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纬锂能直接出口美国占比低于4%,这说明美国市场目前对他们的直接影响不大。这是因为主要市场在别的地区,比如欧洲或国内。
FOB模式意味着关税由买方承担,所以亿纬锂能现有的合同成本不受影响。但长期来看,如果关税提高,美国客户可能会要求重新谈判价格,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
一、短期风险可控,但长期需加速全球化对冲政策风险
亿纬锂能的回应传递两大信号:
短期无虞:美国市场直接依赖度低(<4%)+ FOB模式转移关税成本,现有业务不受冲击;
长期战略明确:通过海外产能本地化、CLS技术授权模式绕过贸易壁垒,维持全球竞争力。核心矛盾在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级背景下,中国锂电企业如何平衡“成本优势”与“地缘风险”。
二、短期影响:FOB模式与低依赖度构筑安全垫
FOB模式有效隔离关税成本
机制解析:FOB(离岸价)模式下,亿纬锂能仅负责将货物运至指定港口并完成出口清关,关税由美国进口方承担。因此,除非客户因成本压力取消订单,否则企业无需额外支付关税。
风险缓释:当前美国市场占比仅4%,且以动力电池为主(车企客户议价能力强),短期内客户因关税转单概率较低,更可能通过供应链调整(如要求亿纬海外设厂)分摊成本。
美国市场战略性“低依赖”的利弊
优势:避免重蹈光伏行业“高集中度出口遭双反制裁”的覆辙,受单一市场政策波动影响小。
隐忧:若未来美国市场因IRA补贴等政策爆发需求(如储能、电动皮卡),低占比可能限制亿纬分享增长红利,需通过海外产能补位。
三、中长期破局:全球化布局与CLS模式创新
海外产能建设:选址与节奏是关键
潜在选址逻辑: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泰国):靠近镍/锂资源(印尼镍矿)、低关税(部分国家享有美国普惠制待遇)、劳动力成本优势;欧洲(匈牙利、波兰):贴近车企客户(宝马、奔驰)、规避欧盟碳关税、享受本地化补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东南亚国家政策摇摆)、欧美本土化生产要求(如IRA要求电池组件本土化比例)可能推高成本。CLS模式(合作经营)的差异化竞争力
模式本质: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代工服务等方式,向海外客户输出电池制造能力,而非直接出口电芯。
优势:
规避关税:本地生产+本地销售,脱离“中国原产”标签;轻资产扩张:减少重资本投入,绑定客户共同投资(如亿纬与SK On的合资工厂);技术壁垒变现:以专利授权费形式获取利润,强化产业链话语权。风险:技术泄露隐患、需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以维持授权价值。四、行业趋势:中国锂电企业的“出海范式”
亿纬锂能的策略反映中国锂电龙头应对贸易壁垒的三条路径:
产能出海: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国轩高科(美国合资项目)均通过本地化生产绕过关税;
技术绑定:与车企/电池厂商成立合资公司,分摊风险(如亿纬与戴姆勒、宝马的合作);
模式创新:CLS等轻资产输出替代单纯产品出口,从“卖电池”转向“卖技术+服务”。
对比:
亿纬锂能:侧重CLS模式,以技术授权和合资建厂为主,适合中型产能规模企业;
宁德时代:大规模海外自建产能,依赖资金和技术双优势;
国轩高科:绑定大众等战略股东,深度融入客户供应链。
五、潜在风险与挑战
美国政策加码可能性:若美国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在第三国设厂出口(如审查东南亚电池产能“中国成分”),CLS模式可能失效。
海外投资回报周期拉长:欧美工厂建设成本高(劳动力、环保标准)、投产周期长(2-3年),短期拖累利润率。
技术替代风险:若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路线颠覆现有格局,重研发投入的CLS模式可能面临价值重估。
六、关注海外落地进度与技术变现能力
关键指标:
海外工厂投产时间表(如匈牙利基地进展);
CLS模式收入占比(2023年财报显示其占比约15%,需跟踪提升速度);
美国市场间接渗透率(通过海外工厂出口美国的产品比例)。
估值逻辑变化:若全球化顺利,亿纬可能从“中国锂电制造商”转向“全球技术解决方案商”,估值中枢有望上修。
结论:
亿纬锂能通过“FOB保短期+CLS谋长期”的组合策略,展现了在复杂贸易环境下的灵活应对能力。其核心优势在于:
技术多元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圆柱电池全覆盖);
客户结构分散(不依赖单一车企);
模式创新意识(CLS先行者)。
风险点在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与产能爬坡不确定性。若海外产能如期落地且CLS模式放量,亿纬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巩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