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怎么过沼泽地的?一位女兵想出奇妙办法,轻而易举通过

琉璃碎影集 2025-03-30 09:46:32

一说到打仗,大家脑子里冒出来的都是男人,觉得战争这事儿都是男人在搞。说到男人,大家常联想到高大威猛、精神抖擞这样的形容;而提到女人时,用的往往是温柔娇弱、需要保护这类词汇。历史上有很多女英雄:商朝妇好带兵打仗,明朝秦良玉抵抗清军;近现代有英勇就义的秋瑾,还有在狱中写下绝笔信的赵一曼在传统家庭观念中,女性常常被看作美德的代表。正是有了她们,一个家才变得完整温暖,让"家庭"这个词有了实实在在的含义。战火纷飞的年代逼着这些女性走出舒适圈,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里接受锻炼。从那时起,"女人不比男人差"的拼搏画面,就成了她们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

她们在医院和后勤部门之间忙碌奔波,在前线和作战区域来回穿梭。长征队伍里也有女战士的身影,分不清她们脸上是汗是泪还是血。在她们的帮助下,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就连凶险的沼泽地也乖乖听她们指挥。这些女战士在长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荣誉是理所应当的。红军长征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伤亡率超过九成?女兵们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能让最可怕的沼泽地变得温顺无害?她们还取得过哪些别的成绩?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战士们英勇作战,拼死抵抗。但由于当时领导层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严重失误,最终没能击退敌人的进攻。红军被迫放弃各个根据地,向陕甘地区实施战略性转移。虽然国民党方面污蔑这是"流窜",但这次被称为"长征"的战略转移,实际上在红军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出发,一路经过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最后到达陕西。

中国最北端在黑龙江漠河附近,最南端是南海的南沙群岛,南北两头相距约5500公里;最东边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最西边是帕米尔高原,东西两端相隔约5000公里。长征的路程长达12500公里,毫不夸张地讲,红军战士们用双脚走过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这支队伍走了将近一年零三天,跨过赤水河、大渡河,爬过雪山,穿过草地,一路上打了数不清的硬仗。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每天还能走70里路,真是个了不起的壮举。

在红军开始长征之前,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军事对抗已经变得非常激烈,双方矛盾尖锐到完全无法调和的程度。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了在军阀混战中独占鳌头,夺取最高权力,开始盘算着要铲除在土地革命期间默默发展壮大的共产党和红军力量。他们多次调集军队,总人数超过百万,对共产党辛苦建立的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经过慎重考虑,红军主力部队决定暂时避开敌人锋芒,从原来的根据地撤退到后方休整。即便如此,国民党反动派仍不死心,又调集大批军队对红军展开疯狂围剿,妄图彻底扑灭革命的火种。

毛主席曾这样形容红军长征的艰难:整整一年时间里,红军头顶每天都有几十架敌机盘旋轰炸,身后跟着几十万敌军围剿堵截,前进路上更是困难重重、险象环生。长征路上,红军和敌人打仗打得特别惨烈,几十次差点全军覆没。从作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方面动用的兵力规模前所未有,士兵们的武器装备也远远优于红军。

除了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带领的吴奇伟、周浑元两支主力部队约十万人紧追中央红军不放,蒋介石还调集了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军阀的几十万地方部队。这些部队在红军行进路线上层层设防,布下天罗地网,想利用险要地形把红军全部消灭。面对比自己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敌军追击,红军战士们被逼到绝境,只能拼死抵抗、血战到底,才有机会杀出一条活路。这场仗打得又密又狠,惨烈程度在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例。代价实在太大了,三十万人的队伍,九成都牺牲了,最后能活着会师的只剩两万五千来人。

战场上刀枪无眼,随时能要人命,而严酷的大自然更是火上浇油。特别是那些吃人的沼泽地,不知吞噬了多少活蹦乱跳的小伙子,连个尸首都找不着。广阔的草原看不到边,几乎没有人影,连飞鸟走兽都很少见。这片地方虽然叫草原,其实更像是高海拔的沼泽地。到处长满杂草丛,底下藏着黑乎乎的烂泥塘。整片几百公里的草地都笼罩在湿漉漉的雾气里,白茫茫一片根本看不清。浓雾虽然能帮行动打掩护,但绝不是行军打仗的好天气。队伍在赶路时,要是有人和牲口不小心踩进烂泥潭,就会一点点往下沉,最后连尸体都找不着。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小说《沼泽地》里描述过一幅同名的画作。有意思的是,画家画茂盛的植物时完全没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全用灰蒙蒙的黄色来表现,就像潮湿墙壁上那种发暗的黄色。盯着看久了,会感觉画里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力量。特别是画面前景的泥土,刻画得特别逼真,看着就让人想象出踩上去时脚底的触感。草地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徐向前元帅回忆道:"上午还阳光灿烂热得要命,转眼间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大雨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砸下来。"

