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黑帮,已有300年历史,成员90万,至今无人敢动

运赛过去 2025-02-21 05:24:05

你是否听说过一个拥有超过300年历史的神秘组织?

它的足迹遍布全球,成员高达90万,是许多人心中既敬且畏的庞然大物。

从京城密林的暗流涌动,到东南亚渔船的夜间聚会;从北美“致公堂”义愤填膺的呼声,到澳门灯红酒绿间的隐秘交易,它的存在几乎无处不在。

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组织见证和参与了多少风云变幻?

它曾在清末扶持义士,意图颠覆满清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它倾尽资源,助力国家奋起反抗侵略。

至今,无人敢轻易挑衅其底线。它,是一个传承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雍正四年的暗流涌动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在南方沿海的一座庙宇中,一些面容严肃、衣着朴素的汉人围坐在一起,点燃蜡烛,洒酒祭拜天地。

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目光中透着坚定与愤慨。

这是洪门的前身“天地会”第一次正式集结。

洪门的创始人陈近南,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反清义士。

当时的明朝已经覆亡近八十年,清廷的满洲统治者通过残酷的剃发令和极端的文化压制,让许多汉族人感到屈辱与愤怒。

剃发从未只是外表的变更,而是清廷巩固统治的一种标志,许多汉人心存明朝遗绪,反感清廷的汉化政策。

福建、广东等地本就抗清情绪浓厚,一些潜在的力量如火星般留存,而陈近南的出现,则为这一场燎原之火带来了燧石。

陈近南等人开始秘密网罗汉人士子、乡勇及其他对满清不满的人群,为反清复明大业积蓄力量。

“天地会”成为了当时他们对外公开的名号,而“洪门”这一名称,则渐渐成为秘密圈内的象征,与其“洪水滔天、推翻江山”的愿望相契合。

在当时清朝的密探系统之下,要保存实力、秘密活动并非易事。随着清廷的监察加剧,洪门的成员不得不转为分散活动。

他们的秘密集会地点包括偏僻的棚屋、海上的渔船乃至深山林间。在这样的聚会中,成员宣誓忠诚,以天地为盟,通过复杂的仪式表明身份和决心。

据记载,入会者要在地上画一圈“血印”,象征兄弟生死相依。

他们以兄弟之间的义气作为纽带,以共同的目标作为动力,而这种仪式感和由此凝聚的团结,为洪门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洪门还很早就引入了宗教色彩,以此激发成员们的使命感与共鸣。

《红花亭》与“三合会”的传说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祭拜“洪顺堂”和效忠五祖的仪式唤起了历史上的忠义情怀。

从乡间走向国际的洪门网络

清朝中后期,封建社会内部冲突频发,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频繁爆发民变。

与此同时,海外贸易扩张催生的移民浪潮,也为洪门的扩张提供了绝佳的土壤。许多从事海上贸易的人士,早年因剃发令或家族仇怨加入洪门,后来又将其带往海外。

这些人以“反清复明”的口号为幌子,将洪门的理念传播至东南亚、北美乃至欧洲一些地方。

19世纪恰逢“镀金时代”的北美西岸,洪门在淘金热浪潮中找到了适合生根发芽的土壤。

随着大批华工跨洋来到美国,他们或在加州的矿场挖矿,或参与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工程。

这些华工在美国并未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

种族歧视、排华法案以及恶劣的劳动条件,使华人成为彼时社会的边缘人群。

这时,洪门作为一个紧密的兄弟组织,在异乡提供了团结与庇护。

大量华工因洪门精神而凝聚在一起,也帮助这一组织在海外开枝散叶。

作为洪门全球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之一,“致公堂”成为美国洪门扩展的典型案例。

致公堂不仅是一个秘密社团,更成为华工社区的维权象征。

他们通过公开募资、集体诉讼等方式,对抗加利福尼亚州的排华政策,并通过内部的救助体系帮助那些遭遇不公的同胞。

致公堂还被美国社会冠以“华人帮会”的称号,尽管它实际上更多扮演的是调解内部事务和维持社区团结的角色。纽约、旧金山、波特兰这些华人集中的城市中,都存在洪门的堂口。

司徒美堂的无悔贡献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华大地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

侵华日军的铁蹄席卷而来,大半个中国沦为敌占区,大量的普通百姓背井离乡,甚至惨遭屠戮。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大洋彼岸,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对祖国援助的“战场”。

他就是司徒美堂,洪门在美洲的重要领袖,也是将抗日爱国情怀发挥到极致的代表人物。

1938年,被视为重庆国民政府重要海外联络人的司徒美堂来到美国旧金山,并在这里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募捐活动。

他走上演讲台,手持话筒,一句铿锵有力的开场:“日寇入侵,关山难守;胶东告急,吾华何存!”

