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影响区域最广,参战人口最多的一场世界性浩劫。大战摧毁了人类数千年来无数的文明基业,参战国光物资损失就高达40000亿美元。
其中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伤害范围最大,讨论度最高的一场史诗级战役。纳粹德国和苏联双方一共投入了4800万兵力,分别是德国1400万苏联3400万。
可以说这场战役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人类未来的走向,最终苏联凭借着顽强的抑制力和地理条件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并一路反攻至柏林。
但是奇怪的是,根据不完全统计,最终伤亡德军损失1180万人,苏军2960万人,这其中还不包括苏联本土平民的损失。
显然作为战胜国的一方,苏联损失要更多。而构成苏联这场“惨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到了众多历史学家和二战爱好者的密切关注。
一 苏德战场的简要过程对于苏德战争历史学家主要将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的提出到1942年11月。
这一阶段发生了包括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德军一路突进至苏联腹地,一度威胁到了首都莫斯科。苏联这一阶段损失超过1200万,而德国则只有300万左右。
第二阶段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12月,这一阶段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双方斗争最为激烈的阶段,两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同时发生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这种转折性战役。这一阶段苏联损失786万人,德军损失300万。
第三阶段,从1944年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这一阶段苏联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逐渐收复了失地,发生了布达佩斯战役、柏林战役等。然而即使在反攻阶段,苏联仍然损失900万人,德国也损失了600万。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苏联在前两个阶段损失是非常惨重的,虽然以斯大林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早就料到纳粹德国不值得信任,并且构筑了一条东方战线以防御德国。
但是这条战线并没有阻挡住德国战车的步伐,说明了除了军事层面的原因外,在政治外交上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额的。
我们可以先了解的一下苏德战争前,苏联对于战争的准备。
二 苏联在战前的准备东方防线的建立
《苏德不可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苏联暂时解决了苏联东部边境外交困惑,但是很显然希特勒作为一个反共先锋,纳粹德国迟早要入侵苏联,条约并不能保证苏联东部的安全。
因此苏联为了抵抗德国入侵,同时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势力的需求,开始入侵苏联西部的弱小国家。他们通过与德国的条约成功第四次瓜分了波兰。
通过发动苏芬战争,将苏联边境推动了150公里;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领土向西推进100公里。通过这些扩张和吞并,苏联建立了一条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永固防线。
苏联军队的改革
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暴露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问题。斯大林曾经表态没有苏芬战争对于苏联军队的洗礼,就没有苏德战场上英勇的红军。
1939年苏联开启了大幅度的军事改革,恢复了此前军队的现代化编制,装备了新式武器,建立了机械化部队,提拔优秀的军官包括朱可夫等一系列名将,进行了战术革新,学习德国注重低空配合等一系列现代化战术。同时组织军队驻扎在苏联西部地区,以防止德国用闪电战偷袭。
这些准备充分证明了,苏联方面对于德国的进攻是有所防备的。不过这依然没有减少苏德战争中苏联的人口损失,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 苏联损失巨大的原因外交上的软弱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是天然的对立,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构建一个孤立和排斥苏联的国际体系。
同时苏联也对此非常不满,在外交方面一直致力于寻找盟友,扩大共产主义的影响。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德国就成为了最好的拉拢对象。
1922年苏联和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恢复了魏玛共和国和苏联的外交关系,从后虽然欧洲局势发生变动,但是苏联和德国一直保持外贸关系。
因此在《苏德不可侵犯条约》签订时,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德国在入侵北欧和法国时,苏联还派遣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前往德国表示支持德国的军事行动。
即使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天,莫洛托夫还在柏林与希特勒友好会谈。这种“微笑外交”的方式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气焰,放弃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放松了对于德国人的防备,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斯大林的决策失误
