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有一个朋友跟我诉苦,说她活得太累了。工作中经常被同事排挤,领导也不喜欢她,在公司待不下去了,在生活中也被亲戚瞧不起,还有朋友在背后说她坏话,就连相亲时都被对方嫌弃她长得没有一点福相……
如果她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她就是一个轻易被人伤害的人。可能别人只是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就开始自我怀疑,或者因为别人一句不肯定的话,就耿耿于怀好几天。
当时她让我推荐几本书,不管什么书都行,她信得过我。于是我就给她推荐了《论语》。没错,真是《论语》。虽然不是那种书名带来“治愈”之类的书,但我认为读了这本书,她就不轻易被人伤害了。
还是先简单介绍这本书吧。《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比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话题的对话。这些对话看似简单,每个对话单独拿出来,都是一篇小作文。
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4次之多。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时期,普通百姓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恶的人升官发财,而行善的人却得不到认同。
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寻找一条新的、充满生机的路。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也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人。
扯远了。我给那位朋友推荐了《论语》,目的是让她在为人处世中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让别人轻易伤害到自己。那么这本书真有这种“功效”吗??
答案是肯定的,就看你怎么读了。我认为《论语》中有不少让人内心强大的句子,如果你读懂的话,一样没人伤得了你。下面我就列举其中的三句话。
第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
你是不是经常因为被人误解而生气?比如你帮同事的忙,他不但不感谢,反而说你是在显摆。你努力工作,领导却说你是在做样子给他看。这时候你会很生气,觉得委屈。
可是想一想,别人凭什么一定要理解你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与其生气,不如坦然面对。当你不再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生气时,你就超越了常人,不敢说成为真正的君子,至少你没那么敏感了。
第二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跟他一样的缺点,有了就要改正过来。
可是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你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别人身上,看到优秀的人就嫉妒,觉得人家一定有关系或者运气好。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嘲笑,或者在心里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他强。
可孔子却说,你要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人。看到优秀的人,就要学习他的长处。而看到比如自己的人,就要想想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一旦你在人际关系中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你一定会变得非常从容,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行所伤。
第三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你也可能经常挂在嘴边,可是却不知道它让你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伤害。比如你讨厌被人说长相不好看,就不要去评价别人的长相,你害怕被人排挤,就不要去孤立他人。
当你真正理解并实践这句话时,在与人相处时就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方一定看得出来你的真诚和格局。
相反,像跟我诉苦的那位朋友一样,别人不喜欢自己肯定有她的原因,如果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没人愿意去伤害她,你说呢?
在《论语》中类似的句子太多了,如果你能把《论语》读三遍,谁都伤不了你。因为你读三遍,书中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已经融入了你的血液,成为你的本能反应。
这就跟学开车是一样道理。你第一次上路时,肯定想着怎么踩油门、踩刹车,方向盘要打几圈等。等你熟练了,这些动作就变成了本能。
同样,当你把《论语》的智慧变成本能后,面对他人的言行时,你就能从容应对,不再轻易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