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词类活用考点

老谢语文 2025-02-19 18:22:38

词类活用考点

词类活用考点

课前高考精炼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广有孙陵,为(担任)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之)教射(于)酒泉、张掖以备(防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1)(我,李凌)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之,单于)专乡贰师军。(4分)

【答案】(我)愿意(希望能够)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匈奴)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分”“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节丧,则余无可浣(洗干净)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能够)而文(掩饰)焉者也。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4分)

【答案】李陵说(他)“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得当”“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考点突破

文言翻译考查的知识点:

1.一词多义(实词);2.通假字(实词);3.词类活用(实词);4.偏义复词(实词);5.虚词的含义及用法;5.文言句式;6.固定结构

文言翻译分值:

两小题,每题4分,共8分。

文言翻译考点分值分配:

词语的含义2分(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文言句式1分(包括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句意顺畅1分。

知识点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具有某些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名词放在“能”“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能/欲+名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文:水:游泳。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2.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刃:用刀杀。秦王左右两侧的人想要杀蔺相如。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名词+代词“之”等)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树:动词,种植,栽种。之:代指的是五亩大小的空地,用桑树把五亩之宅的空地栽起来。

2.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尔:代词,作宾语。过:动词,责备。恐怕该责备你吧?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译文:蹄:动词,用蹄子踢;其后有宾语“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译文:帝王:动词,称帝称王。“子孙”作主语,方圆千里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师:动词,学习。“道”作宾语,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汉书•张良传》

译文:衣:动词,穿。褐,麻布的短衣,作宾语。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上:动词,献上。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衣:穿。怀:怀里揣着。(相如)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6.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7.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译文:花:名词用作动词,开花。意思:例如平原上面三月开花,那么深山中则是四月开花。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译文:目:使眼色。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王:称王。让七十岁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

3.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zēng)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

译文:衣,穿着。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规律五: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既”字后面,“者”字前面,活用为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陈涉世家》)

译文:罾,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这里作动词,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2.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

译文:馆,动词,居住,住宿。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3.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

译文:前:走上前。(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译文:峨冠:带着高高的帽子。多髯:长着很多胡子。坐在中间(两边坐的是黄庭坚和佛印)、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坡。

规律六:名词受介宾短语的修饰,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译文:“霸上”处所名词前省略介词“于”,“于霸上”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军”,“军”是动词驻扎的意思。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介词。为秦王:介宾短语。寿:名作动,向人进酒或献礼。请你们用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文:舍,动词,筑室居住。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规律七:名词用“而”同动词性组连接或处于含动词的并列结构时,便活用为动词。

1.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齐人攫金》

译文:“而”后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衣冠”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译文:东:动词,向东前进。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着水流向东前进。

3.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也都成就了霸业。

4.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译文:礼,动词,礼遇。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尊敬贤者,礼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

(二)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作句子的主语,而是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译为“向……”“在……”“用……”“从……”等介词结构。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译文:上:向上,下:向下。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

2.日削月割。(《六国论》)

译文: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译文:南:向南,西:向西。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译文:岁,每年;月,每月。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廷:在朝廷上。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译文:旦,早上;暮,晚上。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翻译时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1.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译文:隶:像对奴隶一样。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译文: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翻译时译为“用……”“借助……”

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译文:船:用船。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译文:箕畚,用箕畚,用土筐。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译文:函:用匣子。于是将樊於期的首级放在的盒子里,封存起来。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译文:目:亲眼,耳:亲耳。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

7.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

译文:法,按照秦法。我们这一班人遇到大雨天气,都已经延误期限了,延误期限,按照秦法应当斩首。

(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

8.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译文:“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9.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译文:狐:像狐狸一样。天黑以后用灯笼罩着火(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10.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译文: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1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译文:云,象云块一样;响,象回声一样;景,象影子一样。天下的人象云块一样聚集起来,象回声一样应和着,带着粮食象影子一样跟随陈涉起义。

