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惜寒评历史 2023-02-19 23:54:01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

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屡尝试北伐,取得了不少零星战果,但均未能对北方政权带来致命打击。

隋朝末年,长江南北两地都出现不少割据政权,如盘踞南方的沈法兴,曾一度颇为强势,但最终走向灭亡。

为何南方割据难以长久存在?沈法兴又是如何崛起,并最终走向灭亡?

一、 沈法兴的崛起与灭亡

1. 乱世中的豪强大族

沈法兴出身于浙江吴兴沈氏宗族,在沈法兴崛起,逐鹿天下之前,吴兴沈氏就是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豪强。不过,沈法兴逐鹿天下最终失败之后,吴兴沈氏再也没有出过沈法兴一般足以问鼎天下的人物。

吴兴沈氏只能在之后的岁月里盘踞地方,作为地方强宗存在。可以说,沈法兴是吴兴沈氏试图成为天下高门的一次尝试,也是最后一次尝试。

根据《旧唐书》记载:“沈法兴……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沈法兴的父亲沈恪已经担任了地方刺史级别官员,沈法兴本人也做到了郡守之职,算是地方官员的中坚力量。此外,沈法兴所在的吴兴沈氏是当地的武力强宗,人多势众,得到了地方百姓的拥护。

除了吴兴沈氏的助力外,沈法兴得到了父亲沈恪旧部的大力支持。沈恪早年依靠萧梁宗室萧映起家,在后侯景之乱中崭露头角。

在侯景之乱平定后,沈恪被派遣到地方平叛,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沈恪一生战功累累,功勋卓著。所以在沈恪死后,朝廷下令给予较高的丧失待遇,并让沈法兴继承东兴侯的爵位。

如此一来,沈法兴在起家之初,便获得了其父沈恪常年积累的大量人脉,成为沈法兴日后发家起事的重要基础。

2. 隋朝的衰亡与沈法兴的崛起

公元618年2月,隋炀帝命令沈法兴前往东阳(今天的浙江金华市)讨伐农民起义军领袖楼世干。可当沈法兴在东阳地区作战之时,隋朝在南方的小朝廷却发生了惊天巨变,这场巨变彻底宣告了隋朝的消亡。

众所周知,在隋炀帝时期,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南征北战、开凿运河、多次征伐高丽,国内外矛盾积累到一个极其恐怖的境地。于是隋炀帝末年,北方地区农民起义四起,隋炀帝不得不从北方逃到江都,苟延残喘地延续着隋朝政权。

可是,随着隋朝对天下控制力的日益衰落,南方的隋朝朝廷再也镇压不住朝廷官员的叛乱。在公元618年4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这标志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隋末群雄纷争,逐鹿天下的时代彻底开始。

此时的沈法兴迅速做出反应,筹谋起兵,逐鹿天下。根据《旧唐书》记载:“(沈法兴)以诛宇文化及为名,发自东阳……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兵六万”。

当时的沈法兴身为吴兴郡守,又受命平定东阳叛乱,手头兵力想来不少。再加上沈法兴本人出身武力强宗吴兴沈氏,还有不少族人帮助,这些力量构成了沈法兴起兵的基础。

即便如此,沈法兴在东阳时的军事力量相比较为有限。所以在起事之初,沈法兴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用讨伐弑君恶贼宇文化及为名,吸引士人投效,并率先向余杭、乌程两地进军。

乌程在今日的浙江湖州市区,即沈法兴出身地吴兴。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沈法兴行军的意图。沈法兴就是要借助吴兴沈氏庞大的宗族力量,补充自身军队。

事实上,沈法兴确实达到了他的目的。在到达乌城后,沈法兴手下的精兵达到了六万人之多。

手握六万精兵的沈法兴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军阀势力。此后,他一路势如破竹,进展颇为顺利。根据《旧唐书》记载:“毗陵郡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因会盟袭杀道德……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从上述记载来看,沈法兴率领的军队战斗力破强,北上攻破毗陵郡(现代江苏常州)、丹阳郡(现代江苏南京),迅速占据了十几个江南道下辖郡。一时间,沈法兴的势力独霸江南,他也因此自封为江南道总管。

