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张平文院士(2015年当选)
张平文,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张平文于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张平文的研究领域为计算数学、多尺度建模与计算、移动网格方法。202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曾获冯康科学计算奖等奖励。2011年受邀在第七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2014年受邀在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年会上作大会报告,2018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邀请报告。担任学术期刊CSIAM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Mathematics主编,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等十余种国内外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夏军院士(2015年当选)
夏军,1954年9月出生于湖北孝感,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夏军197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1年获得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陆地水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1985年—1987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讲师;1987年—1990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1993年—1997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水文水环境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2000年—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2014年任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军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工作。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如何求解降雨径流非线性响应关系的难题;发现了受控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下垫面多要素组合的时变增益产流规律,揭示了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水文非线性机理;发展了时变增益水文模型与水系统方法,明显提高了径流预测的精度,在解决变化环境下径流模拟与调控的非线性、时空变异与不确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水文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东部季风区黄河、长江、淮河以及中小河流防洪减灾、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管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已发表SCI论文13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87篇;EI收录论文157篇;出版专著8部。获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世界气象组织(WMO) 联合颁发的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IHP-Volker Medal)”以及“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曾任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副主席。
窦贤康院士(2017年当选)
窦贤康,1966年1月23日出生于安徽泗县,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科技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
1983年窦贤康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遥感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2005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 。2023年4月,任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他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国际SCI论文11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201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主要学术成绩与贡献:一是推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为中高层大气研究奠定坚实的观测基础;二是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设计观测试验,揭示了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三是在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响应研究中,提出了若干大气波动影响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理,为中高层大气建模和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
团队2012年至2017年间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中高层大气”领域发表论文48篇,数量仅次于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国际同类研究机构和大学中排名第二。他悉心指导培养学生,2009年获得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积极推动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并作为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该实验室在2014年五年一度的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优秀率为20%)。窦贤康在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是开拓性的,特别是将仪器研发、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贡献。
周翔院士(2021年当选)
周翔,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
周翔于1982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1995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1至2001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回国担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翔长期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及其功能调控研究、基于核酸化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和功能调控,开发核酸靶向药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诊断技术,取得了系统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推进了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发展。他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 Chem. Biol., Nat.Commun., Sci. Adv.,Chem,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Nucleic Acid Res., JACS Au, Cell Chem. Bio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排名第一),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二等奖。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科技部973项目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如Acc. Chem. Res.等的编委。
宋保亮院士(2021年当选)
宋保亮,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主任。
1997年,宋保亮在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年—2005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5年—2014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2014年,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宋保亮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发现:阐明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揭示一条胆固醇合成调控通路、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与方式,这些成果为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作为胆固醇领域的主要引领者之一,他受邀为Nat RevMolCellBiol撰写长文综述;关于胆固醇代谢的研究成果被选入经典教材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Molecular Cell Biology、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等;于2015和2020年两度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于2018年入选“国内十大医学研究”及“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科学探索奖等荣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金委创新群体的首席科学家,并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基金委“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