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深秋的一个清晨,江西瑞金沙洲坝万籁俱寂。
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地上铺满了昨夜凋零的枯叶,偶尔有几只寒鸦扑棱着翅膀飞过,打破了这清冷空气中的宁静。
此时,红军总部的一处院落内,晨雾还未完全消散,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警卫员迅速跑向中革军委的值班室。
“报告周副主席,门外来了一个人。”
周恩来抬起头,微微皱起眉头:“什么人?”
“一个衣衫褴褛、浑身污垢的乞丐,声称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要见您。” 警卫员如实汇报。
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会有乞丐来找自己?
如今敌情四伏、局势危急,周恩来略作沉思,随即挥手示意:“带他进来。” 警卫员领命而去。
院门外,一个形如叫花子的男人正站在晨风中。
他双手紧紧攥着破旧的麻布袋,衣衫早已磨损得几乎辨不出原本的颜色,脸上的污垢混杂着干涸的血迹。
尽管如此,那双藏在乱发后的眼睛却异常明亮。
他回想起离开德安的那个夜晚,仿佛就在眼前,生死的赌注压在身上,连夜奔波的疲惫此刻化作一股热流在心中翻涌,终于,他熬到了这一刻。
警卫员走到门前,冲他点了点头:“跟我来。” 男子深吸一口气,迈开因长途跋涉而僵硬的双腿,跟着警卫员走进了大院。
进屋后,他第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周恩来从办公桌旁站起身,面带疑惑又带着一丝试探:“你是……”
那名男子抬起沾满泥污的脸,声音微微颤抖:“周副主席,我是项与年。”
“项与年?” 周恩来闻言一怔,旋即大步上前,仔细端详眼前这位多年未见的战友。
“怎么是你!快坐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语气中满是惊讶。
项与年没有落座,而是迅速解开怀中紧攥的破布袋,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几本小学生字典大小的书册,双手递到周恩来面前。
他的声音急促:“周副主席,这里是敌军最新的作战计划,全都在这字典里,必须尽快交给党中央。”
周恩来接过书册,触手竟有些冰凉,他立刻示意身旁的机要人员:“用显影液试试。”
几名工作人员立刻忙碌起来,而周恩来则拉着项与年坐下。
“你这是怎么弄成这样?” 周恩来仔细打量着项与年。
眼前的他,满身污垢,脸颊肿得高高的,甚至还隐约可见几道血痕。
项与年低头喘了口气,嘴角勉强扯出一抹苦笑:“一路上哨卡林立,检查得太紧,我只能乔装乞丐……”
话音未落,周恩来的眉头已紧紧锁住,他拍了拍项与年的肩膀,神色凝重。
不多时,工作人员回报:“密写内容显现出来了,是敌人的‘铁桶计划’!”
听到 “铁桶计划” 四个字,周恩来沉默片刻,随即翻开字典,一行行内容映入眼帘。
这份文件清晰详细地记录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部署:调集 150 万大军,采用步步蚕食的战术,在 150 公里范围内封锁中央苏区,最终迫使红军全军覆灭。
甚至连碉堡修筑的频率和推进的速度,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项与年见周恩来神情严肃,便接着说道:“莫司令冒着极大的危险获取了这份情报。我们用密写药水誊写在字典上,考虑到电报无法传达所有细节,我才自告奋勇,将它亲自送到这里。”
周恩来合上字典,站起身,立刻大声吩咐:“立刻将这份情报送到毛主席那里,我们的决策要马上调整。”
项与年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疲惫的笑意。
而这份情报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江西庐山的牯岭镇,一片静谧。
却不知,蒋介石的 “剿共” 行动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他亲自主持的绝密军事会议在此召开,整整一周的时间,会议场所的灯火从未熄灭。
来自全国各地的将领纷纷汇聚于此,一张针对红军的巨大罗网正悄然张开。
蒋介石宣称,这将是国民政府最为周密的一次军事行动 ——“铁桶计划”。
这份计划以瑞金为核心,部署了多达 150 万的大军,步步紧逼、层层围剿。
在会议上,蒋介石信心满满地说道:“这一次,定要毕其功于一役!”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他未曾料到,此刻在他的阵营之中,有人正将目光投向远方,为红军的生存谋划着出路。
此人便是时任赣北第四区 “剿共” 保安司令的莫雄。
这位曾与孙中山并肩作战的老革命,早已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
在庐山会议的那些日子里,他看着桌上那份印着 “极机密” 字样的文件,不禁感到脊背发凉,倘若这份计划得以实施,红军必将陷入灭顶之灾。
身处险境的莫雄,暗暗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这份情报必须送到红军手中!
