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儿媳谢雪萍,晚年两见张学良,感慨:听到他的口头禅很心痛2001年10月,身在中国的谢雪萍接到噩耗,前往美国参加张学良的葬礼。张学良是她的丈夫张学思的大哥,也是她打心底里尊敬的兄长。虽然两人只见过两次,但每一次的会面,张学良都给谢雪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一次分别时,二人还约定了下次再会,可是张学良离开人世,“下次”便再不能出现。谢雪萍坐上飞机时,脑子里还在回忆着张学良的音容笑貌,她不禁想起张学良每次见她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想到这,她甚至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一股心痛......那么,张学良那让谢雪萍心痛的口头禅是什么?他们见面时发生过哪些故事?今天,让我们透过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英雄迟暮的东北少帅。
初次相见,打开话匣2000年,张学良收到中国寄来的一封信,信上的内容,令他激动万分。这封信是四弟张学思的妻子谢雪萍亲手所写,他们二人之前从未见过,如今谢雪萍想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认认大伯,所以打算来美国看望他。张学良很是开心,这个消息把他从赵四小姐病情严重的悲伤情绪中暂时解放了出来。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如今已然所剩无几。100岁了,活到他这个岁数,还能有机会跟亲人相见,他怎么能不兴奋?
6月1日,谢雪萍带着两个孩子抵达了夏威夷。彼时她已经80岁了,却还是像几十年前那个紧张的小姑娘一样,带着见家长的心态,去与张学良见面。她身边的一儿一女,甚至都比她要放松些。张学良知道他们今天到,一早就起来准备,还亲自到门口迎接。他的内心同样忐忑,为素未谋面的亲人忐忑,也害怕待会儿大家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确实,张学良和谢雪萍刚见面,互相问候之后坐下,尴尬的情绪便逐渐蔓延开来。还好,孩子们这次随身带上了张学思的相册。他们共同牵挂的这个人,逐渐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张学良看着照片上年轻的张学思,不无感叹地说:“我这个四弟,是我在这几个兄弟当中最佩服的人。他跟我一样敢作敢为,而且比我还要厉害。跟我说说吧,你们是怎么认识的?”随着这句问话,谢雪萍的思绪飞到了几十年前....
她出生在农民家庭,由于生活实在困难,所以被母亲交给了养父母抚养。她和养父母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自然也得不到他们过多的疼爱,每天都过着饱受折磨的生活。后来,她前往纺织厂上班,在那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随着了解越来越深入,谢雪萍在内心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逐渐在正确的路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1938年,谢雪萍来到延安,正是在这里,她和张学思相遇。
张学思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为人清正,革命经验丰富,跟谢雪萍之间有许多共同话题,两个年轻人在平常的相处当中逐渐产生了更加默契的感情。也是在这个时候,谢雪萍才知道张学思的真实身份。原来这样一位先进青年,竟然是东北军阀的儿子。如果他不主动说,谁也没法从他的身上看到旧时代军阀家庭对他的影响。可见,张学思长成了一株根正苗红的小白杨。
1940年,两人正式结婚,成为了这个世界上与彼此最亲密的人。回忆到这时,谢雪萍不禁抬头对张学良说:“他跟我提起过您很多次,但因为当时局势比较敏感,我们也没有机会见面。现在咱们都老了,也不想给自己留遗憾,所以我无论如何都得来美国见您一面,跟您说说学思的思念。”彼时已经100岁的张学良,经历了那么多风霜,听到这样的话,也仍然忍不住红了眼眶。怎么可能不思念呢?骨肉至亲,分离数年,最终无缘得见,实在是人生之大悲。还好,他看着眼前的谢雪萍,还有身边的侄子侄女,又忍不住感到了一股欣慰。活到他这个岁数,他们这些活着的人,还能有机会相聚,已经是老天垂怜了。
话匣子一旦被打开,他们的话题就停不下来。一时说到兄弟几人童年时期的生活,一时谈到东北的风貌,一时又讲起读书时候的那些趣事。虽已过去这么多年,但张学良仍旧记忆犹新。谈到这些过往的生活时,张学良又不禁感慨:“我想我爸,我想回家。好多年了,我都一直在心里想着,可也一直没机会回去。哎,我大概是得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张学良说这句话时的表情,谢雪萍永远也无法忘记。那是她不曾想象过得落寞,又给了她一种造化弄人之感。总之,她感同身受,心痛难当。而在停留美国的这段时间,她还经历了又一件让她心痛的事情....
