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无病?没错,就连皇帝也不能。
有病就得治,可给皇家看病和普通百姓还是不一样的。
因为,皇帝是“龙体”嘛,要是不小心差错,那就是“大不敬”,挨打挨罚事小,丢了性命也没什么大惊小怪。
三国时,华佗给曹操看“头疼病”,这位神医提出的治疗方案,居然是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权力在手,立刻就认为华佗是要谋害自己,拉出去砍了。
其实,站在各自的角度看这件事,都没毛病。
但毕竟面对“大人物”,医生也就成了“弱势群体”,他们之间可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
在清代乾隆年间也出过这样一件事。
乾隆皇帝有一次得了病把太医叫去诊病。
太医看完却立刻头冒冷汗,好半天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239ff5577d3098ed1139a8702f3915e.jpg)
乾隆即位早期,很有一些“政治抱负”,他一方面纠正了父辈的一些弊政,另一方面发布了很多宽容开明的政策,展示出了自己治理国家的才干。
这些表现,和他后来的吃喝玩乐,宠信和珅的做法还是不同的,也算得上是“勤政爱民”了。
这一天,忙完了政务的乾隆伸个懒腰,“溜达”到御花园里“劳逸结合”一下。
走着走着,忽然就觉得身上有些发痒,不由得“撸起袖子”查看。
这一看不要紧,把乾隆吓了一跳。
他看到自己的胳膊上密密麻麻都是红点儿,而且是越挠越痒。
这是什么怪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668dba5d4432d2c94864823df0bf4e5.jpg)
乾隆不敢耽误,赶紧命人去传太医。
龙体有恙,太医哪敢怠慢?
他急忙应召进宫,心里却是喜忧参半的。
喜的是自己有了“表现机会”,忧的是给皇上看病可出不得半点儿差池,别管大病小病,那可真是“如履薄冰”了。
这位太医名叫黄元御,他的医术可是很不简单的。据说黄元御本来也是个立志考取功名的书生。
在他三十岁那年,因为过于用功而患了眼疾。
结果因为庸医误诊,导致他左眼失明。
身体的残疾还好,可清代规定这样的“独目”属于五官不正,是无法参加科考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369721a0136fcbed4f165933da918d3.jpg)
感到前途渺茫的黄元御在好友的劝说下,改行学医,没想到竟成为了一代名医。
乾隆还曾经亲笔为他题匾“妙悟岐黄”,可见他的技艺之高。
说回来黄元御为乾隆看病,端详着皇帝胳膊上的“红点儿”却好半天不知道如何开口。
这下乾隆可急了,太医这副小表情啥意思啊?难道是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但乾隆毕竟是皇帝,这个时候还是要“稳住情绪”的,身边的太监很有“眼力见儿”地开口询问:“黄太医,可诊出结果了?”
黄元御这才急忙回答:“回公公,已经诊完了。”
“那就赶紧着,开方子抓药啊!”太监催促起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a283f8decb8c1fa9dbcbcb9606e1fb6.jpg)
黄元御拿纸提笔,好半天却写不出一个字。
干脆也不写了,跪在乾隆面前说:“万岁的病不须抓药,只要和皇后同吃同住百日,即可痊愈。”
皇上病了,太医居然不给开药,这玩笑开大了。
太监正要开口呵斥,乾隆却摆了摆手止住他,自己盯着黄元御看了一会儿,也不再说话,径直走出了自己的养心殿——留下黄元御在那里擦着冷汗。
虽然没说什么,乾隆还是很信任黄元御的。
他后来真的按照黄元御所说,住到了皇后所在的长春宫中。
更奇怪的是,乾隆的“怪病”,也真的就不治而愈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d32bf46acbab64464418bb5b6787c6b.jpg)
说是“怪病”,其实在黄元御眼里,乾隆得的病再寻常不过。
那些小红点儿不过是民间常说的“疹子”罢了。
真正让他难以启齿的,是这疹子出现的病因,这是因为乾隆患了痔疮引起的。
痔疮也不是什么大病,可毕竟发病的地方实在有些不雅。
要是太医按照现在医院里的大夫们的做法,让皇上“脱裤子”、“撅起来”,那么检查完了皇帝估计也就“杀人灭口”了吧?
