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要面对数不清的选择。比如选择工作时,犹豫是跳槽还是继续待着,在选择伴侣时,不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合适的另一半,选择买房时,纠结月供是不是太高等等。即使选择了,心里还是会不停地想,这个选择对不对?
前几天,就有一个朋友问我:「这份工作我做得不开心,要不要辞职?」我说我不能替你决定,你也别急着做决定,并给她推荐了一本书,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
这本书的威廉·格拉瑟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现实疗法的创始人。在他50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于是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能且只能选择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他人,能向他人提供的只有信息。
他还说,所有长期的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人际关系问题,过去的创伤已经结束,现在才是我们能改变的时刻,以及满足当下的需求,比抱怨过去更重要。
这本《选择理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实践和应用。
理论部分,他讲到了个人内心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实践部分则通过大量案例,讲解了如何在婚恋关系、家庭教育等领域运用选择理论,最后是应用部分,他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个理论。
其实这本书不只是教你如何选择,还帮你建立一套选择的思维体系,并告诉你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选择都有其意义。
在阅读时,有不少观点给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篇幅所限,我就列举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观点说的是痛苦是由自己或他人的选择引起的。作者说:「你想让他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他人试图让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你和他人都试图让对方做不想做的事;你强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
其实这四种情况,都是在不自觉地使用外部控制心理学。比如你想让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每天就逼他写作业到很晚,根本不给他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可是你越逼他,他就越反感,最后适得其反。
又比如你不停地要求伴侣改变,结果你折腾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对方一点都没变,反而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这跟作者说的另一点是一样的,他说:「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痛苦,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的不幸不停责怪别人,或是试图控制别人。」
这句话说到了人性的软肋。你总是习惯性地把各种不如意归咎于外部原因,比如工作不顺了就说是老板刁难,感情不顺了就认为对方不够爱你,生活不顺了就怪社会不公平。
可是当你把注意力从抱怨转向行动,从控制他人转向提升自己,困境往往会出现转机。
第二个观点也很有意思,也是开头我提到过的。作者说:「我们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或者给予他们的,只有信息。而信息本身并不能使一个人去做任何事或者感受任何东西。」
就拿我那位想辞职的朋友来说,她长得很漂亮,有些同事说她是「花瓶」让她很痛苦。我跟她说,别人说的话只是一种信息,不能决定你的心情。后来她的心态就变了,开始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为什么说,你在不知道如何做选择的时候,就该读这本书呢?因为它告诉你选择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当你纠结要不要换工作时,与其焦虑地等待答案,不如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本书特别适合三类人:一是在人际关系中常感到困扰的人,它教你如何与人相处;二是正面临重要选择的人,它帮你理清思路;三是想掌控一切的人,它让你学会放手。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过日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的选择其实并不可怕。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都在帮你塑造更好的自己。你不必追求完美无缺的选择,只要记住:做选择时,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勇敢地承担后果,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