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坦克系列车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Hi4技术,庞大的车身和方盒子的造型,不仅依靠Hi4的四驱技术完成极限越野,而且还依靠Hi4混动电四驱技术节约了能源。因此说Hi4是长城汽车目前最核心的技术也不为过。
因此该技术很少搭载在低端车型上。上一款搭载Hi4混动电四驱的长城车型,售价还在16万以上。即使价格不低,哈弗猛龙依旧月销近万,硬是靠着Hi4技术站稳了脚跟。而现在,二代哈弗枭龙MAX不讲武德,直接把Hi4技术打包甩进11.68万起的售价区间,这简直就是对竞争对手的一次赤裸裸的釜底抽薪。
是的,其他车企还在为高阶智驾的PPT争吵,长城已经把最底层、最硬核的技术——Hi4电四驱——送到了10万级市场。这就像别人还在堆屏幕、卷算法的时候,长城已经在底盘上装了副大脑,玩的是技术的“内功”。
Hi4不是某种听起来高级、实则门槛不高的伪黑科技。它是一套实打实的混动四驱系统:三个动力源,前后双电机协同,毫秒级响应,扁线电机+能量智能分配系统,让电四驱不再是越野玩家的专属,而变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选项。你说别的车也能搞四驱?那你看看他们有没有馈电时还能维持四驱能力的架构?有没有做到节能和性能的平衡?别闹了,别说做不到,想都不敢想。
而此次发布的二代枭龙MAX,不光是把Hi4技术下放,还把价格打了个对折。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不是价格战,这是底层逻辑的重构——你们拿着智驾的壳子忽悠人,我直接把用户最在乎的“安全性、通过性、节油性”变成标配。
我们来看竞争对手。吉利星越L,长安CS75PLUS,它们在干什么?一个个在中控屏上拼尺寸,在车机上卷UI,恨不得全车铺满灯光氛围。智驾方面呢?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一装,立马说自己是L2+,动不动搞个“NOA城市领航”就开始收智商税了。
但屏幕可以买,智驾系统可以外包,连虚标的续航都可以一改再改,唯独节油的电四驱,这玩意儿不是谁想抄就能抄得了的。Hi4不但技术门槛高,还需要深度整合底盘、电驱、能控、软件架构,这不是供应链能买来的东西,而是得靠自主研发和长期积淀。长城在这个领域踩了无数年坑,如今终于把这项技术打磨到可以量产下放,直接给了对手一记闷棍。
至于售价11.68万是什么概念?你在这个价位段能买到的四驱SUV,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五款,还都不是电四驱。而现在枭龙MAX来了,既要续航表现,又要燃油经济性,还要四驱能力,它统统都给你了,还是在十万元级。别说打不过了,连卷都没法卷了。
再看看枭龙MAX上市当天的表现——1小时大定8231台。有人说这个数字不高,不如那些新势力“24小时破5万单”的噱头。但请注意,那些数字是真实的吗?枭龙MAX的数据,是没有水分的。而且这台车的用户根本不需要被“智驾梦”忽悠,他们是用脚投票的实用派,是奔着Hi4来的。可以预见,只要产能跟得上,枭龙MAX轻松月销破万,甚至迈向2万台都不是痴人说梦。
这还意味着一件事:哈弗H6正在悄然让位。过去的H6是国民SUV的代名词,而如今它的C位被技术含量更高的枭龙MAX接棒。这是一种主动转型,是对“技术普惠”四个字的最好诠释。而长城的对手们呢?还沉浸在销量下滑的焦虑中,仍想着用屏幕和智驾来维持品牌调性。不好意思,消费者早就不吃那一套了。
归根到底,这不是一场价格战,而是一场路线战。所有人都在卷感官,只有长城在卷根本。Hi4是长城的核心护城河,是其他品牌短时间无法模仿的技术结界。当它被投放进11.68万的价格区间时,整个主流SUV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被悄然改写。
所以,别再问长城为什么不跟着卷智驾了,它早就走在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底层技术革新”之路上。而这条路,不靠声量堆起,却靠技术碾压一切。
是那个馈电就用不了的四驱吗?
外形能不能更帅点
搭配的猛龙的图片
猛龙不是馈电就没有四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