红军在草地上连续走了6天5夜,晚上只能露天休息。湿冷的露水和潮气不断往身上钻,那种艰苦程度简直难以想象。这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草坪而已。王定国回忆草地行军时说:很多红军战士在草地边缘会停下来犹豫,这不是因为他们害怕退缩,而是面对生死未卜的险境需要时间鼓起勇气。能安全通过的人会感到劫后余生般的庆幸,而不幸陷进去的人,生命就永远留在了那片沼泽里。泥水混着泪水,红军战士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茫茫草地。每走一段路,就有战友永远倒下,就像给沼泽交买路钱。这代价实在太重,可一旦付出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问题再难也能找到解决的法子。子弹像雨点一样密集,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可没人顾得上看,更没工夫哭,每个人都提心吊胆,生怕下一秒就轮到自己。硝烟散尽后,人们默默清点伤亡人数,只能流着眼泪哀悼逝者,除此之外什么都做不了。死在战场上,用马皮包着尸体带回家,从古至今都被看作当兵的人最大的光荣。但要是输给了大自然,连尸首都找不到?眼睁睁看着昨天还一起战斗的战友,在泥潭里一点点往下陷。这片吃人的沼泽又用鲜血收割了一条生命,而我却只能站在原地干着急。这种束手无策的感觉,真是让人痛彻心扉的回忆。

难道就真的没办法避开吗?没问题!从远古时期生吃猎物到学会用火耕种,人类始终保持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人总能想出办法,就算没法跟大自然硬碰硬,但躲避灾害可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有个女兵认真研究了沼泽地的形成条件,在检查完战友们的装备后,她给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如果感觉自己在往下陷,马上趴下,尽量把身体完全贴住地面,然后快速打滚,这样说不定能救自己。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伙儿虽然都听说过,但都没太当回事,因为乍一听感觉挺不靠谱的。平躺着的话,身体不会陷得更深吗?他连拐杖都用不利索,身边的战友想帮忙都来不及伸手。

后来有个士兵不小心掉进沼泽,危急时刻他突然记起女兵教过的自救办法。虽然觉得希望渺茫,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直接躺平在草地上翻滚起来。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躺下反而救了自己——双腿停止下陷,还慢慢往上浮。士兵抓住机会迅速往侧面打滚,最终成功滚出了沼泽地。这个满身泥巴、泪流满面的士兵活下来了,他的眼睛却闪着光。谁都没想到,那个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的办法,真把他从烂泥潭里给拽出来了。现在的物理学知识很容易把这个原理说清楚。我们都知道,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就越显著,这就是为什么体型小的动物在沼泽地里也能活动自如。

士兵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再加上自己的体重,对沼泽地面造成的压力可不轻,这跟小动物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当他们走进沼泽时,松软的泥水会迅速下陷,人失去支撑点后,就会跟着往下沉。不过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大,产生的效果就越不明显。士兵在沼泽里走路时,本来只有两条腿陷在泥里。可当他想把一条腿拔出来时,全身重量就都压在另一条腿上,接触泥地的面积变得更小了。这就是为什么越用力挣扎,反而会沉得越快。

平躺在沼泽里能让身体和泥巴的接触面达到最大。这样士兵的体重没变,但全身均匀分担了压力,腿就不会那么累,更容易从烂泥里挣脱出来。滚着跑比走着快多了,虽然姿势难看点,但能让当兵的更快逃命……这事现在听着挺容易,可那会儿大家都不懂物理知识,能琢磨出这个法子,肯定是平时特别爱观察,而且脑子转得勤快才能想出来的。在长征途中,战士们靠着这个办法,有效减少了沼泽地带的伤亡情况,为后续突围保存了更多战斗力量。如今已经没人知道这位女战士叫什么了,可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在艰苦的长征岁月里,女性们展现出非凡智慧。她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持续贡献力量,就像经历过风雨的人,总惦记着为他人遮风挡雨。