七天后,莫雄回到了赣北司令部。
这是一座老旧的院落,石墙青瓦,窗下还挂着几排晾干的草鞋。
夜色深沉,莫雄小心翼翼地将厚重的牛皮纸袋从办公桌的暗格中取出,袋内装满了牯岭会议的核心文件。
坐在莫雄对面的是三位地下党员:卢志英、刘哑佛,以及后来的送信者项与年。
三人一边聆听着莫雄的讲述,一边翻看文件,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密室内寂静无声,只有纸页翻动的沙沙声。
文件详细得令人胆寒:敌军的兵力部署、推进节奏、封锁方式,甚至哪一条山路会设有埋伏,所有的一切都规划得严丝合缝。
“若这些计划成真,红军将无法突围,甚至整个中央苏区都可能不复存在。”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唯有我们将这些内容完整无误地送到党中央,才能扭转局面!”
几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采用密写技术,将情报誊写在四本小学生字典的内页上。
卢志英负责调配药水,刘哑佛则用极细的笔尖逐字抄录,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小时,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全神贯注。
字典写完之后,由谁来传递情报成了当下的难题。
电报内容简短,无法完整表达计划全貌;派人送信,沿途又充满了危险,尤其是在 “铁桶计划” 即将实施,敌人布置了密密麻麻的哨卡。
就在这时,项与年挺身而出:“让我去吧,我会客家话,老家就在苏区附近,对地形熟悉,比任何人都更合适。”
莫雄皱起眉头,项与年又说道:“这一任务至关重要,我愿以命相搏!再者,我走过这些路,比旁人更有把握避开敌军。”
三人见他态度坚决,最终没有再加以劝阻,莫雄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叮嘱道:“千万小心。”
项与年的第一站乃是江西吉安,他伪装成一名乡村教书先生,身背破旧布袋,袋中装着几本学生用的小字典。
一路上,他谨言慎行,默默赶路,偶尔装作行色匆匆,与路人简单寒暄几句。
当抵达吉安车站时,他遭遇了第一道关卡。几个士兵守在站口,人人荷枪实弹,刺刀锃亮,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项与年远远瞧见,强作镇定,缓缓靠近。一名士兵拦住了他,厉声喝问:“你是干什么的?要去哪里?” 项与年微微欠身,佯装胆怯地回答:“我是乡下教书的,欲去泰和找亲戚。”
说着,他打开随身布袋,取出几本字典递给士兵检查。
士兵翻了翻,见确是普通的学生用书,便挥手让他通过,此时,他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湿透,但表面仍保持着镇定。
随着不断深入,危险愈发加剧,从吉安到泰和的路段几乎都在山区,沿途小路和村庄皆设有岗哨,士兵不时对行人搜身盘问。
项与年意识到,继续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前行已不安全。
于是,他转入偏僻的山路,借助地形隐匿身形,如此选择意味着他要独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一日黄昏,他穿过一片密林时,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狗吠声。
他立刻停下脚步,趴在一块巨石后屏气凝神,静候动静,片刻后,一支巡逻队经过,他们牵着猎犬,神情警惕,似乎在搜寻什么。
项与年强忍内心的恐惧,尽量将身子缩进岩石的阴影里,呼吸都放得极轻,幸好巡逻队没有发现异常,渐渐远去。
他稍作调整,继续沿着小道摸索前行。
在接近兴国时,敌人的防线变得更为严密,这里的每个关卡都被铁丝网围住,每隔一段距离还有士兵巡逻,任何行人都会被反复盘问。
项与年观察数日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以教书先生的身份通过这些关卡。
此时,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 —— 彻底伪装成一个乞丐。
他先在一块空旷的石板上跪下,随即拿起石块狠狠砸向自己的脸颊,剧痛瞬间袭来,他的嘴角渗出血迹,紧接着腮帮浮肿起来。
他咬着牙继续砸击,四颗门牙应声而落,鲜血顺着下巴滴落。
他又用泥土和粪便涂抹全身,将原本整洁的衣服撕得破破烂烂,彻底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疯癫的流浪汉。
经过连续几天的艰难跋涉,项与年终于接近了瑞金。
此时的他体力几乎耗尽,脚上满是血泡,面容也因伤口感染而红肿不堪,可他不敢有丝毫停歇,凭着仅存的一点力气继续赶路。
