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和光绪出逃,日本人进入故宫拍下罕见照片,反差太大!

八方镜 2025-02-15 13:03:28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往日威严的紫禁城瞬间沦为人间炼狱。

慌乱之中,慈禧太后裹挟着光绪皇帝仓皇出。

日军踏入紫禁城,并用镜头记录下了一系列罕见的照片。

这些照片,与平日里人们印象中庄严神圣的故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到底是什么样的?

当时的北京,街头巷尾早已陷入恐慌,人们纷纷收拾细软,沿街呼喊着四散奔逃。

城内的宫殿中,慈禧站在窗前,凝视着远处时隐时现的火光,面色沉重,不时紧锁的眉头透露出一丝前所未有的惶恐。

城中的守军已无法再撑多久,士兵一个个倒下。

大臣们面色苍白,聚集在宫殿外的小庭院里等待慈禧的最终决定,一名随行的太监匆匆奔入内殿,跪在慈禧面前禀报:“城门已破。”

慈禧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随即,她睁开眼睛,眼中透露出一丝决然,她沉声下令:“立刻准备马车,连夜出城。”

光绪皇帝被紧急召来,宫女们低声哭泣着为他整理行装,而光绪的神情更是麻木,整个皇宫被笼罩在绝望中,昔日的威严荡然无存。

慈禧和她的随从队伍,披着夜幕悄然离开紫禁城的高墙,马车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音。

宫墙内,剩下的太监和士兵看着那远去的车影,目光空洞,无力地跪在地上。

八国联军很快攻入了紫禁城,这座数百年来封闭而神秘的皇宫,首次向外人敞开了它所有的秘密。

走在静谧空旷的宫道上,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和他的随行摄影师小川一真,目睹了这一场景。

在这座庞大空荡的宫殿中,小川一真首先拍摄了午门的画面。

这个巨大的城门,曾是皇帝出入的重要通道,而此刻却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红漆剥落,墙壁斑驳,显得十分衰败。

小川的镜头下,城墙上藤蔓爬满了缝隙,几处屋檐破损,露出内部的木结构,仿佛一个身着华丽外衣却早已破败不堪的老人。

午门前的大道上,杂草丛生,宫门外的巨大铜钉在阳光下失去了光泽。

步入午门之后,是太和门,这里曾是帝王接受朝臣觐见的地方,如今却一片萧条。

在太和门前的石桥上,他捕捉到了一名年迈太监缓缓走过的画面。

那佝偻的身影,在空旷的大殿下显得如此渺小。

以往,这里是禁止普通人随意行走的地方,而如今,在这荒凉的空殿前,一个太监却独自穿梭其间,格外落寞。

伊东忠太继续深入宫殿,来到了太和殿,昔日这里是人潮涌动,但在小川一真的镜头下,整个太和殿空无一人,殿堂上的大门敞开着,一片死寂。

大殿内的装饰依旧华丽,但地面上已落满了厚厚的尘土,积灰的龙椅背后,乾隆皇帝的亲笔匾额“建极绥猷”赫然在目。

小川还拍下了太和殿龙椅的特写照片,透过这些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龙椅上金漆盘龙的细节,那些雕刻精美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仍然透露着当年手工艺的卓越。

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金漆也开始脱落,一些木雕的边缘露出了暗色的底漆。

小川仔细调整着镜头的角度,记录下这一切。

当他们来到太和殿广场时,这片宽阔的区域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仪,只剩下无数断裂的石板和泥泞的小径。

在广场的边缘,几名八国联军的士兵正围坐在一起,他们或是抽烟,或是闲谈。

而就在太和殿的大门前,这些外国士兵甚至毫无顾忌地爬上了龙椅,摆出各种姿势拍照。

那些姿态各异的照片中,士兵们的笑容在大殿庄严肃穆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继续深入紫禁城,伊东忠太和小川一真来到了皇后的寝宫——储秀宫,这里是后宫之主居住的地方,应当是紫禁城中最奢华的区域之一。

现实却让他们大为震惊,储秀宫门口的挂帘已经破旧不堪,宫殿的墙面布满裂缝,显得十分残败。

小川一真用镜头仔细记录下这些景象,细节清晰,足以见证当时清廷财政的困顿。

保和殿、养心殿,以及其他后宫的建筑,每一处都或多或少地显现出破败的痕迹。

有些建筑的屋檐已经塌陷,露出了空荡荡的梁柱;而大部分庭院杂草丛生,宫道上积满了落叶和灰尘。

而出逃的慈禧,也不再是那位高高在上、享尽荣华的太后,而是一个急于奔逃的普通老妇人。

身边的随从们,也都换上了百姓的衣装,原本雍容华贵的妃嫔们此时显得格外普通。

为了避免被认出,慈禧甚至将自己多年的长指甲剪掉,把华丽的头饰换成了寻常百姓的发髻。

在昏暗的巷道中,马车车轮在泥泞的地面上艰难地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车厢内的慈禧和光绪感到不安,外面传来的士兵嘈杂的脚步声和百姓的哭喊声。

