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曹操说了句公道话

八方镜 2024-12-10 14:55:07

烽火连天,三国乱世。

在那个金戈铁马、谋士辈出的战乱时代,有一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法正。

倘若法正不死,三国的历史走向是否会改写?此人究竟有多恐怖?竟引得曹操在这风起云涌之际说出了公道话。

法正字孝直,生于汉末,扶风郡郿县人士。

扶风位于如今的陕西眉县,法正的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德高望重,以博学著称乡里。

在这样一位祖父的教诲下,法正从小便饱读诗书,清晨,庭院中经常能看到小法正摇头晃脑背诵《论语》的身影,偶尔在古柏树下与长辈们讨论诗书礼义。

夜晚,堂前的油灯下,他翻阅家中珍藏的经卷,不知疲倦。

法正善于察言观色,凡事思虑周全,尤其对天下大势极为敏感。

少年时期,他已能够通过简单的消息推断局势的变化,每每与亲朋分享看法时,总能说得头头是道,令人大为叹服。

不少乡里长者都曾感慨:“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民不聊生,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像法家这样的书香门第也难免受困。

法正心怀壮志,然逢乱世,为避难及寻施展抱负之地,随同乡好友孟达一起,择投益州。

初至益州,法正满怀憧憬,此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乃天府之国。

然接触刘璋后,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刘璋虽为益州牧,却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求偏安一隅,无意逐鹿天下,于志在大业的法正而言,实乃束缚。

刘璋的用人之法,也令法正寒心,法正才华出众,却仅任新都县令、军议校尉等微职,始终处理琐事,无权无谋,埋没于众吏之中,与碌碌之辈无异。

不仅如此,益州地方士族对外来者的排斥也让法正备受打击,这些人嫉妒他的才华,在背后对他冷嘲热讽,甚至不乏恶意中伤。

法正每每出席当地的聚会,都不得不面对各种轻视,他本来志存高远,却被迫在这种小圈子的争斗中浪费时间。

即使如此,法正并未完全被击垮,他依然坚信自己的才华终有一日会得到赏识。

彼时,有一人名曰张松,其为人素来不拘小节、放荡不羁。

张松同样对刘璋心怀不满,认为刘璋在这乱世之中难以成就霸业,他与法正一见如故,二人皆对益州充满忧虑。

建安十三年,张松多次受命与北方的曹操联络,此时的曹操,进封丞相,南征刘表,荆州刘琮不战而降。

曹操得胜归来,入驻襄阳,益州牧刘璋得知曹操拿下荆襄之地,惊恐至极,遂派遣别驾张松前往拜谒曹操。

曹操对张松的态度却极为轻慢,一方面,张松在面见曹操时,因素来不拘小节,表现得不够尊敬;另一方面,曹操见张松个头矮小、相貌丑陋,心生厌恶。

曹操仅拜张松为比苏令,而张松原职是益州别驾,这对张松来说无疑是降职,张松因此对曹操怀恨在心。

张松回到成都后,便在刘璋面前诋毁曹操,劝其与曹操断绝关系,转而结交豫州牧刘备。

刘璋听从后,询问张松可派谁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张松于是举荐了法正。

法正对刘备一无所知,只闻其仁义之名广为流传,法正暗自决定,必须亲自验证这个人是否值得托付。

起初,法正推辞不去,假装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务,前往荆州拜见刘备。

法正返回成都后,与张松密谋奉迎刘备为主,但一直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建安十六年,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担心曹操占据汉中后会兼并益州。

张松趁机劝刘璋迎刘备入蜀,让其讨伐张鲁,法正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其入蜀。

法正暗中向刘备献策:“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乃州之股肱,可作内应;而后凭借益州之殷富,依仗天府之险阻,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刘备应允。

法正作为内应,将益州的兵事、内政、防御等情况悉数告知刘备,并绘制地图资料,让刘备快速了解当地状况,为其制定战略计划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持。

当刘璋发现刘备的野心,张松的计划败露被刘璋斩首后,刘备和刘璋正式决裂。

刘璋手下谋士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后勤补给不足,只要坚壁清野,便能拖垮刘备。

但法正深知刘璋为人,认为他过于爱惜名声,必定不会采纳此计,果然不出所料。

刘备向成都进军时,法正又策反敌军主力马超,使刘璋军元气大伤,为刘备最终夺取成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终,在法正的劝说下,刘璋不战而降,刘备顺利得到益州,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成型。