(4)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翻译时译为“亲……”“当……”

1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译文:躬,亲自,亲身。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的田间亲身耕种。

1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面,当面。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得到上等奖赏。

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活用为名词。有时又受“其”“之”或其他动词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人和事物 。

规律一:由“之”引导的偏正短语:“动词+领属性的定语+之+动词(活用为名词)”即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或“其(领属性的定语)+动词(活用为名词)+谓语”即处在主语的位置上。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译文:出,土地上出产的产品;入,家里收入的东西。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 殚:动词,用尽。竭:动词,用完。庐,简陋的房屋。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阿房宫赋》

译文:收藏,收藏的金银;经营,聚敛的珠玉;精英,挑选的珍宝。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译文:其至,到后洞来的人。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其,代指后洞;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更深的地方。

规律二:两个动词相连,如果不是连动谓语,那么有一个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译文:得:收获、心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5.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范晔编《后汉书》)

译文:作,措施;制,制度。措施有利于农时,制度有利于事物,就是可行的。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译文:谗、讥:诬陷、嘲讽的话。(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译文:伏,伏兵。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一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夫”等(指示)代词,“于”“以”等介词或数词。

1.将军身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坚,坚固的铁甲;锐,锐利的武器。将军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译文:之:近指代词,这样的;固:险固的地势。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乏困:缺少的东西。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译文:绿,绿叶;红,红花。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夷,平坦的地方;近,距离近的地方。“夫”指示代词,那。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6.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远近:远近的人,天下的人。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译文: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8.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译文: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这四种美好的事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已经齐备,这两个难得的条件(贤主、嘉宾)也凑合在一起了。

9.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小,小的动物;大,大的动物;以,介词,用。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用小的动物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1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侯,动词,被封侯;继,名词,继承者。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受能愿动词修饰或直接带宾语或在特殊的结构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

规律一:形容词放在“欲”“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穷:看尽。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穷:走到尽头。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3.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白居易 《与元九书》

译文:多:推崇,赞许。这的确是微末的小枝,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规律二: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译文:亲:亲近。 远:疏远。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初年兴盛的原因。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敝,损害。依靠他人的力量又损害他,这是不符合仁义的。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译文:素:平素,一直;善:与……交好。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文:短,说短处,诋毁。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规律三:形容词在“所”“既”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所(既)+形容词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子•齐物论》

译文:美:赞美。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

2.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高,推崇。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3.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贵,认为宝贵的;贱,认为低贱的;卑,认为卑下的;尊,认为高贵的。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前赤壁赋》)

译文:白:发白,天亮。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规律四:有些时候形容词放在“已”“不”等副词或名词后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副词+形容词。

1.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高:升高。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 泥泞中歇息。

2.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滕王阁序》)

译文:常,永久的存在。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再遇到。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小,变小;弱,变弱。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仍和从前一样。

数词的活用

数词一般放在名词之前,表示该事物的数量。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述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1.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一:全,满。放在名词前面,不再表示数量,而是表示状态,这里数词活用为形容词。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译文:一,专一。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表示“用心”的情状,活用为形容词。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贰:背离,有二心。其后有状语“于楚”,“贰”活用为动词。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译文:二三:有时二有时三,经常改变。比喻不专一,不忠诚。其后带宾语“其德”,活用为动词。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译文:贰过,犯同样的错误,其前后否定副词“不”,活用为动词。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6.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一,统一。其前有主语“四海”,活用为动词。六国灭亡,四海统一。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一)名词的使动

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候列传》)

译文:臣:使……臣服,使……称臣。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文:肉:使……长肉。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死”和“骨”为名词,是“死者”“白骨”的意思。“生”和“肉”,它们都是使动用法:使……生,使……长肉。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王:让……称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4.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译文:相,使为相。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

译文:王,使称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二)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其后带宾语)上。

1.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其后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项伯杀了人,我想办法救了他,保全了他的性命。