抗战那会儿,中国和日本的实力差距特别大。这场仗到底要打多长时间,或者说能坚持打多久,谁都说不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就是想鼓舞全国人民,让大家明白这场仗可能要打很久。他提醒老百姓要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后方建设好,多生产物资支援前线。这样才能坚持到底,赢得最后的胜利。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妇女们纷纷加入生产队伍,她们种庄稼、收粮食,为前线战士们提供后勤保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抗战胜利首先靠的是破釜沉舟的拼命精神,其次比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在这方面日本完全不是对手。妇女们不仅参与生产劳动,还组建了专门的抗日组织。她们为前线战士送慰问品、传递秘密情报、保护抗日干部安全,还积极动员家人参军抗战,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女同胞们撑起了后方的一片天,她们干得漂亮,解除了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让战士们能安心打仗。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震惊全国,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全体民众发出团结抗日的号召。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全中国人民觉醒过来、团结一致,才能彻底打败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国家。抗战时期的宣传工作,是最能凝聚人心的普遍做法。抗战时期的宣传队伍里,国民党这边最出名的是宋家三姐妹和何香凝这些人,共产党那边则以邓颖超、萧红、赵一曼这些人为代表。在她们的持续号召下,无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踊跃捐款捐物资,全力支援抗战前线。当年山西的女兵们经常在街头高唱抗战歌曲进行宣传。比如那首传遍太行山的《我们在太行山上》,激发了无数妇女投身抗日、保卫家园的决心。

战场上的战士们,他们既是妈妈的好儿子,也是妻子的顶梁柱,还是姐妹们的亲兄弟。而默默支持他们的,正是家中的母亲、爱人和姐妹。《新华日报》经理部的秘书主任黄君珏,抗战爆发后就跟着丈夫一起做军队宣传工作。1942年日军大规模扫荡时,她不幸被敌人包围。为了不被活捉,她毅然选择跳崖牺牲。

打仗说到底拼的是人,但人都是血肉做的,只要打仗就免不了伤亡。所以前线必须配备医疗设施,哪怕是临时搭建的救治点也必不可少。那时候无论大战小仗,总能看到穿白大褂的姑娘们来回奔忙。她们既是大夫也是看护,忙着给伤员送药,为重伤号处理伤口。她们的白大褂可能已经沾满污渍,有些甚至染上了血迹,但没人会怀疑她们的身份。此时此刻,她们就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在不少战争剧里都有这样的场景:当战士受重伤疼得受不了,又找不到止痛药时,医护人员就会给他们唱歌。说来也怪,听着柔和的歌声,伤员的痛苦好像真的减轻了不少。贵州的女医生和女护士人数最多,主要原因是当时国民政府大力扶持,带动当地经济好转,医疗行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抗战爆发后,这些女性毅然投身前线,在各类战地医院和临时医疗点工作,为赢得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开展斗争时伤亡很大,医疗条件特别艰苦,医生护士都不够用。但正是这种艰难环境,反而让那些女医生女护士的英勇抗战精神显得更加可贵。当时在根据地,不少懂医术的妇女也主动加入医疗队伍,为抗战前线持续输送医护人员,大大充实了根据地的医疗资源。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不光用枪炮占领我们的土地,还试图从思想上控制中国人,强制推行的奴化教育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那时候日本人到处宣扬,说只有他们国家还保留着正宗的唐代木结构建筑风格,反而中国作为这种建筑的发源地却找不到了,声称日本才是正统继承者,诸如此类的说法。林徽因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日本建筑界的傲慢言论。她和丈夫梁思成历经周折,最终发现了佛光寺,用事实证明了唐代建筑风格在中国并未失传。

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守护咱们的民族文化,给日本的文化入侵来了个漂亮回击。抗战期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大力开展了面向妇女的平等权利宣传活动。当时涌现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帮助女性冲破思想束缚,摆脱传统枷锁。她们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甚至像赵一曼、成本华这样的女性还穿上军装直接参战。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阴阳的说法,打仗动刀枪、见血光的地方被看作阳气最重的地方,所以传统上都不让女性上战场,好像战争跟女人没啥关系似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从来都不容小觑。在这场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无数勇敢女性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今天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她们的家国情怀、独立自信、敢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对现代女性有着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1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