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之乱:日本平安时代晚期影响巨大的一场政治动乱

映天评历史 2024-05-09 19:10:56



崇德天皇的怨念

作为日本第75代天皇,崇德天皇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一出生,有关其私生子身份的谣传就不绝于坊间。明面上他是鸟羽天皇与姑姑中宫藤原璋子的儿子,是标准的嫡长子。但实际上,他很可能是曾祖白河法皇与藤原璋子的私生子。藤原璋子是白河法皇的养女,二人私通的传闻在坊间流传甚广。

就因为这个无法考证的谣言,父亲鸟羽天皇对他极为不喜,还时常挖苦他为叔父子:既是叔叔又是儿子。

崇德天皇五岁登基,成为曾祖白河法皇院政统治下的傀儡,白河法皇死后,父亲鸟羽上皇继续推行院政,崇德天皇傀儡依旧。

23岁时,鸟羽上皇强迫他退位,由年仅两岁的体仁亲王继位,是为近卫天皇。

体仁亲王是鸟羽上皇的小儿子,出生不久便过继给了崇德天皇为养子,未来登基后,崇德天皇可以天皇之父的身份开院政,这可能是鸟羽上皇为了缓和他们父子关系而做出的一种心理暗示,崇德天皇应该是比较受用的。

然而,禅位诏书公布前夕,鸟羽上皇私自更改了诏书,将体仁亲王的皇太子身份改为了皇太弟,崇德天皇直接丧失了开院政的资格,这让他对父亲的怨气进一步加深。

近卫天皇体弱多病,年仅十七岁便夭折,没有子嗣。36岁的崇德天皇再次点燃了希望,他想重祚(再次当天皇),实在不行就由自己的亲儿子重仁亲王继位,这样他也可以开院政。

只可惜,鸟羽法皇依旧没能让他如愿,而是立了其同母弟弟29岁的雅仁亲王为继任者,即后白河天皇,雅仁亲王的儿子守仁亲王同日被册立为皇太子。

崇德天皇彻底绝望,对父亲的恨意已然滔天,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混吃等死,要么武装夺权。

崇德天皇自然不甘就此沉沦,遂与同样心存怨念的藤原氏长者藤原赖长(被鸟羽法皇疏远,失去了夺取兄长藤原忠通关白之位的机会)结成同盟,秘密谋划,等待时机。

保元之乱的主要人员

公元1156年,后白河天皇登基的第二年,改年号为保元,即保元元年。这一年爆发了日本平安时代影响深远的一场叛乱——保元之乱。

在开讲前,我们先认识一下几位主角。

平清盛,伊势平氏武士集团的首领,据说还是白河法皇的私生子,平氏因支持法皇的院政而颇受信任,家族势力在院政时代得到伸张,一度力压源氏。

源义朝,出身藤原氏附庸清和源氏分支河内源氏,其父源为义成为家族首领后依旧执著的投靠摄关家,而源义朝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法皇的赏识,备受信任,其家族也因之分裂。

信西,原名藤原通宪,出身藤原南家,出家后法名为信西,妻子藤原朝子是后白河天皇的乳母,他因此得到了鸟羽法皇的信任,颇受重用。后白河天皇能顺利即位就是出自他的谋划。

藤原忠实,前摄关,因惹怒白河法皇而被免职,但依旧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宠溺次子藤原赖长,与长子藤原忠通反目,剥夺了长子藤原氏长者的身份,给了次子藤原赖长,破坏了摄关家的权力传承秩序。

藤原忠通,藤原忠实的长子,关白之职的合法继承者,在后白河天皇的继位问题上支持了鸟羽法皇,获得信任。

藤原赖长,藤原忠实的次子,在父亲的支持下,获得了藤原氏长者的身份,后与崇德天皇结盟,与兄长及鸟羽法皇一系敌对。

保元之乱

保元元年,53岁的鸟羽法皇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还是让他意识到了一场政治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改元不久,鸟羽法皇病重, 随即开始安排后事。他急召亲信平清盛、源义朝等武士团首领觐见,命其递交誓书与太皇太后藤原得子,以确保北面武士(法皇的禁卫军)在他死后依旧能维持忠诚。

鸟羽法皇还嘱咐自己最信赖的近臣信西要竭力协助关白藤原忠通,防范崇德上皇与藤原赖长。

最后,鸟羽法皇还秘密交待后白河天皇,一旦发生意外,可相信藤原忠通及信西的忠诚,平清盛、源义朝等武士团可以保他安全。

保元元年七月初,鸟羽法皇去世,在此之前,崇德上皇始终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随后的葬礼也未能参加。

而为防止崇德上皇与藤原赖长集团有可能的政治冒险,在信西的鼓动下,后白河天皇率先发难。

他以传言藤原忠实与藤原赖长父子阴谋武装叛乱为由禁止地方武装集结进京,随即派遣源义朝抄没藤原赖长府邸。这相当于是直接将藤原赖长的谋反罪名坐实了,藤原氏长者谋反,这还真是闻所未闻。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藤原赖长与崇德上皇还没有执行任何与政变有关的行动,这就是信西谋划的逼迫对方跳反的阴谋。