就算不做检查,也不能直接说皇帝的病是“出口问题”啊!
这才是黄元御紧张尴尬的真正原因。
但黄元御毕竟是一代名医,在太监的催促下,还是很快想出了应对之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19a8619c8979fe6efba656a8e562e51.jpg)
这主要也得益于黄元御对皇帝和皇后生活的了解和熟悉。
首先,乾隆得痔疮的原因,和他的作息是有关系的。
前面我们说了,乾隆早期是十分勤政的,除了每天要上朝,还要批阅奏折、商讨军机,所以动不动一坐下就是好几个时辰,得了这样的“隐疾”也不足为奇,再加上饮食习惯上,乾隆要免不了吃些牛羊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慢慢地导致病情加重,直到引发了疹子。
而黄元御让乾隆去和皇后同吃同住,是因为他知道皇后平日的饮食十分清淡,还爱吃一些瓜果蔬菜,才用这样的方法来给乾隆“食疗败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14bd3700563c80d5280a0e628d5549f.jpg)
不得不说这是个高明的做法。
乾隆后来真的去了皇后那里,那些烦人的“红点儿”也真的就不治而愈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病情不好开口,黄元御只需要不说出病名,开几副清热去火的药物不就行了,为什么要绕这么大圈子呢?这其实和清代对太医诊病的管理制度有关。
太医归太医院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给皇室人员看病。
但是,对于诊病流程,太医院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
除了看病前必不可少的礼节以外,诊断、开方、抓药,太医看病的全程都要有太监陪同,而这“陪同”自然也少不了监督的意思在里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d26a8205e3f15e1d9870db2e52e7854.jpg)
并且,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太医、太监等等,他们的名字也要全部记录下来。
至于药方,还要有关于药性的阐述和解释,呈送给皇帝“御览”才行。
接下来就是整理归档、专人保管,相当于一份极其详细的“病历”。
如果问题严重的,这个药方还要让内务府、军机处的各位大臣传阅。
真要是这样的话,如果有人能看懂药方,那乾隆这个病就“闹大了”,不仅“广而告之”,还得“载入史册”了。
所以,黄元御的为难,你品,你细品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7c075a62adff03a1150f64f331fdf84.jpg)
好在黄元御的办法还是很有疗效的,不然乾隆的病情加重,估计整个太医院都得诚惶诚恐起来。
而之所以说“不治而愈”,应该也和乾隆自己的身体素质有关系。
关于乾隆,经常被人调侃的是他一辈子写了五万多首诗,就是把《全唐诗》里两千多个诗人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在数量上也只能“甘拜下风”。
不过乾隆还有一个“纪录”,那就是他在中国历朝历代四五百个皇帝中,是寿命最长的一个,直到89岁才去世。
1793年,83岁的乾隆还在自己的行宫接见外国使节,这些使节后来回忆说,当时的乾隆精神状态很好,看起来不过六十,这也侧面证明了乾隆的身体的确是十分的健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9bc3fefb2c082f05844b343594d3504.jpg)
而他在自己65岁时还能“喜得贵子”,更是足以让大多数现代人都不得不说一句“佩服”了。
帝王都想长寿甚至“长生”,但把养生之道做得最好的,还是非乾隆莫属。
但其实,养生之道也并不复杂,贵在落实和坚持,而首先养生方面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饮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火”之事留下的教训,乾隆在饮食方面在记载中是十分讲究的,而且最注意的就是清淡和均衡。
皇帝的厨房是“御膳房”,影视剧中的表演就是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2e95cdb7214c6cc21fab6980d4daac3.jpg)
乾隆的饮食很注重粗细、荤素的合理搭配,在史料记载中,蒜泥茄子、黄瓜蘸酱也没少出现在这位皇帝的餐桌之上。
而且乾隆很少饮酒,并且每餐饭也总是吃个半饱,而不是饕餮不休的,这种节制的态度,在中医养生上正是被极力推崇的。
在日常作息上,乾隆也极有规律。
在位的中后期,他不会因为政务废寝忘食,也不会贪图享乐睡懒觉,而他留下的“十常四勿”,更是被中医奉为“养生秘诀”。
然后,在精神状态上,乾隆更是注重修身养性。