成千上万的百姓涌向城门,四处都是拖家带口、推着小推车的逃难人群。

混乱的人流和嘈杂的叫喊声充斥在耳边,马车队伍一时间被困在人群中难以动弹。

曾经掌控大权的太后,如今与众多平民百姓一样,成了流离失所的逃难者。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官袍的军机处大臣发现了被困的马车队伍。

他立刻从人群中挤了过来,恭敬地向慈禧行礼,并迅速指挥士兵们疏导人群,给马车开辟出一条出城的通道。

马车队伍终于缓缓前行,穿过了人群和城门。

出了城后,慈禧的车队在荒野中稍作停留,她环顾四周,远处的山丘和田野笼罩在薄雾之中,一片寂静,仿佛北京城内的炮火声从未存在过。

慈禧很快就做出决定,马车队伍离开主道,继续向西行驶。

这一路并不平坦,正值夏末的雨季,泥泞的乡间小道让马车的前行变得格外艰难。

慈禧的随从们不停地在泥泞中推着车,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泥水飞溅在车轮两侧,将随从的衣裳染得斑驳不堪。

随着车队渐行渐远,北京城逐渐消失在身后。

由于仓皇出逃,慈禧随行所带的仅有几车的细软和有限的银两。

原以为沿途可以找到供给食物的商贩或村民,但由于战火连绵,乡村早已空空荡荡,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即便有银子也无处可花,一行人饥肠辘辘,困顿难行。

经过数天的跋涉,他们终于在一个小县城——怀来县找到一处歇脚的驿站。

这个驿站名为“鸡鸣驿”,是古时官员来往的重要停靠点。

县令吴永闻讯前来迎接,尽管县城的物资已经极为匮乏,他依然竭力凑了几碗小米粥和粗糙的窝窝头,送到慈禧面前。

慈禧太后端起这碗从未想象过的简陋食物,虽然内心极不情愿,但饥饿让她不得不勉强吞咽。

吴永的小心招待让她一时放松了警惕,于是决定让这位县令随行,以便在接下来的路上有更多的官员接应。

从怀来县继续出发后,慈禧的车队渐渐恢复了一些秩序。

随着地方官员逐渐响应,车队得到了新的补给和保护,日行的速度也有所提升。

几日后,车队抵达山西的太原,此地本是清廷的重要省府之一,但当慈禧一行人进入太原城时,发现这里的物资依旧匮乏。

食物供给勉强维持,却不足以满足慈禧挑剔的口味,尽管如此,太原地方官们已尽力将官府最好的东西呈上。

几经波折,慈禧太后终于到达了西安。

远离了列强的炮火,她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架子,重新拾起了“老佛爷”的威严。

西安城内,她重新布置起了与紫禁城相仿的生活场景,从饮食到摆设,一切都必须复刻曾经的奢华。

每日起居逐渐恢复到她熟悉的那种精致奢侈的状态。

而这时候北京的紫禁城,迎来了属于它的劫后余生。

最初进入紫禁城时,联军士兵们显然被宫殿的规模和建筑的精美所震撼。

那些巨大的铜缸、彩绘的梁柱,以及雕刻精美的石雕,让人不禁联想到这座宫殿曾经的繁华。

士兵们兴奋地沿着石板路跑向广场中央,好奇地触摸那些雕刻着龙凤图案的石柱。

有人甚至大胆地攀上了石栏,将头伸出宫墙外,俯瞰整个皇宫的全景,享受着“征服者”的优越感。

随着深入探索,这些士兵开始在宫殿中搜寻任何尚未被带走的珍宝。

太和殿内,龙椅被当成了摆拍的“景点”,一名士兵坐上龙椅,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其他人则围在旁边,为他拍下这些“胜利”的瞬间。

除了搜刮财富之外,有的士兵干脆在广场上列队阅兵,站在空无一人的宫殿前,以皇宫的正殿为背景,高呼着他们的口号。

而那些原本负责守护紫禁城的太监们,如今却成了他们的“导游”,带领士兵们参观各处宫殿。

由于战后需要与清政府谈判,联军并未对宫殿进行彻底摧毁。

如果彻底破坏紫禁城,可能会激起更多的民愤,使谈判局势更加复杂。

因此,他们在入侵期间更多的是象征性地占领、游玩,甚至利用这个契机来展示自身的“胜利果实”。

拍摄结束后,小川一真将这些照片细致保存。

慈禧后来从西安返回北京,重新站在紫禁城的宫殿前时,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个巍然屹立的皇家宫殿,而是一座遭受侵略、满目疮痍的废墟。

当她得知那些外国士兵曾在自己的寝宫内随意拍照,甚至坐在龙椅上大笑合影时,内心的不甘与耻辱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