此时的后白河天皇阵营主要以关白藤原忠通和信西为首,集结了平清盛、源义朝、源义康、源赖政、源重成、源季实、平信兼、平维繁等武士团首领,且兵力基本都在京城,实力占据优势。

而崇德上皇一方则以他和藤原赖长为首,集结了平清盛叔父平忠正、源义朝父亲源为义、平家弘、源赖宪等武士团首领,但他们的主要武装力量被禁止入京,实力处于劣势。

七月十一日清晨,后白河天皇先发制人,兵分三路攻打崇德上皇大本营,保元之乱正式爆发。

由于人数的劣势,崇德上皇一方很快便陷入败局,四散逃亡。

藤原赖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逃往奈良向父亲藤原忠实求助,但被拒绝,藤原赖长愤恨交加,咬舌自尽。

战后处理

藤原赖长死后,其长子藤原兼长、次子藤原师长、三子藤原隆长、四子藤原范长皆被流放,除了藤原师长侥幸存活,其余三子皆死于流放地。

作为藤原赖长的支持者,藤原忠实本来也应被流放,但这老家伙脸皮够厚(此人一生所为都很令人迷惑,是藤原氏最废物的摄关,家族的分裂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写信求大儿子关白藤原忠通为自己辩解,考虑到当初他也曾拒绝收留败亡的藤原赖长,所以后白河天皇最终赦免了他的罪行。藤原忠实为了表达感谢和懊悔,重新恢复了藤原忠通藤原氏长者的身份。

平忠正、源为义等人在战败后逃入深山之中,后来听说主犯藤原赖长的儿子都没有被判死刑,于是便走出深山剃发投降。

事实上,日本自当年药子之乱(平安时代初期的一场政治动乱,藤原式家自此衰退,藤原北家开始崛起)后,就停止了死刑的执行,流放长期以来就是最重的刑罚。

然而对于敌人的主动投降,已然掌握大权的信西有了不一样的考量。

保元之乱中,武士阶层对政治的参与程度过深,有必要予以严厉的敲打。同时日本社会的危机已经非常严重,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重建社会秩序,树立天皇权威,在这个时候恢复死刑可有效巩固胜利成果,清除政敌,震慑潜在的反对势力,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藤原赖长一家毕竟是摄关家的子弟,藤原忠通还担任着关白,死刑肯定无法在藤原氏身上开启。而源、平两家武士的投降,正好给了他挥刀的机会。

于是,在信西的主导下,平忠正被自己的侄子平清盛处死,源为义则被自己的儿子源义朝处死。

源为义最为善战的儿子源为朝由于被擒获的较晚,已经错过了集中处刑的时间,后白河天皇爱惜他的勇武,于是决定废掉源为朝的手筋(擅长弓箭),流放于伊豆大岛,留其性命,也算是对源义朝子弑父的一种补偿。

崇德上皇在战败后投奔同母弟觉性法亲王,决定通过出家向天皇宣示自己对权力的放弃,以求活命。

然而,时代不同了。过去的政治斗争确实可以通过出家来作为放弃权力的象征,但白河法皇的院政打破了这个惯例。

在院政时代,无论上皇是否出家都可以施行院政,崇德上皇还年轻,一旦后白河天皇与守仁亲王出个意外,他都有重启院政的可能。

最终,崇德上皇被流放赞岐国,彻底软禁。成为继400年前被流放淡路的淳仁天皇后,又一个被流放的天皇。俩人被流放的地方都在濑户内海附近。

崇德上皇的儿子重仁亲王被送到仁和寺出家。

崇德上皇的其他亲信近臣基本都被流放。

据说,崇德上皇在流放期间,皈依佛教,亲自抄写了五部经书送往京都,以示悔改。但后白河天皇不信,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诅咒,拒绝接受并全部退回。

崇德上皇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内心,再次被激怒,愤而咬破舌尖,在退回的经卷上写下:愿化身大魔王烦扰天下的血咒,随即含恨而死,成为日本著名的四大怨灵之一。

早良亲王、菅原道真、平将门、崇德天皇乃日本四大怨灵,他们都是平安时代的著名政治人物。

由此可见,平安时代不平安,随着崇德上皇怨灵的出现,平安时代也到了该覆灭的时候了。

结语

保元之乱显示出皇族与贵族之间的对立开始依赖武士阶层的力量来解决,这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朝廷内部协商的政治斗争模式。

保元之乱中,支持崇德上皇的贵族势力被击败,这导致了贵族势力的衰退。平清盛和源义朝等人所率领的武士集团在战乱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标志着武士阶层开始在日本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军事力量成为此后政治斗争的关键因素。

战后,平氏和源氏两大武士集团的斗争逐渐浮出水面,为日后的平治之乱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武士专权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可能性。

未完待续……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