除了坚持狩猎等锻炼方式,乾隆的爱好可以说是广泛,除了作诗,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这些爱好自然也能够让他心情愉悦,心态健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57da07163572f492baae4e90b0814b9.jpg)
然后就不得不说乾隆最“潮”的爱好了——旅游。
乾隆不止六下江南,全国的山川风物,只要能去的他都没少去,虽然银子是没少耗费,但对他个人来说,却真的是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好事了。
更难得的是,面对皇宫里的“嫔妃佳丽”们,乾隆还是很懂得节制欲望的,这一点可比他后世子孙中的某些皇帝强太多了。
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主动锻炼、心情愉悦,这些有的是我们比不了的“硬件”,而有些“自律”的做法,却也是我们能够学习的。
皇帝也罢、百姓也好,有个健康的好身体,真的都是第一位。
不过,乾隆“遵医嘱”去同吃同睡一百日的皇后,却没有他那么高的寿数,倒是挺让人遗憾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e84987f76d08f8bc6ff1b02d06c40b5.jpg)
黄元御“推荐”的皇后,是富察氏,她是乾隆的原配,并且是由雍正皇帝亲自为乾隆选的嫡妻。
富察氏出身满族镶黄旗,她的祖上在努尔哈赤的时代就已经备受恩宠,从出身上来说是和乾隆很般配的。
而且,作为贵族后裔,富察氏同样也是受到很好的教育,也是琴棋书画才艺很多的女子。
按照我们后世对乾隆的理解,这是个很喜欢“玩浪漫”的皇帝,对这种“包办婚姻”应该心里抵触才对。
但是两个人婚后却很投缘,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而富察氏作为皇后,表现得也十分优秀,很符合她的“孝贤”称号,因此更是让乾隆对她一直十分疼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ed5c37f6ac2c972411d7ad669ffa57f.jpg)
而她最为后世称道的就是节俭,或许这也是黄元御知道她的饮食“能治病”的一个原因。
婚后不久,富察氏就生了两女一男,而这个男孩,就是曾被乾隆秘密立威太子的永琏。
但是,也不知道是这个孩子命该如此,还是成了后宫争斗的“牺牲品”,永琏九岁时就突然去世了。
乾隆为此十分伤心,还公布了自己的“密诏”,然后按照“端慧皇太子”的谥号安葬了永琏。
或许乾隆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疼爱,但这又如何能缓解富察氏的失子之痛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09bc82afa44eddece8eb0a6b26d7446.jpg)
幸运的是,八年后富察氏又诞一子,这就是乾隆的七子永琮,虽然排在第七,但永琮是嫡皇子,仍然是最无争议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这次“坏消息”来得更快,永琮不到一周岁就夭折了。
这样的打击对于富察氏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因为这时她已经三十六岁了,基本上也就不会再生什么嫡皇子了。
富察氏悲伤过度,身体每况愈下。
或许乾隆也是好心,便带着富察氏去巡游散心。
但富察氏的身体并经不起这样“折腾”,舟车劳顿让她的病情加重,没有等到回京就去世了——时年三十七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83cbe359a8ed3c412f7178433e46655.jpg)
乾隆对这个皇后的疼爱,从他在富察氏死后的一件事可以看出来。
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乾隆要保留富察氏做过的车船,但因为船的体积太大,无法运进宫内,乾隆竟然下令拆掉紫禁城的大门。
几位大臣轮番劝阻,方才作罢。
只是,乾隆无论多么疼爱不舍,富察氏勤勉一生,也没有改变自己两次的丧子之痛和壮年早逝的结局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4f3b169a9377fee1a3217fe20ffd7a9.jpg)
说回太医黄元御治病,其实我们可以看出,看起来风光的太医其实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
皇家贵体有病了,治好了是应该的,治不好就是无能——这或许就是伴君如伴虎吧。
不过,黄元御还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情商,化解了自己的两难处境,他的办法也再次说明了中医确实是我们的中华瑰宝,神奇而有效,也将会一直造福大众的。
参考资料《一代宗师——乾隆御医黄元御》(青斗)
《黄元御传》
《清朝野史大观》
《乾隆帝》(欧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