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有这样一个人,他考取过功名,复辟过帝制,参禅修佛,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历史上,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到底是正派还是反派,可谓众说纷纭,他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身份?
这位奇人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度。
历史上大家对这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可能是他帮助袁世凯复辟,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杨度的一生做了太多的事情。
清末民初的很多大事件,其实都有他的身影。
杨度成名很早,他在很早的时候就结识了梁启超,当时,古老的中国正在经历苦难,西方列强不断蚕食我国的利益,国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也越发的积贫积弱。
当时的文人志士,无不在思索该如何富国强民,杨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思维中,只有身居庙堂之中,才能对国家的发展有所改变。
杨度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他也想考取功名,能够走到朝廷权力的中枢。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他结识了梁启超等人,众所周知,当时,梁启超追随康有为,四处鼓吹君主立宪,也正是在康梁等人的主导下,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发生了。
这个时候,杨度仅仅18岁,公车上书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其实相当巨大。
要知道,在公车上书之前,虽然有洋务运动在力图改变中国的状况,但其实洋务运动本身,也不过是在封建制度的框架里做的一些近代化的尝试。
但是公车上书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则是第一次从政治制度的层面试图改变国家。
因此,杨度经此一事,虽然年幼,却名声大噪。
公车上书之后不久,著名的大学者王闿运就非常欣赏杨度,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同僚,也是齐白石的老师,对于杨度这个年轻人,王闿运丝毫不吝啬对他的赞美,甚至直接就想收他为徒。
杨度对于王闿运的盛情邀约也十分欣喜,他应邀前往。
王闿运虽然是经学大家,但却醉心于帝王之术,杨度在他的身边,学到最多的,其实也是帝王之术。
在封建王朝中,这套帝王之术自然是极其珍贵的,毕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只有熟练的运用帝王之术,才能官运亨通,也才能有经国济世的可能性。
杨度对此深以为然,但是当时的光绪帝本也算不上明君,再加上慈禧太后把持大权,光绪明摆着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杨度因此在心里面早早的就在盘算,如果有机会能够辅佐一个新君,或许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杨度花费了很长时间了解世界各国的强国之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富国强兵,这让杨度大为震撼。
当时,他觉得,中国与日本有很多类似之处,如果能够去到日本学习先进理念,或许可以复制日本的成功,让中国也强大起来,于是,在1902年,杨度自费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杨度的确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政治理念。
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涉猎,这让杨度的眼界进一步开阔起来。
1903年,清政府举行经济特科的选拔,杨度回国参加,一鸣惊人,他直接考了个一等二名的成绩,也就是中了经济特科的进士。
这个进士可不同于八股取士的进士,而是需要实打实的真才实学,才能得到的。
原本中了进士的杨度,在正常情况下距离飞黄腾达,只差一张皇帝任命的诏书而已。
但慈禧太后却从其他人的口中得知,杨度不但参与过康梁的戊戌变法,甚至还与革命党有牵连。
这让慈禧太后相当震怒。
不管是戊戌变法还是革命党,都是结结实实要对慈禧太后不利的。
因此,这样出身的杨度,自然也触了慈禧的逆鳞,无奈之下,尚未走马上任的杨度只得连夜出逃,再回日本保命。
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汪精卫等革命党人,虽然汪精卫后来是个大汉奸,但在孙中山先生活着的时候,汪精卫还是有一些贡献的。
当时杨度与汪精卫等人经常讨论政治,但实质上当时两个人的观点迥然相异。
在杨度的心中,共和并不是中国的出路,还是要有一个明君,中国才能发展。
正因为杨度有这样的观点,也才为后来的另一件大事埋下了种子。
从戊戌变法之后,杨度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君主辅佐。
光绪,自然不是杨度的目标,溥仪,说到底也只是黄口小儿。
孙中山先生创立共和,与他杨度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无奈之下,杨度就把目光锁定在了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身上。
抛开其他不谈,袁世凯的确是一个既有政治手腕,又极其有能力的人,在杨度的心中,扶植袁世凯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杨度就把君主立宪的夙愿,完全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在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杨度就主动来到袁世凯的身边。
此时的杨度虽然从未在官场上展露锋芒,但毕竟是参与过公车上书,中过进士,与孙中山,黄兴,梁启超等名人大咖都有很多交流。
所以,杨度的到来,让袁世凯也非常欢迎,他既需要杨度这样的名人来给自己撑场子,也需要杨度这样的人给自己出谋划策。
得到袁世凯信任的杨度,立刻向袁世凯展示平生所学。
在杨度的鼓动下,袁世凯对于称帝之事,越发心痒难耐,平心而论,袁世凯称帝的确是自己的野心所致,但若没有杨度的推波助澜,恐怕袁世凯也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踏出这一步。
不过袁世凯最终也不是杨度想象的可以辅佐的明君。
且不说袁世凯本身就是个野心家,根本就不会为国为民,关键是这场称帝的闹剧,一共也就持续了83天而已,袁世凯临死之时,喊出的是杨度误我。
袁世凯自然是要背负千古骂名,可杨度在袁世凯死后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也被人称之为汉奸。
面对舆论强大的压力,杨度一度心灰意冷,也在这时,他诞生了退出政坛的想法,转而遁入空门,成了和尚,研究起佛法。
不过,杨度并没有真正的完成自己的抱负,即便遁入空门,也不过是在当时做出的权宜之计。
后来不久,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陷入危机。
无奈之下,孙中山派人找到杨度,希望他能出山辅佐自己。
杨度这才再度出山,并且给予危难中的孙中山先生极大的帮助,使其脱险,可以说,没有杨度的帮助,孙中山可能在陈炯明叛乱的过程中就要遇害。
此事之后,杨度加入了国民党。
也是在这个时期,杨度的政治主张从帝制转向了共和,这算得上他思想的一次巨大转折。
不过,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就因病去世。
此时,国民党的权力中心开始转移到蒋介石等人的手上。
这个时候杨度也意识到,蒋介石时代的国民党早就不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争权夺利,腐朽无能,才是当时国民党的真实写照。
共和制度的确比帝制先进,也比君主立宪先进,但归根结底,共和还是救不了中国,在这个时候,杨度结识了李大钊等人,思想最终转向了共产主义。
1929年,杨度做出了人生最后一次重大抉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他的介绍人是大名鼎鼎的潘汉年,批准他入党的则是敬爱的周总理。
不过,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他的这一身份并没有公开,而是以杜月笙的门客身份在上海搞地下工作。
从1929年开始,杨度为我党在上海的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是,天妒英才,1931年,年仅56岁的杨度就因病去世,直到他去世之时,杨度的名声仍旧是封建余孽,从始至终,也没有被正名过。
甚至于这个名头一直背负到40多年之后。
当时周恩来总理病重,在嘱咐修订《辞海》的工作人员时才讲起了这段往事,杨度的一生虽然几经波折,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正途,所以对于杨度应该予以公正的评价。
也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杨度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才得以公开。
杨度从举人到进士,从支持复辟到遁入空门,从走向共和到走向共产主义,他的一生参与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大部分的重要事件。
虽然早年间杨度的思想并不正确,但就像那个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求索一般,一代代的仁人志士通过不断的试错,才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杨度的经历何尝不是如此?一人尽诉半部民国史,足够传奇!
29年加入共产党,当时我党的情况可着实不妙,内忧外患不断,若说他投机,也有些牵强。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