2.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的方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忿恚(fènhuì),使恼怒。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令人侮辱他(将尉),让看守的人打自己,来激怒他自己的人。

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鸣:使……鸣,或意译为敲响。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来,使……来,或意译为招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

规律二: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1.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译文:“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鲁宣公二年》

译文:“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译文:从: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译文:负:使……承担,或意译为救活。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译文:绿:使……变绿。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译文:弱:使……变弱,削弱。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蒲松龄《促织》

译文:高:使……变高,抬高。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4.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译文:愚:使……愚笨。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尊,使……尊贵。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使……牢固,或译为固定。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一般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师:以……为老师。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译文:宾客:以……为宾客。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

3.鱼肉缙绅,沽名乱政。《明史·海瑞传》

译文:鱼肉:以……为鱼肉,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句子中鱼肉:比喻迫害他人。 缙绅: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译文:病:以……为疾病,意译为“担心”。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鉴:以……为鉴,把……当作借鉴。如果后⼈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来吸取教训。

6.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译文:粪土,视……如粪土。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译文:侣,以……作为伴侣;友,以……作为朋友。何况我与您在江里捕鱼,江边樵采,以鱼虾作为伴侣,并且以麋鹿作为朋友。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小:认为……小。孔子登上东山就感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感到天下变小了。

2.予怪而问之。《卖柑者言》

译文:怪:认为(觉得)……怪。我觉得奇怪,就向他提问。

3.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奇,认为……奇;壮,认为……壮。腾公认为(韩信)的言谈新奇,(认为他的)外貌壮美,释放了而没有斩他。

4.一人横行天下,武王耻之。(《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耻,以……为耻。纣王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武王认为这是羞耻。

5.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远,以……为远。老先生不把千里路当作遥远来到我国,大概也有使我国获得利益的办法吧!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羞,以……为羞,对……感到羞耻。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为动用法

为(wèi)动用法,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了宾语或因为宾语而发出的,即“主语为(替)宾语怎麽样”,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一般译为:“给(替、为)……怎么样”。

(一)名词的为动用法

1.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留侯世家》

译文:履,为……穿鞋。老人说:“为我穿上鞋。” 良已经替他取回鞋子,于是恭敬地跪着为他穿鞋。

2.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

译文:脉,为……把脉,切脉。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

3.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译文:名,给……起名。给我起(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死,为……而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译文:泣,为……哭泣。我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

3.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译文:传,为……立传。即使凭司马迂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给(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隐含的意思是司马迁都没能做到为五百人立传,我等不如太史公,也未能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立传。

(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殽之战》

译文:哀:为……哀伤。秦人不为我国君死而哀伤,却要攻打我们同姓的国家。秦是不讲礼义的,为什么要报答秦呢?

2.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苦,为……而苦”之意,“苦秦”即“为秦而苦”,“秦”是宾语,是主语产生“苦“的原因。天下百姓因秦朝统治而受苦已经很久了。

3.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

译文:勤,为……而勤。冥(是水官)为勤于治水而死于水患,稷(周朝始祖)为勤播百谷,死於黑水之山。

课堂即学即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道芷阳间行

【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答案】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既来之,则安之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答案】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D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隐君子,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业(名词意动,以…为业)儒,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秀才身份,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怀终隐之志。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

(1)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4分)

【答案】(徐吉民)每天把布施恩德作为要事,救济他人的急难,如同自身有急难一般。

材料二:

盖居士与予友刘孝廉(对品行端正的人的称呼)玄度最相知。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

(2)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4分)

【答案】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设法寻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编排后把它交给我。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形成犄角,牵制)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指四通八达的地方;多国交界之地,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地方)则合交。”

(1)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之)为已援。(4分)

【答案】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临近战区的邻国(就要依傍结交临近的国家),应当用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

材料二:

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

(2)今顿兵(于)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4分)

【答案】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