厅级干部公职,投身商海。
他的家人和朋友对此十分震惊,纷纷劝阻,但张美华心意已决,他坚信自己看到的机遇,决心在医药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2001年,张美华正式创办同济堂,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他提出了独特的“三步走”创业思路:第一步,针对国内农村药品市场空白的现状,他大胆采用加盟模式,迅速铺开销售网络。
为了吸引加盟商,他亲自奔赴各地,一家一家地拜访潜在客户,讲述同济堂的发展蓝图。
在一次招商会上,面对众多质疑的目光,张美华充满激情地介绍同济堂的优势,他说:“同济堂不仅是一个药店,更是一个健康服务的平台,我们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药、平价药。”
当场便有几位加盟商被他的真诚和专业所打动,决定合作。
创业仅仅四年,他的同济堂就开了几千家分店,年销售额达到十几亿,超越了无数老字号拿到第三。
随后,他开启了“第二步”,建设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优化药品配送流程,降低成本。
紧接着“第三步”,进军健康产业园项目,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但是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资金不足很快成为了一个现实又严峻的问题。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张美华开始寻求外部融资,并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
很快他就设计了一出精彩的“借壳上市”,以其他公司的名义上了市,上市首日股事暴涨,他的身家也水涨船高。
很快张美华成功登顶荆州首富,一时风光无限,上市后,同济堂业务迅速扩张到多个领域,涉足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等。
但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问题也接踵而至,业务杂而不精,导致资金投入大,收入见效慢。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逐渐减少,货币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和存货不断增加。
为了完成业绩承诺,同济堂开始了一个又一个谎言,到了后期就没有哪个环节是不造假的!
这些造假行为虽然短期内粉饰了公司的财务报表,但却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早在2015年,同济堂与振东制药的交易就出现数据矛盾的端倪。
当时,振东制药年报显示向同济堂销售药品金额与同济堂所披露的采购金额不符,但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几年过去,同济堂早已无法遮掩巨大的亏损事实,监管部门开始介入调查。
经证监会查明,同济堂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累计虚增收入二百多亿,虚增利润总额超过三十多亿。
这些造假手段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誉,更让广大股民陷入巨大损失。
之后张美华夫妇导演了一场令人咋舌的关联交易闹剧,他们拟斥资2.7亿元收购贝尔康医药60%的股权。
贝尔康医药背后是张美华妻子李静的亲属控制的企业,而清华卓健则是张美华家族相关企业。
此次收购溢价极高,明显不合理,若交易成功,李静可躺赚近6000万差价。
其他股东也不是傻子,当然强烈反对这样的计划。
但此事充分揭示了张美华夫妇的贪婪本质,他们可是想尽办法从公司的口袋里掏钱给自己!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严重侵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
他们最终还是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罚,罚款5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他曾经倾力打造的企业也有名声尽毁。
百亿企业的大厦一夜之间被摧毁,他们还坑了无数股民,最终股民们人均亏损高达六万多。
回顾张美华的历程,从立志打造国内一流的医药企业,到最终将公司当作自己的钱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康美药业到辅仁药业,再到同济堂,“首富变首骗”的剧情屡屡上演,此类造假企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
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能让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信息来源:
人民咨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金融界
华夏时报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