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瑁恃强蔑视盟友,刘岱联合二郡将其诛杀

琉璃碎影集 2025-03-30 09:45:02

191年,关东联军内部接连发生了三次严重冲突。首先是刘岱干掉了桥瑁,接着袁绍吞并了韩馥的地盘,最后袁绍又与袁术、孙坚为争夺豫州打了起来。桥瑁这位东郡的太守遇害,成了联军内部纷争爆发的导火索。桥瑁,字元伟,是桥玄的侄子。他曾经担任兖州的长官,在任期间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引自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英雄记》桥瑁是桥玄的侄子,最初担任兖州刺史,官阶为六百石,之后晋升为东郡太守,官阶提升至二千石。“威惠”这个词并不带有正面含义,它指的是利用权势,操控手段来达到目的。桥玄,字公祖,来自梁国睢阳。他的七世祖桥仁,曾跟随同乡的戴德学习,撰写了四十九篇《礼记章句》,被称为“桥君学”。到了成帝时期,桥仁担任大鸿胪一职。桥玄的祖父桥基,曾是广陵太守。他的父亲桥肃,则担任过东莱太守。-\-《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桥玄在外担任将领,成功击退了鲜卑、南匈奴和高句丽的入侵,守护了边境,让百姓安居乐业;回到朝廷后,他先后担任过司空、司徒和太尉等要职。他既是出色的武将,也是杰出的文臣,堪称文武双全的楷模。桥玄的儿子桥羽后来做到了兖州任城相的职位。豫州梁国睢阳的桥家,世代都担任高官,属于那种世代传承经典学问的大家族,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门阀世家。桥瑁虽然来自显赫的家族,官位也做到了俸禄二千石的高位,但他品行不端,仗着家族势力玩弄权术。桥瑁曾经担任过兖州的刺史,后来又升任为东郡太守,东郡可是个大地方。在兖州这块地盘上,桥瑁的势力相当大,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何进于是向西调动前将军董卓,让他驻扎在关中的上林苑;同时派手下官员太山王匡前往东部征调当地精锐的弓箭手。他还召集东郡太守桥瑁驻守城皋,并命令武猛都尉丁原在孟津放火,火光映红了整个城池。这些行动都是以铲除宦官为名进行的。尽管如此,太后仍然不同意他的计划。

何进打算让何太后除掉宦官,采纳了袁绍的提议,派王匡回泰山招募精锐弓弩手,同时召集董卓、丁原、桥瑁三支军队向洛阳逼近。大家都知道董卓和丁原很厉害,但很多人没注意到桥瑁其实和他们不相上下。这说明在洛阳以东,特别是兖州一带,桥瑁的势力绝对是最强的。换个角度看,桥瑁和董卓、丁原他们几个一样,都是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往洛阳去。桥瑁最拿手的把戏,就是假冒三位高官的名义伪造信件。东郡太守桥瑁假借朝廷三公的名义,向各地州郡发了一封文书,揭露董卓的种种恶行,并号召大家联合起来讨伐他,以解救天子。这段记载出自裴松之注释的《三国志·武帝纪》,引用了《英雄记》的内容。公元190年12月,曹操率先发动了反抗暴政的军事行动,然而当时只有鲍信一人站出来支持他。手握重兵的桥瑁很想干一番事业,心里十分着急,想跟着一起起兵,但又担心董卓势力太大,不敢第一个站出来挑头。

他们伪造了一封以洛阳三公名义发出的信,号召各地讨伐董卓,并在各州郡散发,煽动各路诸侯起兵响应。由于这封伪造的信件,韩馥改变了态度,不再监视袁绍。袁绍趁机正式起兵,各地诸侯纷纷响应。桥瑁在酸枣结盟时,把其他伙伴都惹恼了。关东地区的起义军最初在宋国和卫国的边界兴起,东郡的太守桥瑁依仗人多势众,制造动乱,轻视并践踏盟友,对同僚心怀怨恨,最终导致自己丧命。他依仗自己实力强,满脑子只想着从这个联盟里占便宜,动不动就口出狂言贬低联盟,对待其他诸侯也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家伙在盟军里简直是个麻烦制造者,专门捣乱惹事!

酸枣会盟的军队没多久就各自撤退了,讨伐董卓的大事没干成,反倒让各路诸侯对他更加不满。公元191年,刘岱作为兖州的刺史,率领军队从东平国出发,前往东郡讨伐桥瑁。陈留和济阴两地的太守原本支持刘岱,但后来认为他背离了正道,破坏了友好关系,转而发动战争,最终导致官员和百姓遭受惨重损失。除了刘岱,陈留的张邈和济阴的袁叙也加入了讨伐桥瑁的队伍,三股势力联手对付他一个人。那时候,兖州泰山的太守应劭在书里提到,桥瑁和兖州的诸侯们关系破裂,最终导致联盟瓦解,双方兵戎相见,结果被官员和百姓一起讨伐。应劭虽然没有直接带兵去对付桥瑁,但他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个意思:这次联军内部闹矛盾,主要责任得算在桥瑁头上。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袁绍和韩馥打算拥立刘虞为皇帝之前,刘岱就已经杀了桥瑁,这表明联军内部第一次发生了内斗。桥瑁仗着自己势力大,觉得兖州的诸侯们奈何不了他,于是耍手段为自己谋私利,说话毫无顾忌,到处散布消极言论,完全不顾联盟的整体利益和伙伴们的感受,结果激起了大家的愤怒,众人联合起来对付他,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那些以为法律能保护自己,就肆无忌惮到处散播消极情绪的人,真的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