苏联在30年代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基本进入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斯大林体制。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统治,斯大林个人决策决定了苏联的内政和外交。
在1941年,斯大林对于西部地区的情况表示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国至少不会在这一年向苏联发动进攻,双方的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十年,同时德国一定不愿意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同时开启东西两个战场。
因此他对于来自德国的情报犹豫不决,对于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建议不予理会,即使德国已经在东部集结了400万兵力,斯大林仍然认为这是为了让英国放松警惕而向苏联的佯攻。
最终德国突袭苏联,苏联军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边境迅速被突破,最终导致了在基辅战役中伤亡百万。
斯大林对于德国判断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他低估了德国以及希特勒的征服野心。在德意志的战争机器已经启动的情况下,德国已经无法停止自己的征服行为,不列颠空战的失利使得德国人最终将目光转向了苏联。
大清洗的影响
1934年在苏联发生的大清洗毫无疑问影响到了苏联在苏德战场上的军事实力。大量有军事指挥经验的人才在大清洗中遭到了流放甚至杀害,苏联的开国五大元帅有三位都遭到了清洗,这其中就包括著名将领图哈切夫斯基。
这大规模的军事将领清洗势必影响苏联整体军队的指挥实力,以及各军团之间的连携配合。虽然此后提拔了很多优秀的青年将领,但他们缺乏实战经验,与战士磨合时间短,势必会引起苏联军队战斗力的急速下降。
同时大清洗作为政治斗争的产物,加剧了苏联内部之间的分裂倾向。频繁的人员调动和愈演愈烈的政治迫害,使得军队内部发生骚动。
部分军官和士兵害怕迫害选择自杀,部分通过酗酒来缓解压力,这一系列负面影响极大影响了苏联军队的士气。再加上东方防线建立在波兰、芬兰的国土之上,苏联军队对于保家卫国的民族情绪没有被激发,导致了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迅速退守至苏联境内。
德军的充分准备
德国对于苏联的进攻谋划已久。在苏德两国瓜分波兰之后,德国依然在帝国东线布置了56个师的精锐部队,并且此后的一年之中不断调整兵力,从而在开战前德军已经集结了400万的部队,几乎是德国的绝大部分主力,这为战争初期德国闪电战的出色成果奠定了均属基础。反观苏联1941年在苏德边境汇集了250万的部队,在军队编制和军队数量上德军均占据上风。
在武器装备上,德国拥有3000辆坦克 12000门火炮和3000架飞机,苏联方面拥有11000坦克 43000门火炮和10000架飞机。
虽然在数量上苏联占据一定优势,但是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德军飞机的先发优势与坦克的优秀机能,使得德军能迅速在战场中占据优势,成为了苏德战场前期苏军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军队作战素质方面,德军大部分是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在西线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法国全境,士气正盛。
同时德国投入伦德施泰勒、古德里安这些经验丰富的战术大师,几乎动用了德国所有精锐部队,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战斗。
苏联民族的战斗情节
毫无疑问居住于苏俄这片领土的人民,是世界上最为凶悍极具信仰狂热的民族。不管领导他们的是沙皇俄国还是苏维埃政府,都不会改变当地人民的性格特点,而这种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体现在了战场之上。
苏联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永远处于第一线,在莫斯科的红场上刚刚经过阅兵的红军战士,还能迅速投入战斗之中与纳粹士兵展开战斗。
可以说苏联胜利的道路是用无数士兵的鲜血真刀真枪中打拼出来的。然而在这胜利道路背后展现了苏联人崇尚武力,缺乏精密的单兵作战素质,一遇到特殊情况缺乏冷静思考更愿意选择致死地而后生。
再加上苏维埃政府极力宣传“为国捐躯,保卫共产”的理念,认为不流血取的胜利根本不算是苏俄人民的胜利。
在这些种民族精神的影响下,苏联士兵经常会发动大规模的集团冲锋,与装备精良的德军展开正面决战。这种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造成了很多没有必要的伤亡。最终导致了苏军即使在反攻过程之中的损失都是要大于德军。
结语苏联人民在苏德战场之中的损失到现在都无法做到系统的统计。不仅是人口方面,在精神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过他们的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役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直接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此后苏联的崛起打下来基础。
现如今随着世界体系的不断变化,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独特”理解,削弱苏联的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同盟国各国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苏德战场的军事投入和损失是几大战区中最为庞大的。
因此我们要认清苏联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学习苏联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逸文.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原因研究
[2]辛红娜.小论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败的军事原因
[3]张少珊. 苏德战争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