至此,沈法兴的权势与声望到达一个顶点,俨然有格局江南半壁江山的发展势头。

二、 沈法兴的败亡与南方割据政权的弊端

1. 沈法兴的盛极而衰

或许是因为沈法兴一路走来过于顺利,在攻占江南十余郡后,沈法兴明显膨胀了,做事失去了以前稳扎稳打的风范,这也埋下了沈法兴败亡的种子。

据《旧唐书》记载“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已南可指㧑而定,专立威刑……将士解体……称梁王,建元……”。

沈法兴的自大从他自称梁王中已经可见一斑。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称王仅次于称帝,要是没有皇帝的允许,自行称王就等同于有谋逆之心。

此外,就在称王前后,沈法兴的脾气逐渐变大,对旧部下动辄打骂,让旧部下颇为心寒。从中也不难看出,轻易获得的成功已经冲昏了沈法兴的大脑。

沈法兴明显过于乐观了。此时的江南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四大势力,一是沈法兴的毗陵势力,二是李子通的海陵势力,三是杜伏威的历阳势力,四是盘踞在江都的隋朝旧部。

公元620年,李子通率先对江都隋朝旧部发起进攻。随后,沈法兴和杜伏威卷入战局,试图牵制李子通。

此时的李子通彰显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假扮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将祸水东引,导致杜伏威和沈法兴两大势力不和。由此,李子通便腾出手来,一举攻占了江都,进而进攻沈法兴盘踞的毗陵。

沈法兴遭遇此番大败,不得不逃奔吴郡(现代江苏苏州)。此后,江南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四强并立转变为两强格局。

其中力量最强的是杜伏威,他趁着李子通攻击沈法兴,从后方偷袭李子通。李子通军队损伤颇多,不得不暂避锋芒。另一方面,李子通军队继续追击奔逃的沈法兴,沈法兴逐渐走上穷途末路。

此后,出现了两种关于沈法兴生死存亡的记载。一种说法是,沈法兴在逃亡吴郡后又被李子通击败,饮恨吴郡,战死沙场。

另一种说法迥然相异,说沈法兴在被击败后投奔吴郡部下,可在半路上遇到部下叛乱,在乱中被部下杀害。

无论何种说法是正确的,毫无疑问的是,在沈法兴兵败毗陵郡后,沈法兴已经无路可走了。

2. 南方割据政权的先天不足

实际上,不论是沈法兴还是杜伏威等人,他们在南方创立的割据政权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叱咤风云。但是,这些割据政权往往都无法长久存在,很快就会被北方势力吞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先天不足因素。首先,众所周知,自从秦汉以降,历代中国大一统王朝都定都北方,如长安、洛阳等地更是数朝古都,被古人认为是天下王气之所在。

所以很多士人相信,只有占据北方重要都城的政权才是天命所归的政权,南方的政权终究是偏安一隅的政权。

其次,南方政权的军事实力往往不足以与北方抗衡,守卫有余,进攻不足。南方多水系,擅长在各种平原、沼泽、河流地区作战,一旦越过长江,面对北方地区的骑兵和大军团作战方式,南方军队往往会处于下风。

总结

自从秦帝国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以来,中华大地上的王朝大多崛起于北方,极少出现南方政权统一中华的情况。如西汉政权定都长安,东汉政权定都洛阳,西晋政权定都洛阳。此后,南北分崩离析,但长时间以来都是北强于南。

偏安于东南地域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只能在北方政权的压力下苟延残喘。即便偶尔出现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够以超强的军事天赋反攻北方,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无法改变北强南弱的局面。

隋末时期如流星般划过天空,绚丽但迅速陨落的沈法兴就完美诠释了南方割据势力的短促生命。

沈法兴出身南方豪族,拥有较强的宗族势力。在隋末乱局中乘势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南方十余郡,并自封梁王,俨然有割据东南的发展势头。

但是,沈法兴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妄自尊大,最终兵败身死。这彰显了南方政权的普遍弊病,那就是战略眼光局限于东南一隅,无法统筹天下全局。

参考文献

1. 周扬波:《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1]戴显群,高学钦.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93-99。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