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炙烤着的尼日尔阿加德姆油田中,生锈的输油管道,正在发出仿佛金属被撕裂那般的呻吟声。三年前一直不停地喷涌出黑金的井口,如今却被沙粒牢牢地封堵住了。这样荒谬的画面,就如同这个西非国家的真实情况:他们亲手将工业化的机遇给毁掉了,还以为自己抓住了金山银山。
2003年,中国工人踏进撒哈拉,而且西方石油公司居然早就把这里标记为“投资禁区”。
地表高达70度的高温,能够很轻易地将胶鞋底给烤化;沙尘暴呢,而且还卷着疟蚊,竟然会往人的鼻孔里钻。像这样的高温和沙尘天气,确实让人感到恐惧。
可中石油硬是在骆驼都不愿停留的荒漠里,建起了全流程石油体系。
最为震撼的,当属津德尔炼油厂投产的那一天。加油站的价格牌,从25美元骤然一下跳到0.6美元。卡车司机们围拢着中国工程师,时而唱歌,时而跳舞;而且他们还将汽油浇洒在沙地上,点火狂欢。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其实是工业化文明对原始经济的一种降维打击,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剑,轻易地斩断了原始经济的根基,并且让原始经济在工业化文明的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仿佛是沧海一粟。
新上台的军官们,看着外汇账户里那被冻结的数字,接下来转头便向中石油伸出了手,说道借4亿来解燃眉之急,日后用石油来抵债。”
"这个利率不到市场价一半的"救命钱",到账速度比沙尘暴还快
但谁也没料到,政客们“转手”之间就购买了俄罗斯火箭炮;总统特别基金,居然突然多出来一个八千万美元的“窟窿”。
等到还款期限临近,他们居然掏出环保罚单,接下来倒打一耙:“要钱没有,把炼油厂留下抵债?”
更荒诞的戏码在莫斯科阴影下展开。
瓦格纳雇佣兵,带着卫星干扰器进驻了首都,军政府轻轻一挥手,就送出了油田5%的干股。
作为回报,那些满载着铀矿的俄罗斯车队,日夜不停且马不停蹄地穿越了撒哈拉沙漠。原本打算卖给法国的核原料,不过却改道朝着东方疾驰而去。
但承诺的20亿美元基建投资,却成了海市蜃楼;尼日尔等来的,只有生锈的枪管以及空头支票——这哪里是战略合作呢?分明是换了主子的资源掠夺。
当最后一滴原油在管道里凝固之际,这个国家猛然间察觉到,自己已然落入了多重陷阱之中。加油站有七成陷入了停摆状态,黑市油价急剧飙升,其高度甚至比迪拜塔还要高;本土的工程师被沙特大量地挖走,技术出现了断代情况,这种严重性比起油井枯竭来说更为致命。最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军政府为了赖掉4亿美元的债务,反而将经济撕开了一个每月高达2亿的巨大窟窿。国际评级机构给出的借贷利率,已经高到能够把沙漠里的单峰驼都吓死。
这场闹剧,;将“资源民族主义”那华丽的外衣给撕开了。
中石油带去的不仅是采油技术,更是供电网络、公路系统和产业工人培养体系。
但当短视的政客,把输油管道当作提款机,把炼油厂当作抵押品,再怎么先进的工业文明,也抵不过野蛮的劫掠。
就像他们赶走中国工程师的时候,顺手地砸掉了全国唯一的重型机械维修车间——这样的一种自废武功的操作,其实比十场沙尘暴更具有破坏性。
撒哈拉的烈日依旧十分毒辣,而且比荒漠更可怕的,是一个国家自断经脉之后的未来。当最后一辆俄罗斯铀矿车轧出边境线之时,尼日尔终究会明白:用枪杆子根本抢不来现代化,靠劫掠也筑不起工业文明。那些被查封的炼油设备,终究会成为刻在黄沙之上的警示碑——给所有迷信“资源主权”就能够躺赢的后发国家,狠狠地扇上一记耳光。
俄乌战争不站队的后果。早就说过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心变成鹬蚌合力斗渔翁,看来正在变成现实。
农业都没有还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