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物系列”|朱熹:旷世大儒,一代圣贤

老谢语文 2025-02-10 18:02:58

“千古人物系列” | 朱熹:旷世大儒,一代圣贤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儒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朱熹融合儒、释、道三教,并加以时代的改造和创新,集宋代新儒学之大成,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有哪些著名的思想论断?为何被评价为伟大的教育家?今日,让我们一起了解朱熹传奇的一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01

乱世失怙逢考必过的学霸少年

本朱熹出生于1130年——“靖康耻”发生后的第3年,南宋刚刚建立。朝廷南渡,风雨飘摇。他的父亲叫朱松,江西婺源人,北宋进士,曾在北宋任校书郎、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南宋初年,任福建尤溪县尉,朱熹就出生在这里。朱熹早慧且好学,小小年纪就善于思考。4岁那年中秋夜,家人团聚赏月,父亲指着天空告诉儿子那是“天”。朱熹反问:“天之上何物?”朱松答不上来,惊奇地说:“此子或可望也。”朱熹与邻家小孩嬉戏,常用手在沙滩画八卦符号,读《孝经》时在书上写下“不若是,非人也”的批语,令大人刮目相看。在父亲精心教导下,朱熹诗文大进。后来,朱松被任命为石井镇首任镇监。时值宋金对峙,秦桧在高宗赵构支持下力主议和,朱松与同僚上疏反对,因此触怒秦桧,被贬为江西饶州知州。然而,还没来得及上任,这位忧国忧民的饱学之士就抱憾去世了,年仅46岁。这一年,朱熹14岁。

朱松在临走前将宝贝儿子托付给了四位好朋友,分别是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其中刘子羽是朱熹的义父,对他视如己出。刘子羽是南宋抗金名将,从小就精通史书,对朱熹的成长给了很大的帮助。朱熹在绍兴十七年,也就是他18岁的时候考取了贡士,又在次年考上了进士,并被选授为左迪功郎,担任同安县主簿,为当地振兴教育,改革风俗。

02

视民如伤百姓爱戴的好官屡遭嫉恨

青年朱熹来到同安上任,就职之始,就在官署大堂上悬挂了一面“视民如伤”的牌匾。“视民如伤”出自《左传》中陈怀公与逢滑的一段对话,陈怀公问:“国胜君亡,非祸而何?”意思是,国家被敌国战胜,国君逃亡,这不是灾祸又是什么?逢滑回答:“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意思是,我听说国家想兴旺,就要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想灭亡,就把百姓当作尘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朱熹初入仕途就将“视民如伤”公开悬示于众,不仅是一种为政宣示和对自己的提醒,更是以此接受百姓们的监督。《宋元学案》记载,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体恤乡里百姓,上书减免赋税,重视乡村教育,筹款整修县学。他政绩突出,深受乡民拥戴,3年任期结束,“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如果在仕途上继续精进,朱熹很可能成为一位能臣和名臣。不过,他无意于官场,任期结束后便回家专心于学问,时而出去拜师、游学。1163年,朝廷任命朱熹为国子监博士,他坚辞不就,仍在崇安居住。有一年,崇安发水灾,朱熹力劝豪民拿出储藏的粮食赈饥,还向官府贷来粮食600斛散发给百姓,使百姓不致挨饿。灾情过后,他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的生计问题。1171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在灾年的生计问题,朱熹提出了建立“社仓”的设想。他建议朝廷推广这一机构,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口粮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仓在青黄不接时贷谷给农民,利息合理,有效减轻了贫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也减轻了朝廷的施政压力。这一举措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后世救灾的重要手段。

淳熙五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他到任时逢大旱,灾情十分严重。朱熹不仅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还积极向朝廷争取减免税赋。由于措施得力,百姓“多所全活”。这时,浙东地区也发生了灾荒,朱熹因为救荒有方,朝廷命朱熹前往浙东救灾。朱熹还未到任就给各地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时,各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天都深入乡间考察灾情,在乡村考察时一律单车独行,不带随从。他雷厉风行,也以此要求属吏,有的官吏受不了而“至自引去”。对于丁钱、役法等规定,如对百姓不利,朱熹都整理出来加以革除,同时制定规划,为百姓做长远打算。因救荒有方,朱熹升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到任后因弹劾官员不法行为而遭到嫉恨, 9个月后即离任回家。1189年,朝廷命朱熹知漳州。到任后,他发现当地土地兼并盛行,失地农民生活困苦,为此提出“经界”之法,以减轻农民负担。此举大受百姓拥护,但是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进展艰难。这时,长子不幸去世,朱熹辞官。

