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一出,中国电池的出口税负最高可达82.4%,创历史新高。而在此前已有多轮关税措施叠加的基础上,这一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中企直接对美出口的空间,甚至可能对部分通过“借道东南亚”出口的模式产生一定影响。从越南、泰国到印尼等地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的方式,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特朗普对等关税对中国电池出口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如将中国电池进口税率提高至80%以上)本质上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延续,旨在通过贸易壁垒削弱中国在关键产业(如新能源、电池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此次关税若落地,直接针对中国在锂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的出口优势,引发连锁反应。
对中国电池企业的短期冲击
价格竞争力丧失:中国电池在美国市场的成本将因关税飙升。以宁德时代为例,其磷酸铁锂电池(LFP)对美国售价若从100美元/kWh增至180美元/kWh,将远高于韩国LG(约130美元/kWh)和日本松下(约150美元/kWh),导致订单流失。
供应链断裂风险:美国车企(如特斯拉、通用)若被迫更换供应商,可能中断与中国电池厂商的长期合作。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池供应虽不受直接影响,但北美市场若转向韩国SK Innovation,将挤压中国电池的全球份额。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迂回出口与海外建厂:
东南亚布局:宁德时代已在匈牙利建厂,比亚迪计划在泰国设生产基地,通过第三国出口规避关税。但需满足美国原产地规则(如电池组件价值的75%以上在非中国地区生产)。
墨西哥“曲线入美”:利用美墨加协定(USMCA),在墨西哥组装电池模组,仅需支付2.5%关税进入美国。但美国可能收紧规则,要求关键矿物(如锂、钴)也来自非中国渠道。
技术升级与成本压缩:通过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降低材料依赖(如减少钴用量),同时提升自动化水平以对冲关税成本。
全球产业链重构
美国本土化困境:尽管美国推动《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本土电池生产,但中国占据全球60%的锂加工、80%的负极材料产能,美国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若强行脱钩,可能导致美国电动车成本上升20%-30%,延缓其能源转型。
欧洲市场博弈:欧盟或效仿美国对中国电池加征关税,但欧洲车企(如大众、宝马)依赖中国电池供应,可能推动中欧合资模式(如宁德时代与德国BASF合作)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
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能源板块震荡:特斯拉、蔚来等车企股价因供应链不确定性承压,上游锂矿企业(如Albemarle)或因需求分化波动。
中国“新三样”承压:光伏、锂电池、电动车作为中国出口主力,若电池被狙击,可能拖累A股新能源板块估值,但国内政策加码(如设备更新补贴、以旧换新)可部分对冲风险。
长期趋势与中国的破局路径
技术标准主导权争夺:中国可通过主导国际电池标准(如CTP/CTC技术专利)、推动钠电池商业化,重塑游戏规则。
新兴市场替代: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新能源需求爆发,中国可输出“电池-光伏-电动车”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对欧美依赖。
国内大循环强化: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35%,内需市场足以支撑头部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维持产能利用率,同时加速淘汰中小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
尽管如此,此轮关税政策施压,对于国内锂电企业业务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一方面,美国市场在国内头部锂电企业的营收占比仍相对较小,宁德时代等企业在美布局多以技术授权等轻资产模式为主,直接出口占比较低,短期内影响可控。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市场在电动化进程与规模化生产方面尚处于爬坡阶段,企业若选择在美本土建厂,不仅面临人力与制造成本远高于国内的现实压力,还将与松下、LGES、三星SDI等日韩电池巨头展开激烈竞争。高关税政策确实设立了贸易壁垒,但并未实质性改变中企在美市场拓展的现实困境,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对全球布局策略的再思考。
中国巩固技术优势、灵活规避贸易壁垒,仍可维持全球电池供应链“隐形冠军”地位。而美国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策略,可能反噬其碳中和目标与车企竞争力,最终迫使双方重回谈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