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出身,惟贤与德丨为何明朝的选妃制度如此“别树一帜”?

惜寒评历史 2023-02-22 03:56:13

明朝时的妃子们大多来自于民间,甚至有很多位皇后都是自民间选秀后一步步登上了后位。若是如今的我们去类比其他朝代的选妃制度,可能会觉得稀奇:“原来明朝选妃这么不看重出身?他们竟然是这样‘疯狂’追求女子贤德的朝代吗?”

事实是真的完全如此吗?本文将由各个方位去介绍有关明朝选妃制度的故事。

一、 思想决定命运发展

明朝已经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较为末期的朝代,刚刚经历过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岁月,在阵阵战乱中人们的思想又岂会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思想发展的潮流之中,选妃制度又是如何被影响的?

1、 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地位相对的升高

女性意识的崛起,我们可以从晚明时期中的“三言二拍”中窥见一二:“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这几篇文章被称作中国白话文的开山之作。此前,在类似的爱情小说中女性大多符合当时的“三从四德”的品行观念,作为姻亲中的从属位存在。

而在这几篇文章中,女性思想崛起初见端倪,她们不再是完全选择接受一切的人,而是努力尝试打破束缚,追求独立人格。

当有人愿意从女性的角度去尝试切题写作,就表明了“女性”这个词汇,已经拥有了可写的话题度。其次,也相应说明女性意识已经有崛起的势头了。

这同时也证明着,明朝的皇帝不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三从四德”的观念上,而是借由此股走势,在进行选秀选妃的同时,寻找到能做到“齐家”、管理内政的妃子。

2、开朝皇帝拥有的巨大影响力

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开朝皇帝,对于官家女子与民间女子的差别本身是不甚在意的。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前已与孝慈高皇后结亲,彼此扶持走过了困难时期。马氏在成为皇后之后也恪守职责,真正做到了封建王朝中为后妃作出榜样的皇后。

而且二人相当恩爱,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恸哭一场,此后再未立后。马氏作为一位民间女子,却没有被成为帝王的朱元璋所抛弃,同样说明了他对妃子身份并无芥蒂。

最初的选妃制度是由朱元璋与其臣子讨论之后,由皇帝本人通过,这也使“不问出身,惟贤与德”拥有存在的可能性。

思想的起始决定了对应政策的终点,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态度必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于政策。

二、以史为鉴后的深刻反思

在成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对已为明日黄花的元朝,以及曾经拥有相同祸乱的汉唐年代做出了怎样的思考?是否给不问出身的选妃制度带来了一些影响?

1、朱元璋的“女祸”意识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这里的“女祸”指的便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之意。

一旦朝堂政治体系之外的人有所介入,那么看似无坚不摧的朝廷也可能在瞬间被土崩瓦解,所以朱元璋在当上洪武大帝后便对女祸一词有了强烈的戒心。

在明朝成立初期,朱元璋便要求儒臣修女诫,而后又制造了一块刻着劝喻妃子的红牌挂在宫中,借此以告诫宫中妃子,不可将手伸至朝堂之中。

曾经皇宫中有一幅周朝皇帝武则天的画像,对于此《双槐岁钞》记载:“刑部尚书钱惟明尝谏宫中不宜揭武后图,忤旨……上悟,赐饭,即命撤图。”此处的“揭”是显露的意思。

钱惟明为何不同意皇宫中挂武后图,看似显得十分突兀,但这也跟他们所认为的“女祸”有着重要关系,这显然是钱惟明出于儒家思想的一些有关偏见。

撤去这幅图,一是表明对武则天干政的不赞同甚至否认相关历史,第二点则是借此幅图之手在此对于宫中妃子不得干政的一次敲打。

除去这些,据《明史》记载,一日马皇后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元璋立马就道“此非尔所宜问也”,表明后宫与前堂有差,不可僭越。前文中便提及二人情深,而此处尽管马氏对此的无心一问,也同样会引来朱元璋的思虑过重。

