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不但深刻的改变了唐朝的历史,甚至也深刻的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这场旷世的叛乱,对于中华文化的伤害是相当巨大的,但是你知道吗?
安禄山的反叛,背后竟然有超过20万将士誓死追随,这些人到底是被安禄山灌了什么迷魂汤?宁死也要叛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没有之一。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的巅峰和低谷相距如此之近,也是极为罕见的。
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之后,非常有作为,开创了开元盛世。
在开元年间,唐朝的国力迅速发展至巅峰,可以说是万邦来朝。
但是李隆基个人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性格缺陷的,他个人的确很有作为,但并不是一个极度自律和勤奋的帝王,在眼看着唐朝走向巅峰,一切欣欣向荣的时候,他开始享乐和倦怠了。
在唐玄宗的眼里,治理国家不过如此
于是,唐玄宗的中晚期开始沉迷于酒色之中,对于朝政越来越不去过问。
殊不知,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李隆基沉迷酒色,实质上,大权也就在逐渐旁落。
当时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掌握权力的中枢,一手遮天,事实上也就埋下了大唐走向衰落的祸根。
首先说李林甫,李林甫在任期间,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唐朝前期和中期建立的良好的政治秩序,在他担任宰相的时候被破坏殆尽。
他任宰相十九年,到了他倒台的时候,朝堂之上放眼望去,除了李林甫的亲信之外,已经没有其他的臣僚了。
这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如果政治生态由任人唯贤转变为任人唯亲,可以说大唐的朝堂已经成了谋夺私利的工具而已了。
果不其然,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借助杨贵妃的势力登上权力巅峰,不过是将这种权力的钻营和谋夺私利,发挥的更加的肆无忌惮罢了。
朝堂的混乱,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唐朝的国力开始逐步衰弱,社会矛盾尖锐。
另一方面是唐朝分封的诸多掌握兵权的节度使,还是蠢蠢欲动。
而这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禄山在当时是三镇节度使,虽然他苦心经营的地方在边疆地区,但也正因为远离朝堂,而山高皇帝远,在他的暗中培植下,兵强马壮。
此时,唐朝朝廷中枢几近瘫痪的前提下,怎么会不生出异心?
安禄山势力越来愈大,引发了杨国忠的嫉妒和不满,这位无能的国舅爷就想着铲除掉安禄山。
虽然乍一看是权力之争,但杨国忠采用的却是告发安禄山谋反,企图利用李隆基来收拾安禄山。
然而,在李隆基的眼中,杨国忠所谓的告发也不过是将相失和,他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试图调和矛盾。
到了天宝十三年,杨国忠越来越无法容忍安禄山,一封封奏折不断上书李隆基,要求他处置安禄山,这也让李隆基对安禄山有所戒心,想要试探安禄山。
对此,安禄山早就有备而来,面对李隆基的试探,安禄山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声泪俱下,甚至以死明志,李隆基这才打消了对他的疑虑,甚至一度想要封安禄山为宰相。
杨国忠不愿自己大权旁落,再度进言,称安禄山目不识丁,有损国威,以此阻止了唐玄宗封他做宰相的意图,自此,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也彻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当时,安禄山,手握重兵,掌握着北方的门户,将相失和,也给了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口实。
因此安禄山在范阳以杨国忠专权乱政为名,起兵十五万讨伐杨国忠,自此,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事实上,这场战争之初,唐玄宗李隆基一方面并不相信安禄山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军队,甚至也一度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局势。
之所以李隆基会有这样的误判,是因为在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所谓的府兵制,是指府兵们平日以务农为生,只有出现战事的时候,才会应征入伍。
这样,兵民实际上是一回事,通过府兵制,国家既可以保证充足的兵源,又可以保障足够的农业生产,一举两得。
但是,这个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府兵能够有田耕种,才能够战时应征入伍。
但随着唐朝统治日久,大地主阶层越来越多的占据了土地资源,府兵也就无地可种了,自然而然,战争发生的时候,也就无兵可募了。
所以,为了解决正规军不足的问题,在唐玄宗期间推行募兵制,即由节度使自己招募军队。
军人不再耕田,农人也不再入伍,以往,军队是跟着田地来的,在玄宗时,军队是跟着将军走的。
所以,安禄山的崛起其实就是募兵制推行的结局。
安禄山出俸禄,出粮饷,养活着这些士兵,这些士兵又怎么会不给安禄山卖命呢?
虽然名义上,这是一路叛军,但其实,这些士兵都是安禄山自己掏腰包养活的,因此,与安禄山建立了直接的亲密的关系。
而另一个让这些士兵对安禄山死心塌地的原因是,安史之乱的起初,安禄山部的士兵就势如破竹,事实上,当时唐朝朝廷几乎无兵可用,不堪一击。
尽管安禄山部是名义上的叛军,但成王败寇也是历史的规律。
唐朝如果失败,安禄山成功推翻唐朝,那么新君登基,他们就是元老,从龙之功,在这样的诱惑之下,无疑是逆天改命的机会。
事实上,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兼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些被安禄山招募去的士兵,即使不为安禄山卖命,安心回家种田,实质上,也无田可种。
其实,任何封建王朝在中后期的时候,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而土地,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
对于募兵制度下的兵士来说,其实不忠于安禄山也没路可走。
因为如果是一个大一统的唐王朝,土地已经掌握在少数大地主的手中,不打仗,他们也只能去到地主的家里做长工。
但是跟着安禄山,推翻唐王朝,或许还能换的一块不小的田庄,从而从农民转变成地主,这个身份的转换可以说是从地下到天上。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将近20万士兵,哪怕死,也愿意跟着安禄山一起干事的缘故。
说到底,其实还是土地的问题。
安禄山虽然目不识丁,但是确确实实是一个用人的高手,他在边境地区集结军队,做了几个重要的工作。
第一是真金白银的掏钱养兵,这是最为直接的举措,对于无田可种的底层人来说,通过给安禄山当兵,起码实现了温饱。
既然安禄山能够给大家一条活路,自然而言就会死心塌地的跟随。
第二个是安禄山掀起战争之后,唐朝节节败退,让这群士兵看到了推翻唐朝的希望。
如果唐朝被推翻,那么他们就是开国元勋,又岂有不拼命的道理。
历史上,每一朝的开国元勋,都毫无疑问的转变成既得利益者。
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过程,即是财富的再分配的过程,原本兼并在旧地主手中的土地,保不齐就会变成自己的。
那么自己在战场上拼搏,万一能够给自己的妻儿博取一份家业,那可就真的是翻身做主人了。
事实上,古代的封建王朝,本身就谈不上所谓的忠心与否,成王败寇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