03

无意仕途办书院,门生遍及天下

1179年,朱熹在南康任职期间曾登上庐山,看到了白鹿洞书院,从此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做了几件事:*重建院宇,筹措院田当时,书院旧屋无存,仅剩瓦砾,茂草荒丘,朱熹集资筹款,建起屋宇20多间。为实现书院的可持续发展,他很注意学田设置,认为这是维持书院的“久远之计”,亲自制定购田计划并筹集了一部分购田资金。*聚集书籍,修订学规朱熹发文给各地征求书籍,又向一些朋友募书。在总结前人办学所订规制的基础上,他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言简意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院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教育章程。*自兼洞主,聘师讲学朱熹想请其他学者来掌教,均未成功,只得自兼洞主、亲自主讲,邀请刘清之、林泽之、黄粹、王阮等学者来讲学。1183年,朱熹亲自规划,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武夷书院。他在这里居住的8年,是著述最丰硕的时期。书院布局整齐,功能齐全,食宿、讲学、娱乐、景观皆备,建成后,各地学生不远千里慕名而来。1194年,在知潭州任上,朱熹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在湖南各地延聘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千人。朱熹一生办学、讲学,门生遍及天下,著名的学生有许升、王力行、傅伯成、杨至、陈易、黄谦、蔡和、刘镜、杨履正、张巽等人。

04

修身、齐家《朱子家训》教子孙

朱熹不仅教出了许多有名的弟子,在治家方面也严谨有方。他把自身的教育思想与传统儒学理念融入到家规家训中,对朱氏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留给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全文仅300多字,通篇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他讲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精辟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以简朴的语言勾勒出富含哲学思辨的道德伦理思想,时至今日仍值得后人借鉴,如:*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可以仗侍着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对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义的一方;对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平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做法明白告诉他。*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帮他稍加掩饰;别人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做法。*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朱熹为训导子弟还曾编订一本《童蒙须知》,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后来成为重要的蒙学课本之一,深受后人推崇。

05

一生治学两千万言经典传世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朱熹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进一步渗透进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面对隋唐以来佛学及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越来越多现实问题,作为修身、齐家、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加之,朱熹所处的正是一个家国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正苦苦追寻着一条重整山河、再造盛世的道路。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儒学更需要改造儒学的时代。1169年,朱熹因母丧守墓于寒泉精舍,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著述生涯。他在此期间深入研究和发展了二程(程颐、程颢)的理学思想,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善,世人因此称理学为“程朱理学”。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他强调理的超然性,认为在人世的具体表现即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准则永恒不变。他进一步解释说:“饮食乃天理,而追求山珍海味则是人欲;夫妻之间是天理,而三妻四妾则是过度的欲望。”朱熹对自然科学也颇有研究,他通过观察海洋生物化石,推断出高山曾经是大海,展现了其超前的科学认识。朱熹发展了格物致知论,认为穷究事物道理才能使知性通达至极。他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就如像散兵游勇一样回不到老家。

朱熹认为“理”在人未形成前已浑然于天空,人形成后便附于人体。他对于“理”在伦理与人性方面的探究可概括为两个最基本问题:一是人为什么应当有道德?朱熹从本体层面提出了一个复杂的论证系统,涉及到理、气、性和心等主要概念,说明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二是如何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朱熹强调“知先行后”,又认为“知行相须”,即注重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在不能亲力参与治国、平天下的乱世,朱熹站位更高,把宝贵的一生贡献在更深刻也更长远的思想领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财富——现存著作共25种,600多卷,总字数约2000万字,相当于6部《资治通鉴》!在用毛笔写作的时代,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06

中华风骨遗响千年,名播海外

1200年二月,此时,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朱熹仍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在编书、改稿、写文章、为弟子讲课。三月八日,朱熹交代了家事,写遗书数封;三月九日午时,溘然长逝,享年71岁。朱熹一生著作颇丰,包括《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等,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所发展的理学又被称为“朱子学”,不仅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在海外也影响深远,15世纪影响到朝鲜,16世纪到日本,17世纪引起欧洲人的注意。1714年,欧洲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受到西方思想界的重视,至今仍有不少外国学者在精心研读《朱子语类》。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毛泽东主席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田中首相,反映出中日双方对于朱熹的推崇。

朱熹一生安贫乐道,廉政爱民,历经南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虽然宦海坎坷曲折,但他凭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天下的热血,在每一任上都努力为百姓多做实事。他的言传身教,也深刻影响了弟子和后学,后世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道德操守、清正廉洁的官员。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