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各自趁曹操回退北方之际,暗暗拓展实力。
公元218年,曹操领兵讨刘备。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9年,关羽领军北征。
当时,蜀汉荆州可谓占据优势,关羽利用曹仁孤军发动突袭。
进攻阶段时,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围攻樊城。
作为三国时战斗力最强的战神,关羽表现出了超高的战斗指挥技巧。
《三国志·关羽传》中曾记载,“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
关羽未战先赢,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脸。
尤其是于禁,曹操的五子良将,脸上更是无光。
有关水淹七军一事,史书上却有记载。
或许有人会问,关羽水淹七军,到底有多少人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0ce47e3f10c52c366923ab1fe18d31b.jpg)
古代战争史上,以水攻敌的方式叫做“水攻”。
纵观我国古代史,自从春秋开始,以水代兵的战术屡被使用。
尤其在战事频繁,双方矛盾不断被激化之时,以水代兵更是常被使用。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从五代十国到宋金时期,以水代兵也是时常出现。
《孙子·虚实篇》有云,“因敌变化取胜,谓之神。”
正如日后三国时期的关羽。
公元506年,魏将元英领兵攻钟离。
梁将曹景宗、韦毅等拒之,双方僵持不下。
次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涨六七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9e0f48a76f93ee96b5b756e878a9b3d.jpg)
梁军迅速登舰观望,此时魏军早已土崩瓦解,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梁军趁着水灾大败魏军,最终,取得了南北之战最为辉煌的胜利。
《三国演义》的诸多战役中,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可谓是相当精彩又谓之为神来之笔的一役。
当时,关羽进攻樊城,曹操点名让于禁率兵南征。
于禁领命之后,携先锋庞德,统帅七路大军,连夜去救樊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7cf24ccc6d4aa359d7820c6ca383fc5.jpg)
关羽得知于禁率大军前来,立即挂帅御敌。
当时,关羽与庞德大战了百余回合,依旧不分胜负。
次日,关、庞二将依旧大战。
双方又战了几十回合后,庞德不敌,驾马逃走,关羽则在后面紧追不舍。
庞德取箭便射,关羽躲闪不及中了一箭。
也正是因为这一箭,使得庞德得已逃脱。
而关羽也因此被迫休养了十天。
待箭伤养好之后,关羽听闻曹兵移居城北,便登高观望。
这一望,关羽发现了制敌关键。
原来,关羽发现襄江水势汹涌,便陡生一计:水淹七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19e434ae3322cd9470cf3e2efea0b91.jpg)
于是,关羽立刻派部下准备船筏。
另一边,关羽又命众人堵住各处出水口。
与此同时,庞德一行人也发现了山谷久居风险,便与众将商议,将一众军士带离此处,移居高地。
不曾想,天随关羽心愿,当日晚上狂风大作。
不多时,风雨声宛如万马奔腾。
驻扎在营帐之中的于禁、庞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这时候,于禁旗下七军兵士只能随波逐浪,淹死不少人。
于禁、庞统等将领为了逃命,只能登上小土坡躲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ca7328cf3bcced4a9825e665306dc66.jpg)
正在这时,关羽率众冲杀而来。
于禁虽有溃逃之际会,但面对即将身死的几万兵士,只能投降。
庞德与残部立即抢了个小筏子遁水逃跑,后来也被关羽部下的大筏撞毁,最后被生擒。
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水是关羽有意为之,但据《三国志》记载,水淹七军的水来自洪水暴涨,并非关羽人为。
不管怎样,关羽巧借气象条件,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最终,关羽俘获步骑共计三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b68b9001caefc6228b465b3e33824d1.jpg)
蜀将关羽凭借在襄樊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
反观曹魏七军,最高指挥于禁和庞德虽有将领之勇,却无指挥之防。
七军达到樊城后,最高将领并未对驻地所在地势以及汉、襄河水做过调查。
而魏军督将成何看出了弊端,早就劝说过于禁移兵安营。
谁料想于禁却认为成何在“惑吾军心”,反将成何大骂一顿。
后来,成何依旧劝说庞德,奈何庞德并未当机立断撤离,最终酿成大祸。
水淹七军一事在史书中也有记载。
《三国志·关羽传》中曾记述,“禁降羽,羽斩庞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e0cb55b0f799e778a8712b0ac49a0e4.jpg)
不得不说,于禁出师不捷,双方还未交战便先败了。
那么,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到底涉及多少人呢?