而他的戒心也并未在此就止步。这场“严内教”的行动,除去这些隐性的看似令人在意的说与教,政策上当然也有相关的对应。

2、严明的宫规与选秀制

为了防止女祸再一次发生在新建立的明朝,朱元璋想要在最根本的地方解决女祸的存在,对比他所作出的决策从《典故纪闻》中便能够总结一二。

第一他在政策中禁止后妃预征;其次严明宫禁,令宫中的妃子与其家族减少来往;而最重要的便是行选秀女之制,勿受大臣所进。

这第三条则便也注定了看起来“不问出身,惟贤惟德”的制度不可思议,却能够推行的原因。并且在最前期刚刚建立明朝时,其实是最需要依靠联姻的方式去抚慰功臣,以借此拉拢权力。

但因为此政策为洪武年间确立,为表明态度,开国年间的贵家小姐几乎是无法嫁入皇族的。这般的选秀政策推行的十分彻底,以至于明代皇后基本都来自于民间。

而真正进入到了明朝中期时,国家稳步发展,在安稳度日之中以及太祖建立下来的规矩内,与臣子推选之女结为姻亲更是变得无所需要。

因为家国安稳,皇帝地位牢固,若是真要同官家小姐结亲反而是将权力外送,不利于将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中。

所以娶民间的良家女子便更为普遍。而自宣宗、英宗以后,明代后妃的平民化已经成为了宫廷选妃的普遍现象。

娶民间女子也意味着其背后的权利远远不及大臣之女,她们基本没有显赫的背景家世,若是真生了事也难比过臣子之女,另外她们曾经所生活的单纯的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也成为了皇室信任感的源头之一。

《典故纪闻》中曾记载“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不利于国也。”此处我们便可以看出其选秀女的相关政策了。

三、 选秀制度的那些事

这场“惟贤惟德,不问出身”的选秀制度带给当时的怎样的风波呢?所谓的“惟贤惟德”是真的毫不在乎女子相貌了吗?

1、明朝的选妃制度——两极间

其实虽说“惟贤惟德,不问出身”,但这可并不表示明朝的选秀相较于其他朝代是轻松的。首先参加的选秀女子需要适龄,其次要看女子的长相以及声音,若是手足长度超过标准都会被打回。

当女子们做到此点后,她们才能进入到下一步的考察。在宫中的一个月里还会有宫娥考察女子们的品性是否优秀。

除去这些,考察之人也要关注其的性情刚柔,借此得出该女子是否贤德。这些女子虽出身民间,但容貌品性都为一绝,这看似“独树一帜”的选秀制度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出明朝选秀目的与其他朝代的差异。

这场选秀制度除去为宫中皇室选亲的实际作用,更多的也是为了防止女祸的产生。朱元璋为了预防女祸,就从未沉溺于女子,以防女子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

2、民间女子成为妃子后的优异表现

古语曾言“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齐家”一词相较于其他二则条件看似简单,实则更加的琐碎与麻烦,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将权力外放至妃子手中,造成后宫干政的“女祸”。

但家事即为国事,怎样处理牵动着整个家国。所以相较于出现后铲除,最有利的解决方式应该是从根本上消除。

一位贤德与否的后宫掌权者,也就注定了“家事”是否能优秀地处理与解决。在此意义上观察“惟贤惟德”的选妃制度是相当有益的。

除去这般益处,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这些女子在进入宫中后的表现。对比于臣子之女见识到的奢华,这些来自于民间的女子们大多没有见过此种场面,于是在拥有后也会更加珍惜这些奢靡的富贵。

《谷山笔尘》中记载道“知闾阎情苦,胜于箴诵训谏当万万也。”当妃子们来自民间知晓民间疾苦之处,才会更加有利于皇室的教化。

结语

明朝的“惟贤惟德、不问出身”的选妃制度看似仅仅是对贤德女子的追求,实际上,这里面牵扯到更多的是有关明朝制度,对于后宫干权的一种应对之策。

这种选秀制度极其成功地应对了“女祸”的产生,相较于其他朝代,明朝的妃子们发生后宫干政的事情即为少见。她们一般都以“贤内助”的身份示人,真正做到了处理好后宫事务。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女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