益州初定,孙权的妹妹回东吴后,刘备有了联姻的契机,法正劝说刘备娶吴壹之妹吴氏。

吴壹家族在益州颇具影响力,是刘焉时期拉拢的对象,其妹据说有大富大贵之相,刘焉的儿子刘瑁(刘璋的兄长)曾娶过她。

法正认为,刘备娶吴氏,一来可拉拢益州的将领,二来能稳定东州集团的人心,有助于刘备在益州获得东州集团的支持。

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曾想越城投降,但事情败露未成功。

刘璋因危亡将近,没有诛杀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认为许靖此举太没骨气,原本不打算重用他。

但法正劝说刘备,许靖虽有名无实,但声望广布四海,若不礼遇他,天下人会认为刘备轻视贤才。

刘备听从了法正的建议,重用许靖,这对拉拢益州本土士族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备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以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这一举措有助于建立益州的新秩序,加强对益州的管理和统治。

不过,在制定《蜀科》后,因严法治蜀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豪强十分不满,法正曾提出效仿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建议诸葛亮 “缓刑弛禁”;

但诸葛亮有不同看法,认为应 “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

益州初定后,刘备将目光投向战略要地汉中。

法正向他提出:“汉中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乃我军稳固益州、威慑中原的必争之地。曹操虽势力强盛,但此时主力尚未完全西进,我军可趁其分兵驻守之际,将汉中一举拿下。”

在定军山之战中,当时曹军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建议刘备先调集兵力轮番进攻张郃的东线,待张郃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分兵后,再趁其兵力空虚时发动攻击。

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对曹军士气造成了极大打击,刘备由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最终,曹操亲征也未能改变局势,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曹操了解到汉中失守的经过后,发出感叹:“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曹操认为自己几乎将天下的奸雄能人都收归麾下,却唯独没有得到法正的相助。

法正虽不像诸葛亮那般声名远扬,但他的每一次策划、每一个决断都深刻影响了蜀汉的走向。

他既是刘备身边不可多得的智囊,也是推动蜀汉从地方割据到三分天下的重要力量,正如后人所叹:“三分天下有其功,法正之谋居其半。”

公元219年,这位刚刚被刘备封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的奇才,因常年劳碌导致身体衰竭,不幸病逝,年仅45岁,他的骤然离世,对蜀汉来说无异于断了翅膀。

法正去世的消息传来,刘备 “为之流涕者累日”,悲痛异常。

在许多关键决策上,法正总能用冷静的分析和建议,帮助刘备避免走弯路,失去法正,蜀汉将少了一位能与诸葛亮并肩的智囊。

为了表彰法正的功绩,刘备追封他为“翼侯”,意为蜀汉的翅膀,赐其家人高官厚禄,荣誉虽高,却无法弥补法正离去后蜀汉逐渐显现出的短板。

于刘备而言,无疑是痛失股肱;于蜀汉而言,更是在战略与内部治理上留下了巨大缺口。

与诸葛亮相比,法正更擅长灵活机变,尤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其务实的态度往往能巧妙化解蜀汉面临的复杂困境。

诸葛亮才华横溢,长于严谨的内政规划以及持久战策略,两人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支撑着蜀汉政权的稳定。

法正的过早逝去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失去了这位能与诸葛亮良性对抗且合作的谋士后,蜀汉的决策层渐趋单一。

一些过于稳健甚至保守的策略开始主导蜀汉的发展,刘备东征孙吴之时,若法正仍在,或许能以强有力的谏言阻止刘备的这一冒险之举。

正如诸葛亮所言:“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的英年早逝为后人留下了诸多 “如果”,若法正能多活几年,是否能助力刘备稳固益州,并将汉中打造成进攻曹魏的重要桥头堡?

又或者,他能否在刘备东征前果断阻止这场使蜀汉元气大伤的战役?

这些 “如果” 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或许,这便是乱世中英雄的宿命,如彗星般短暂,却又光辉璀璨。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3 阅读:241
评论列表
  • 2024-12-17 14:49

    其实黄权能力不输法正,但夷陵之战刘备不想听他计谋打发他去防曹军,最后刘备溃败是黄权被夹在曹孙之间,无奈只能投靠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