作为洪门领袖,司徒美堂马不停蹄地走访组织内外的侨团、商会以及各类慈善机构,通过一次又一次诚恳的面谈,争取来自这些华侨群体的支持。

不仅如此,他还三次前往美国各大城市穿梭演讲,包括纽约、洛杉矶和波士顿,在当地的洪门分堂和致公堂堂口之间奔波。

他常常在会议结束后,通宵整理募款记录,并亲自监督筹措来的各类物资是否合规,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祖国抗战的刀刃上。

据洪门的当时记录,仅司徒美堂一人发起的募捐项目中,就筹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

当时,部分华人内部的贫富差距使募捐热情不一,部分人甚至表现得冷漠或抵触。

与此同时,还有日军间谍威胁、跟踪司徒美堂,企图破坏他的募捐行动。

有一次,在一次华人社区的集会上,会场外突然传来骚动,司徒美堂从演讲台上望出去,发现有人持枪威胁。

不过当时的司徒美堂没有临阵退缩,他以洪门堂主的身份宣布:“钱,捐!要命,我司徒今日便舍得!”

这一句掷地有声,更让与会者义愤填膺,最终募得的善款远超预期。

除了美洲,洪门在东南亚也展开了类似的援助行动。

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菲律宾的洪门分支积极响应司徒美堂的号召,在当地展开大规模的物资捐募和侨民动员。

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数量庞大,且商业活动较为发达,其中大批洪门成员同样贡献了大量经济支持,成为祖国抗战背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洪门如何维系团结

洪门作为一个跨越数百年的组织,其严谨的内规和仪式模式是维系其声势不衰的根本所在。

洪门的入会过程被称为“拜堂”,整个仪式贯穿着鲜明的宗教与兄弟盟誓的元素,新入会成员通过敬拜“洪顺堂五祖”的形式,正式成为这个神秘组织的一员。

这样的仪式通常选在隐秘却又仪式感十足的空间举行,比如庙宇、深山、船只、甚至地下室。

入会者被要求焚香、跪拜天地,以示对组织的崇敬;接着,整个仪式过程中会朗读洪门的誓言,宣誓效忠组织、履行忠义、维护兄弟情谊。

某些场合下,入会者需在自己的手指上轻轻刺破,用血书誓言。

洪门的纪律同样极为严苛。自清朝起,洪门便设计了“山头制”,即多分支独立运作的系统,以保障在不同地区的组织高效运行。

每个堂口的具体事务由堂主负责,堂主对当地所有成员拥有最高的指挥权,所有命令按照等级,经层层传递至成员。

而“天王”、“大佬”等洪门内部特有的职级设计,也体现出其组织的层级分明。

一旦有成员触犯规定,惩罚则显得尤为严厉。从罚款到驱逐,乃至严重者的公开惩戒,洪门对内部纪律的维系极为重视。

现代洪门的转型

进入21世纪后,一个历史悠久而神秘的名字——洪门,慢慢地走上了光明的舞台。

从早年的对抗清廷、执行秘密任务,到近现代参与抗战,再到如今,它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型,逐步淡化了作为地下秘密组织的身份,转而寻求合法的社会立足点。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有广泛的华商活动,洪门所拥有的人脉和资源密集,不少成员成为了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重要人物。

由早年的地下秘密活动到后来的公开商业经营,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据说,某些具有洪门背景的企业家通过以往在帮会身份中积累的信用网络,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与此同时,澳门的洪门也成为典型代表。澳门作为一个中西交融的商业中心,与香港类似,成为洪门合法化、公开化经营的另一片土地。

据澳门历史研究记载,洪门成员通过控制赌场、涉足娱乐业以及酒店业,逐渐建立起与当地政商界的深厚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以洪门背景建立的若干慈善基金会在澳门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年来,洪门成员多次发起国际性经济论坛,力图通过自己的桥梁作用,将分散在全球的华人企业整合在一起,寻求更多跨国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机会。

此外,洪门组织还积极推进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宣扬中国传统忠义文化,与不同国家的政府和商界人士建立更深的联系。

洪门转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对“忠义”理念的强调。

在各类公开活动中,洪门高倡“忠义精神”,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节或历史研讨会,向公众说明洪门的历史贡献。

参考资料:[1]王笛.故事讲述与历史建构:洪门传奇背后的政治与生存艺术[J].安徽史学,2024(5):5-1652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