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小学课文《鲸》,是一篇历史悠久的课文,受课文熏陶与教化的学生,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这一课文可以划入到小学教材里的蔚为大观的“海洋类”的知识性文章系列之中,这一系列包括《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它们以其奇诡的情境、瑰丽的文字、超前的海洋意识,而在孩童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都是因为这些课文,而涌上对祖国辽阔疆域的质感认识,产生对国家向海一维的深情挂念。
1980年版中的课文
《鲸》在七十年代末收入到人教版教材中,并没有署上作者的姓名,最新一版的部编版教材,在《鲸》的课文注释中,标明了文章的作者是:于功。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
这个于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任何的资料予以介绍。
笔者经过一番爬梳,目标锁定了于功的真实身份,“于功”不像是一个真名,《鲸》的最早素材出处是发表在《我们爱科学》前身的杂志《少年科技》中的一篇名叫《捕鲸记》的纪实文章。
《捕鲸记》的作者身份是当时的旅大水产公司的一位员工,由此也逐渐揭开了“于功”名字的真相。
“于功”实际上是“旅大水产公司”编辑的内部刊物《渔业工人报》中的简称“渔工报”的谐音。
而我们回溯一下“渔工报”当时活跃的作者,身任“渔工报”的主编郝志东,闯入我们的关注中心。
当年郝志东的创作非常活跃,除了报道本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还以很大的精力,撰写了一系列海洋科普文章。
而署名为郝志东的纪实散文《随“元龙”号出海》发表在上海版《少年文艺》1978年第5期上,其内容与《捕鲸记》有着非常明显的重合性,构思与立意及语句都非常相似,完全可以视着同一名作者按照不同的主题而创作出来的姐妹篇文章。
这也变相地证实了《捕鲸记》的作者,就是郝志东,从《捕鲸记》里精简而出的课文《鲸》,也就很容易判断他的作者就是郝志东。
《鲸》的作者锁定郝志东,有其必然性,从中可以看出大连捕捞业,在全国属于顶尖的头部位置。
郝志东正是因为身在全国捕捞业的头部单位——旅大水产公司也就是现在的“辽渔集团”,才使他能够站在足够高的行业鸟瞰角度,撰写出《鲸》这样的资讯足够全面、细节足够丰满、内容足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精彩文章了。
郝志东的新闻作品
郝志东生于1949年,如果健在的话,不过七十多岁,因此,找到郝志东先生,并不是一件没有价值的事,也不是一件钻牛角尖子的事。
为此,笔者开始了教材之外的一次寻访。
鉴于郝志东先生曾经是《渔业工人报》的主编,很自然地,首选项就是联系到《渔业工人报》,看能不能找到郝志东的信息。
在网络上很容易能够找到《渔业工人报》的联系电话,这是该报在网上发布的一次招标公告,上面留有联系人电话。
忐忑不安地打通了留下的电话,联系人很遗憾地告诉我,她没有听说过郝志东先生的名字。
这让笔者觉得不可思议。
笔者再次询问,有没有人退休工人活动中心之类的,能否从这些群体之中找到退休之后的郝志东先生。
那位联系人说没有这样的组织。
笔者觉得无计可施了,只得说,那烦请你问一下好吗?如果有消息告知我一声好吗?
