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华佗是死于曹操之手,一代名医,就此陨落,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惋惜。
但你知道吗?曹操杀掉华佗,原因可并不那么简单!到底曹操为什么非要置华佗于死地,到底发生了什么?
华佗之死,在民间传闻最广的就是华佗准备给曹操做开颅手术。
但其实,这个传闻只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桥段。
华佗生于东汉末年,主要活动的区域遍及中原,在鲁苏豫皖等省份都有他悬壶济世的身影。
历史上华佗的确是一个精通手术的医生,在当年,为了完成手术,华佗甚至还发明了麻沸散,也就是最早的麻药。
这样的手段,放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实在太过传奇,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华佗的故事才得以加工的更加传奇。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和华佗的故事,起因是因为曹操经常头疼,甚至很多时候疼到夜不能寐,精神萎靡的程度。
为了治病,曹操就请来了华佗为其医治。
经过华佗的诊治,华佗认为曹操的头疼病,已经非常严重,虽然吃药,针灸等治疗手段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是想要凭借此而彻底根治,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想要彻底治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开颅。
话说,开颅手术即使放到现代,也是一个非常难且风险巨大的手术,更何况是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开颅无异于杀人。
所以,曹操就把华佗当成了敌人派来刺杀他的奸细,干脆来了个杀头了事。
但其实,这是小说里的故事,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华佗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
当时,华佗在曹操帐下听命,为曹操治病,一去就是很久,这让很久没有回家的华佗很不舒服。
因此,他为了能够回家,就给家里人写信,让他们寄一封信来,大意是家里有事,这样就可以跟曹操光明正大的请辞。
成功脱身的华佗回家之后,就不再想去曹操帐下听命,因此,相当于一去不返。
可是,华佗离开之后,曹操的头疼病时好时坏,他是真的没办法离开华佗,所以,无奈之下,曹操就派人给华佗写信,希望他能尽快回来,继续诊治。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华佗虽然医者父母心,但是曹操喜怒无常,华佗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其实并不想回到曹操的身边,于是华佗就继续扯谎,坚决不肯返程。
眼见着写信不好使,曹操就干脆派人去华佗家里请,但华佗还是找各种借口拒绝,这才把曹操 给彻底惹怒,曹操干脆派出亲信,一定要去华佗家里,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没想到,让曹操的亲信到了华佗家里,才发现,他此前说的家里有事,妻子生病等等都是他编造的故事,得到亲信的反馈,曹操勃然大怒,他立刻下令让人把华佗抓起来,扔进了监狱。
怒不可遏的曹操抓了华佗还不算,干脆还命人对华佗施以酷刑,最终,华佗是死于刑罚。
虽然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和小说中的故事有不少差异,但事实上,华佗的确是死于曹操之手。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除了及其有雄才大略之外,驾驭臣属的能力也绝对是一流。
他之所以处死华佗,其实并非因为华佗的行为触怒了曹操。
说破大天,华佗虽然是名医,但也只是一介草民,既无碍曹操的宏图大业,也无碍朝堂纷争,所以,曹操完全没有理由对华佗下死手。
那么曹操真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事实上,在后来一段曹操与曹丕之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端倪。
在华佗死后十多年,曹操病重,这一次,曹操也好,曹丕也好,都觉得他的大限将至。
眼看着寻遍名医,都无法解决曹操的病,父子两个这才想起华佗来。
于是,曹丕就说,如果华佗还在世,或许能够度过这一劫难,如此名医,为什么要那么轻易的就斩杀了呢?
曹操告诉曹丕,华佗的确是一个大才。
虽然只是医者,但以他的才能,一定会是全天下的达官显贵追逐的对象。
他当年已经流露出与曹氏一族的疏远,如果有朝一日他投敌,去到蜀国或者吴国,又或者朝堂之上其他意欲与曹氏作对的人行医,救活了那些敌人,不就是曹氏的大灾难?
此话一出,曹丕立刻就明白了曹操的想法,在曹操的心中,华佗的医术的确很珍贵,但如果这样的大才不能为我所用,那么一旦为敌人所用,造成的结果无疑就是负面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古代,君权是全天下所有人都在觊觎的东西,曹操这样的人能够在乱世中屹立,逐渐成长为一代枭雄,又岂会不在权谋上有所想法?
但事实上,华佗之死除了有权谋层面的考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华佗在当时已经名扬天下,不但在达官显贵之中,华佗的名气相当大,就是在民间,对于华佗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三国时期,连年征战,文臣武将无不是良禽择木而栖。
这对于曹操来说,也是曹操最为忧心的事情。
说到底,一方面,如何能够让身边的文臣武将诚心归顺,一方面如何能让敌人手下的能人生出异心。
此消彼长之下,就关乎了国家的兴亡,曹操真正的着眼点其实在这里。
华佗几次三番不理会曹操的请求,甚至还编造谎言来欺骗曹操,这在曹操看来,无异于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
如果连一个普通的医者都可以随意的藐视曹操,那么将来又有谁能够真正的拜服曹操呢?
所以,曹操才无论如何都要杀掉华佗,以此来震慑其他有不臣之心的人。
《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与华佗的恩怨,显然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处理。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明朝的销售,在明朝,当时已经把蜀汉视为天下正统,因此,曹操所代表的曹魏就成了反叛的角色。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写为一代枭雄,他更是以奸诈,善妒,多疑而著称。
而华佗,流传至明朝,也是一代名医,其形象是正面的,而且是被后人所神话过的形象。
因此,如果按照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来描写这段故事,既不神奇,也有损华佗的形象。
这才导致在小说中将故事更改为开颅手术的桥段,一方面,开颅手术即使在后世,也同样足够离奇,完全能够彰显一代名医不同常人的神奇手段。
另一方面,曹操对于医者的不信任,也更加加深了他多疑的性格特征。
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呈现,无疑具有非常良好的戏剧效果,也让剧情更加合理。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华佗之死,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要知道,身为名医的华佗,不但代表了三国时期医学水平的最高峰,更因为一代名医的身份,让他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疑难杂症。
如果华佗能够多活几年,或许能够发明更多的诊疗手段,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一定是正向作用。
但华佗之死,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在封建社会,哪怕是名望如华佗一般的大才,在封建权力的面前,也如同草芥,华佗尚且如此,何况百姓?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