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么一条新闻,看的我是胆战心惊啊,后背脊直冒汗。这是一条什么新闻呢?这是途经安徽境内的某一个品牌的新能源电动车辆,在碰撞到车路边护栏时突然燃烧,造成车内三位年轻人不幸死亡。据知情人说,短短的两秒钟内,大火就熊熊燃起,这三位年轻人眼睁睁被困在车内不得动弹而活活被烧死,这个也太惨烈了,三条活鲜鲜的宝贵的生命,就这样突然间快速而无征兆的离世而去。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索着:能否让我们的新能源电动车更加安全一些?

转自网上的事故现场图片

有一个网友说:“车主是我女儿的学姐,今年大四,车上还有两位是大学同学,一起去安徽铜陵考公务员,由于高速修路,不幸发生事故,撞到护栏了,车头自燃,车窗和门都被锁住,人出不来,被活活烧死了。”
不知道以上这段话的真实性如何?但是三条活鲜鲜的生命确实是因为这个车祸而去世了,这是事实。在此,为这三位不幸的年轻人而默哀,同时反思我们的新能源电动车,在满足人民日常出行的同时,如何能够造的更安全一些?
根据网上相关信息来看,4月1日,肇事车辆的制造方小米公司,已就这件事故做了一个回应,解释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事发路段施工修缮,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根据小米公司这样一个解释,那么已经大概率可以确认这起车祸中遇难的车辆品牌应该是小米SU7。
根据小米公司的回应,看来有这样一种可能:在NOA智能辅助驾驶切换到人工接管驾驶时,发生了一个失误,导致车辆失态后碰撞到了路边栏杆,最后发生燃烧事故而致人死亡。而车里边的三个人,为什么在燃烧后的第一时间没有及时出来,这现在已经是个未知数了,需要权威检测部门对涉事车辆进行检测后才能得知。

小米公司对这起事故的回应
作为一个汽车分类,以纯锂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发展史并不很长,目前各个品牌的电动汽车一辆比一辆漂亮,看上去很光鲜,电动汽车内部的各种新技术使用也很频繁,但是在电动汽车光鲜的外表下,其采用的各项新技术是否经过严格残酷的安全检测?这里边分为两个安全部分,第一个是新能源汽车在发生事故后的抗燃烧系数;第二个是新能源汽车在发生事故时逃生的应急技术采用。
在把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时,绝不能为了卖点,为了竞争而把那些所谓的新技术在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的推向市场,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说个笑话,上次我到山西大同时,坐上一辆新能源网约车,下车的时候找不到开门把手,后来在网约车司机指点下,才知道了开门的方式,把车门打开。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个开门把手搞得这么花俏干嘛呢?如果是在非常时期,那车里边的人怎么出来呢?所以啊,在车辆制造设计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要搞所谓的花俏!
在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上,安全系数是第一位的,新技术的采用应该放在第二位。毕竟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一定要在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时,把在残酷环境下如何逃生?作为一门技术去深刻探讨研究,如果没有安全系数作为可靠保障,那么这个新能源汽车岂不成为一辆流动的棺材了?
一直说大数据发展的速度很迅猛,可否把大数据作为一个工具,把之前已发生的种种新能源汽车燃烧事故作为分析数据,来剖析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拿出解决方案,以此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
这方面相关的管理部门及监管部门应该担当起责任,对新能源汽车上采用的各种新旧技术,必须进行必要的严格测试,存隐患、不可靠的技术坚决不能运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以保证其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起到安全作用。
最后,建议新能源汽车在采用大量电动设备的同时,需要强制在电动汽车上安装一些必要的、醒目的机械式逃生装置,比如,如何在电动门失效的情况下采用机械式开门?以避免在车辆电动系统发生故障时,车辆乘员能及时撤出车辆,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