赵四离去,精神已远在和张学良的聊天中,谢雪萍得知,那个在他身边陪伴了70多年的赵四小姐,可能即将撒手人寰。赵四小姐多年操劳,身体底子已经被掏空,再加上她酷爱抽烟,肺部等器官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已经经历过大伤元气的手术。后来的她,全凭一口气撑着。张学良说:“我了解她,也知道她是一定要陪着我过完100大寿的。但是你看现在,我100岁的生日过了,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成为她坚持活下去的信念了。所以……”说到这里,张学良哽咽了。他们一行人后来一同去医院探望了赵四小姐,这个年轻时风靡一时的民国美人,如今正浑身插满管子,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看得出来,她非常痛苦。谢雪萍靠近,轻轻把手搭在赵四小姐的手臂上,对她说:“大嫂,我来看你了。咱俩之前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应该都听说过彼此,现在终于有机会相见,希望你能尽快好起来。”赵四小姐费劲地睁开眼睛,眼珠子缓缓动了动,眉眼也微微弯曲一下,好像在笑,在跟谢雪萍打招呼。她已经没有力气开口了,动一下都困难。
6月22日,赵四小姐离开,从今往后的路,就得张学良一个人走了。在赵四小姐的告别仪式上,谢雪萍感觉到,张学良浑身的精气神好像也跟着一起走了。刚见面那会儿,他还能兴致高涨地开口谈笑。可是现在,他的身上只剩下悲戚。谢雪萍非常担心,又惦记着张学良那句“我想我爸,我想回家”的口头禅,心中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她想把张学良带回祖国,带到东北,了却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可这个想法不现实,张学良年事已高,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如此长距离地奔波。不过谢雪萍还是尽职尽责地陪在他的身边,用尽全力开导他,宽慰他,帮助他尽快从失去妻子的悲伤中走出来。张学思的两个孩子,也时刻陪伴在大伯的身边,用来自小辈的孺慕之情去温暖他那颗逐渐空洞的心。此次初见分别时,谢雪萍笑着对张学良说:“明年大哥过生日时,我又会到美国来看您,到时候咱们又可以长聊。”
2001年,谢雪萍果然信守承诺,飞往美国,陪着张学良过他101岁的生日。老实讲,去之前,谢雪萍其实非常担心,害怕张学良受到打击一蹶不振。不过见面之后,她却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张学良的精神看起来还不错。这一次,俩人已经熟悉了,所以也不会再出现上一次慢热时的尴尬。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自己这一年的近况,顺便又谈了谈过往的生活。老人总是这样,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从前,而且好像越久远的事情记得越清楚。他们好像能从谈论这些回忆的过程中,汲取到年轻时候的生命养分,人也仿佛重新活过了一回。聊完天,就到了吃饭的时候。谢雪萍注意到,张学良的胃口似乎还不错,吃到好吃的食物会点头称赞,食量也没有明显的减少。亲眼见到张学良的状态,谢雪萍逐渐放下心来。可她不知道,张学良是在强撑着。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今天完全是强打着精神,表现出相对健康的样子。这一次分别时,张学良一想到谢雪萍是要踏上回国的道路,自己又忍不住呢喃:“我也好想回家,想去看看我爸。”
这句低声的自言自语,谢雪萍还是听到了。一年前的那份心痛,她再次感受。葬礼告别,情意在心回国之后,谢雪萍突然想到了一个细节。在二人聊天时,她曾不经意地提到之前的一些事情。原本还十分健谈的张学良,突然对此闭口不言,或者只是敷衍一句“我不知道”。原来,几十年了,张学良的心中还是没有释怀,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那段时间都蹉跎在了软禁生活当中。好男儿谁不渴望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可他却没有这个机会。直到1990年,张学良才终于恢复自由。可是太迟了,对于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这个时间真的太迟了。想到这里,谢雪萍暗自下决心:下次再见面时,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大哥逐渐解开心结。
下一次来得很快,就在2001年的10月。但此次谢雪萍飞到美国之后看到的,却只是张学良的遗体。那个会说会笑的可爱老头,永远离开了大家。他留给世人的最后印象,只是这一场还算轰动的葬礼。谢雪萍站在后面,听着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在台上念着悼念词,心中万分不是滋味。她早该想到的,赵四小姐离开之后,张学良的精神支柱已经没了。一个人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又还能坚持多久呢?想必上一次的见面,他已经是用尽了力气来强撑的。环顾四周的时候,谢雪萍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宋美龄给张学良送来了挽联。她于是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西安事变,想到了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毫无疑问,在她心中,张学良是一位有着民族气节的民族英雄。最后,她的思绪终于归结到一句话上,那是张学良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想我爸了,我也想回家了。”
而每每想起这句口头禅,谢雪萍都会坦言道,她很心痛。从1990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为了回家而努力,可直到生命的最后,这趟落叶归根的路程,还是没能成行。旁人听到张学良的心里话都心痛不已,那他自己又是在怎样煎熬的情绪当中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呢?他或许会陷入对家乡的回忆中无法自拔,或许会想象回到家乡之后的场景,或许也只会暗自神伤,无法自已。作为张学良的亲人,谢雪萍尚且因这份遗憾不能圆满而落泪,只怕本人的心绪会更加难以言说。
参加完张学良的葬礼回国之后,谢雪萍又去看了看自己的丈夫。此时她还是无法相信,那个在丈夫口中英姿勃发的兄长,已经去另一个世界与他的亲人们团聚了。但无法相信,也还是必须要接受的。人的生命就是这样,迎来送往,最后和自己所珍惜的人一样,归于尘土之中。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可美人会老去,英雄也会迟暮,人间白头是人们最终的归宿。谢雪萍始终会想,张学良的一生到底值不值得。但是这个问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张学良自己才能回答。你我作为前人人生的旁观者,也只能感叹一句世事多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