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民事法官,“渐冻症”这个医学词汇离我太过遥远,曾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和电影《万物理论》是我对“渐冻症”认知的全部来源。直到我遇见了他,这位和我同龄的身患渐冻症的案件当事人。
这是一起主张抚养费的案件,当我第一次看到起诉书的时候,竟然发现原告和我是同龄人。可正值壮年的他为什么会作为原告向他的父亲主张抚养费呢?带着疑问我走近了这名“渐冻症”患者——小王。
通过起诉书,我了解到小王的父母在他14岁的时候离了婚,他被判给了父亲,可父亲却把他放在爷爷家长大,他的父母都分别又组成了新的家庭,很少陪伴小王。在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后,一次出差回来,他发现自己经常走路不受控制的摔倒,经过检查,被确诊出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又称“渐冻症”),年仅25岁的他不得不开始和病魔作斗争。随着病情不断恶化,现在的他已经生活无法自理,除了吃力地说话,他的身体已经被“冻住”了八成,医药费支出和护理支出也越来越大,小王的母亲也无力再负担全部费用,所以才有了本案的诉讼。
为何小王的父亲会11年来不闻不问?怎样的父子关系会让他们多年未见?而他的父亲又是否知道儿子的现状?带着困惑我拨通了被告的电话。被告接通电话后,正在开网约车的途中,但他一听到是儿子的事儿,立刻慌了神说马上停下车跟我联系。听我描述了小王的基本情况后,这位六十岁的父亲在电话另一头哭了起来,他说自己已经十几年没见过小王了,他很想孩子也很愧疚和后悔,在11年前他得知孩子确诊后,很困惑也很想逃避,他说现在愿意竭尽所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而他的心愿是能够看看孩子、照顾照顾他,来弥补这些年父爱的缺失。
挂断电话,我想小王虽然有法律援助的律师,双方可以对簿公堂解决纠纷,可这冰冻十几年的父子情却该如何化解?我该如何通过这个案件,传递司法的温暖来融化小王这颗“冰冻”的心?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把开庭调解的地点约到小王的住处,这样小王的父亲就可以看到儿子的现状,他也许能够给小王更多抚养费来维系他余下的日子。在明确了双方的调解意向,获得原告及其母亲同意后,我迅速安排了这次上门调解。
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我和助理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小王位于昌平的家,小王的父亲已早早来到了这里。这是一个憔悴而瘦弱的父亲,手里拎着一个西瓜和一箱牛奶,孤独地站在门外。敲开门,整个家是灰黑色的沉寂,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心里准备,但当我看到高高大大的小王全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悲伤的情绪还是从我心底蔓延开来。他的整个身体已无法自己控制,唯有手指还能微弱地动,他意识清醒,却只能吃力地跟我说句“法官好”,我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后,告诉他父亲已在门外等候来看望他。
在获得原告同意后,我让被告走进房间。被告看到儿子第一眼就“扑通”跪在了床边开始抽泣,他拉着小王的手,一直重复地说着“是爸爸的错,是我不好……”看到父亲的小王,眼泪也流了下来,嘴角一直在抽动,他努力把头扭向另一侧,想要转身却无力控制身体,他叫着“爸,起来……”却哽咽到发不出声音。看到小王的情绪有些激动,我把被告叫出了房间。
我强忍着情绪,在客厅组织双方确认调解方案。此前与双方电话沟通时初步达成的意见是小王的父亲每月支付3000元抚养费,但因小王病情加剧需雇人照料,小王的母亲还是多次和我沟通希望争取每个月能支付4000元抚养费。我结合小王的实际情况,当场向其父亲提出能否再增加1000元的调解方案。小王的父亲面露难色地说他目前靠跑网约车维系生活,今天在法官的主持下见到儿子,感到非常的心痛。虽然自己的生活也比较紧,但是愿意咬咬牙每月多给小王1000元抚养费,也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弥补多年来的对儿子的愧疚。最终双方签订了调解笔录,明确了抚养费的支付周期及金额。
临走之前,小王表示想单独和我聊几句。他和我讲起从小到大对最疼爱他的姥姥,他生病后也一直住在姥姥的房子里。姥姥去年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也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他说自己和父亲这么多年也没见过几次,他不知道该不该原谅这个失职的父亲。我告诉他我们是同龄人,和他说起我的女儿,说起父母对子女的爱,说起诉讼案件中剪不断的亲情。我宽慰他道父亲的爱虽迟但到,希望他能带着亲情坚强的活下去。临走前,小王说他很感谢我能来到家里调解,很羡慕我能成为一个法官,他觉得这身法院制服真精神!我鼓励他好好养身体,明年我再来看望他。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小王的床边,一抹司法的温情,也正融化着他“渐冻”的心。
后来,我会在每个抚养费支付的周期,给原告母亲打电话问问抚养费的支付情况,问问原告的身体近况,一切都好,我也就放了心。
我时常在想,作为一名民事法官,我的价值是什么。甚至在经历过一些歇斯底里争吵、不择手段争夺的案件后,悲观的认为人生百态中“丑态”在诉讼中更为常见。“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段办案经历,让我明白“人情世故”在办理民事案件中的关键性,理解、尊重、包容、融入,才能使我更加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减少偏见,了解每一个民事案件背后的本质,选择更为适宜的办理方法。而这每一个案件的判断与抉择,都在当事各方的人生中留下痕迹,也汇聚成我自己职业的荣光与价值。
供稿:海淀法院
文字由温佳俐整理
编辑:姜欣雨 刘宇航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