1934 年 10 月 7 日,当他满身污垢,跌跌撞撞地敲开了中央军委的门。
当周恩来亲自走出来迎接这位 “乞丐” 时,项与年哽咽着将字典递上,颤声说道:“情报…… 在这里……” 说完,他几乎虚脱地瘫坐在地上。
改变历史的关键之夜10月7日的深夜,中央苏区的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气氛凝重得如同那沉沉的夜幕。
红军的高层领导们刚刚收到了项与年冒死送来的情报,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几位核心人物,正围聚在那几本密写字典周围,全神贯注地逐字逐句研究解读。
灯光映照下,字典里所记载的蒋介石“铁桶计划”的布防详图、部队调动方案以及推进节奏等内容,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从这份情报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铁桶计划”以逐步推进为核心策略,每前进五公里便修筑一道碉堡线,并辅以铁丝网封锁,以此来不断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这种战术看似稳扎稳打,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推进速度极其缓慢。
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深入讨论,红军高层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中央红军必须立刻实施战略转移。
要借助情报中所暴露的防线漏洞,从敌人尚未封锁的区域迅速突围,甩开国民党的追击部队,为后续的战斗争取主动。
命令下达后,整个苏区瞬间忙碌起来,深夜之中,各个营地紧急集合,传令兵骑着快马在各指挥所之间穿梭不停。
士兵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而有条不紊地整理装备,撤销简易营地,并将重要的军用物资妥善转移到部队核心地带。
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转移谈何容易,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要让数万人有序撤离,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行踪暴露。
为此,部队制定了极为详细的行军路线,甚至连行进速度都精确计算到了小时。
幸运的是,凭借着情报的有力支持,红军巧妙地避开了敌军的主力防线,并在敌人尚未完成区域封锁之前,成功实现了突围。
离开苏区的第一个夜晚,漫山遍野的红军队伍在昏暗的夜色中悄然行进。
士兵们默默无语,只有那整齐的脚步声与草丛的沙沙声,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没有人知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但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哪怕要走到天涯海角,只要革命的火种还在,胜利最终必定属于他们。
十天之后,蒋介石的部队顺利进入瑞金,等待他们的却只是一座空城。
红军早已依据情报提前撤离,未留下一件有价值的物资。
驻扎在中央苏区周围的国民党部队,不仅未能实现预想中的围歼目标,还因过于深入根据地,导致后勤补给出现严重问题,士气也随之开始下滑。
“他们到底是如何得知的?”蒋介石在指挥部内愤怒地拍案而起。
显然,情报的泄露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范围,他将满腔的怒火全都发泄在属下的将领身上,却始终没有意识到,红军早已凭借这份绝密情报,精准地识破了他的阴谋。
红军在成功突围之后,迅速调整战略,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
这份情报成功挽救了中央红军,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也让那些为此冒险的英雄们永载史册。
无论是项与年,还是莫雄,他们的名字都与这段伟大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如下:
【1】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解读长征(58):陕甘红军如何打破国民党“围剿”
【3】凿穿“铁桶”——促使红军提前长征的绝密情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