七军人数中国古代兵家认为,“凡兵,制必先定。”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军队大致可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州郡兵。
按照屯驻地点不同,中央军还能分为中军和外军。
比如,主管京城守卫的安保系统主要是中军,曹魏时期也是如此。
这支军队是军事力量的重中之重,既要负责京城守卫,还要担任出兵作战的任务。
最后,司马氏代曹建晋,最主要的是实现了对中军的控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babe889e5052c3cc954e5bcdc46424b.jpg)
外军与中军不同,主要驻扎在州边重镇前线,是中央派出的都督分领。
军队之所以设置外军,为的是避免仅靠中军之力难以抵御。
司马炎灭吴后认为,“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
当时,司马炎仅在大郡、小郡各留100人和50人,其他士兵皆派州郡。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让宗室诸王率领外军,希望通过血缘关系维持各王对中央的忠诚。
虽然司马炎加强了中军的规模,扩增到36个营,依然没有抑制住地方势力的增长,导致中央军被消耗殆尽。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军队基本编制以十为单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2553b2ba5d6321b12d5e815a03f851b.jpg)
到了周朝,军队编制从高到低依次为军、师、旅、卒、两、伍。
其中,“伍”指代5人,是军中最基本的编制单位。
所以,“什伍之制”是古代军队最基础的编制制度。
战国时的秦国,以及统一六国的秦朝,都以伍、什、屯、百、五百、二五百编制为主。
汉朝的编制以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一队,100人为屯,200-500人为曲,2000人为部。
最上面的编制为军,这是汉代最高作战编制单位,通常为5部。
也就是说,汉朝时一个军的人数为10,000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29c305fb4218402227a6fb86be9865b.jpg)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层军队编制仍旧以“伍什之制”为主。
比如,曹操在《步战令》中提到了伍长、什长、都伯、部曲等,都是“伍什之制”的建制。
那么,按照伍什之制编制来看,于禁率七军出战,总人数就是7万人。
也有人认为七军人数在8.4万人,这是按照《说文解字》中,四千人为军推算的。
这里就不再赘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a0234723b84949e84cf9c6c33058800.jpg)
关羽利用洪水,令于禁七军未战先溺,取得大胜。
樊城被水淹之后,城墙多处崩坏。
关羽率众猛攻,曹仁沉白马盟誓,死守樊城。
关羽见状迅速合围,切断了樊城与外界的联系。
虽然关羽军不断猛攻,但却一直未能攻下。
在这期间,魏荆州刺史、南乡太守等人纷纷投降。
曹操携众人商议,司马懿等人皆认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遣人劝孙权蹑关羽,樊城自可解。”
曹操听后连连点头,迅速派出徐晃增援樊城。
最终,曹仁等来了援军,樊城众人士气大振。
错失良机![](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efa10e1805a445fb618bd4cc4f71a44.jpg)
最终,孙权经过曹操派出的使者一番游说,同意西上偷袭关羽。
期间,曹操谋士董昭建议其主公,“对孙权西上一事,佯允而暗泄”。
当时,关羽讨伐樊城之时,惟恐偷袭便多备了一些士兵。
后来,关羽不肯前功尽弃,并自认为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即使吴军来攻,也不会马上攻克。
殊不知,徐晃声东击西,假装进攻关羽总部,实则暗中攻打其他四部。
最终,关羽中计失败,蜀将傅方、胡修战死。
关羽率部撤退,曹操传令不得追击关羽。
即便如此,关羽余部仍旧四下瓦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535b65060c3a2d3da0244203abcc1ec.jpg)
一众将士从樊城撤退之后,竟四下逃散了。
《三国志》记载,“关羽孤穷保麦城,孙权诱敌之,羽佯降。遁走,兵皆解散。”
之后,吕蒙派出两员大将。
最终,关羽回撤蜀国的通道被彻底堵死。
公元219年12月,潘璋部将马忠,在漳乡擒杀关羽父子。
虽然关羽偏执、轻敌、刚愎自用,只能失走麦城,最后被杀。
但是,人们依然对关羽为扶持汉室、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肝胆忠烈之举而心生敬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84c15850f1f3db3280d32a4ea6c2f04.jpg)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在战前,关羽关注天象优势,水淹于禁七军七万人,却依旧没能守住荆州。
此役前后,魏国和吴国使者来往不断,一直密谋夹击关羽。
可是,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对此事却无任何回应。
要知道,曹操不断调遣大军,派出于禁、庞德等一众将士增员樊城。
曹营大军频繁出入,蜀汉居然未有任何对策。
关羽败走麦城时,蜀汉援军也迟迟未到。
各种责任,现已无从考证。
但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影响力却远超同时代的武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5372f5aa1fa68619377bbf8ae518437.jpg)
儒家称关羽为“文衡帝君”,与孔子相提并论。
对关羽的信仰,到明清时期达到顶点。
关羽之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是集仁义礼智信之代表,是因为他千里寻兄至仁,华阳放曹至义,秉烛达旦保嫂至礼,水淹七军至智,单刀赴会至信。
关羽被杀后,被后世追谥为“壮缪侯”。
到了南朝梁、陈时期,纷纷为关羽建庙祀。
隋朝之后,关羽早已封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2bd4a05242cc287a9fecb0c2cbb1855.jpg)
《三国志·关羽传》
《三国演义》
《孙子·虚实篇》
《中国古代军队组织编制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