电话就此挂断。自然,笔者也不会收到任何的回音。
试图从现在还存在的《渔业工人报》打听到曾经的主编的尝试,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笔者不甘心就此无功而返,决定另辟蹊径,再作一试。
笔者当时想,郝志东既然是从事写作的,文友肯定不少,如果能找到他当年作品的合作对象,总能够从他们的口里知道郝志东的近况。
按此思路,笔者查找郝志东当年发表的新闻作品的合作者,找到了一位《大连某报》的记者,曾经与郝志东共同署名在一篇新闻稿件上。
从网络上仍然能够查到这位《大连某报》的记者现在依然供职于这家报纸,但是要找到这位记者的联系方式,并非易事。
无奈之下,笔者找到了这家报纸热线电话,询问这位记者的联系方式,但接话人员直接否定,说按照规定,不能把记者的联系方式告诉你。
笔者只得把自己的诉求,啰啰嗦嗦地说给了这家报纸热线,向他强调,寻找郝志东先生并非没有意义。但是,个人臆测,从这家报纸的角度来看,笔者纯粹狗逮耗子,多管闲事。而且笔者有一种感觉,就是报纸对笔者的诉求有一种排斥心理,那位接话人,认为笔者是利用报纸在寻找人。笔者当时还数落了这个报纸的接话人一句,我寻找人也不是出于个人目的啊。
至此,笔者能够利用的寻找郝志东的渠道,都已经用过了。
但是,笔者真的很想把郝志东是《鲸》的作者的讯息,向他本人证实一下,也可以告诉他,他的文章被教材奉为上宾的事实,这必定是一个写作者引以为豪的事。
在这种心理逼迫下,笔者最后想到了通过网络媒体,几乎不抱希望地发起了最后的寻找排炮。
笔者搜索了所有的大连的网络媒体,通过私信,向它们发出了一个私信:
——你好,最近在进行小学课文的溯源,查到了现在的课文《鲸》的作者于功,很可能是辽渔集团的原《渔工报》的“渔工”的谐音,想找过去的渔工报的主编郝志东查证一下,打电话给现在的渔工报与辽渔集团的宣传部,竟然都说不知道郝志东这个人。说是换了几代人了。很欣赏你对大连大事的报道,我想请教一下,还有什么办法能找到郝志东证实一下,“于功”就是他的笔名?——
此时的时间在2023年11月21日前后。
最先给我回音的是标明是“大连站”的一家网络媒体,时间在2023年11月21日当晚。该媒体标注“大连二三里,新闻零距离”,“华商报二三里资讯,新闻线索请callq我们”。
这家媒体让笔者加他微信,于是笔者就加了这家媒体的一个微信:“六哥帮忙”。他听了笔者的诉求之后,回复:“好的,等我问问辽渔朋友。”
没过几天,他用语音告诉我:“我联系他们了,他说郝志东这个人已经去世了,好多年了。”
近日,也就是2024年3月4日,一家标明“大连天健网”的媒体,也向笔者发来了私信。
笔者查了一下,对“大连天健网”的介绍如下:大连媒体门户网站,由大连市新闻媒体集合组建的、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大连市的宽带多媒体门户,是立足于东北亚地区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和区域性门户网站。
“大连天健网”的回复如下:
——您好,我们找了一下原来在《渔工报》工作过的朋友,郝志东主编几年前已经离世了。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说,这篇稿可能是他本人写的。——
至此,两家大连的网络媒体,均给了笔者基本雷同的答复,郝志东先生已经辞世了。
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通过我们的寻访,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在接触现实、深入现实、关注现实的力度与敏感度上,要远强于正规的传统媒体,更胜一筹。
笔者当试图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渠道,帮助我们廓清历史的迷津,犹如碰到了钢板,毫无反响,而且觉得自己多此一举,自伤其脚,但是两家大连的网络媒体,非常重视一个陌生人的有一些生僻的诉求,利用它们的影响力,而查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
在此,我们感谢两家大连的网络媒体:
“大连站:大连二三里,新闻零距离”
“大连天健网”。
祝这两家能够在关注大连平常事、非常事上有着独到辨识力与敏锐性的网站,在报送大连的历史珍藏与现实储备的事业中一路长虹,发挥自己的更大的能量。
也希望我们能够给更多的作者以应有的地位与纪念。当我们的媒体热衷于一个明星的庸常琐事的时候,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予以无死角关照,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那些影响了我们童年的课业与学业的写作者,却不知他们的身份与去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希望郝志东作为《鲸》的作者这一真相的披揭,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基层写作者,在创作一篇经典课文背后那一份来源于底层、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而获得的文化创作原动力,这才是《鲸》这一篇课文真正需要我们学会的写作绝技与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