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药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香料,之所以称为“香药”,是因为古代一般把香料用作药物,食药同源,比如胡椒一般就能驱寒止痛,既能用作佐料制作美味佳肴,又能成为药物缓解病痛。香料在我们最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可见其在中国作为药的历史源远流长。
香料本质属性来讲并不奢侈,但是很多香药本土不产,全靠舶来,在古代商品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大家心理上也会认为外来的东西最稀罕。
商人便有意抓住这一心理去抬高价格,所以对于明朝之前的普通百姓来讲,香药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
但是,它在明代就慢慢转变为平民消费品而步入寻常百姓家,这得益于明朝初年即开始的与东南亚的朝贡贸易,和明朝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走私贸易。
郑和下西洋也为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海上贸易准备了条件,走私贸易更是使香药在明代成为百姓日用品的关键所在。
一、朝贡贸易中国本土缺乏香药资源,依赖于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东南亚多产香药,明朝时与东南贸易频繁,主要是朝贡贸易,而香药在明代海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相当大,不输于丝绸、茶叶、瓷器。
1. 东南物产,香药文化
古籍中常见的丁香、肉豆蔻、胡椒、檀香和龙脑香等均产自古代印尼,更有甚者,丁香在17世纪以前只生长在印尼的特定岛屿——摩鹿加群岛上,肉豆蔻则生长于班达诸岛,产量肉眼可见的稀少。
除此之外,胡椒生长于苏门答腊和爪哇,檀香和现称天然冰片的龙脑香生长在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
宋代赵汝适所著《诸蕃志》记载:三佛齐(印尼)“土地所产,脑子、沈速暂香、粗熟香、降真香、丁香、檀香、荳蔻”;阇婆国“龙脑、檀香、茴香、丁香、胡椒、槟榔、硫黄、红花、苏木……”。明朝时期,《西洋朝贡典录》记录有“(三佛齐)其土物多黄速香、黄蜡、降香、沉香”。
这些植物品种大多是东南亚的特有香药。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南海诸国的香药进口,延续到明清时期,要说宋元时期是贸易的鼎盛时期,为什么偏偏明朝香药可以顺利进入寻常百姓家呢?
这些植物品种大多是东南亚的特有香药。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南海诸国的香药进口,延续到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各国均保持香料文化的交流与贸易。特别是明朝,建立初期就与东南亚各国进行国家层面的友好往来——朝贡贸易。
2.朝贡贸易
暹罗即现在的泰国,据史书记载,其大城王朝与明朝建立时间几乎一致,双方第一次通使是在洪武三年,此时确立朝贡关系。暹罗盛产香药,例如檀香、安息香这些在中国千金难求的名贵香药。
明朝在接受朝贡的同时,回赠黄金、茶叶、丝绸等,在数量和价值上不会低于暹罗朝贡物品,彰显大国风范的同时,成功吸引了众多东南亚国家,于是苏门答腊、爪哇等印尼地区的国家纷纷效仿暹罗。
除了朝贡,明朝特下令,使团有权从事一些贸易活动,并享受免税政策。根据万历《大明会典》、《明实录》、《西洋朝贡典录》、《明一统志》等统计,以朝贡的方式向中国输出香药的国家有:琉球、暹罗、苏门答刺、真腊、安南、爪哇等三四十个国家。
前期有官方朝贡贸易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了良好贸易伙伴关系,为后期走私贸易提供了便利。
二、郑和下西洋1.海航时代
明朝自1368年建立1644年覆灭,这一时期正好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期相吻合。且在这个时间段内,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萌芽争相出现,郑和下西洋也绝不是巧合:以上所说这一时期种种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是历史文明发展到这个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明朝正处于世界这个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航路使海上贸易更加繁荣,香药交易也随之更加频繁。
2.中医药文明输出
在香药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郑和下西洋简直是历史上的关键性事件。除了让东南亚的香药进入中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让中国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由此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对中药材的需求。
郑和下西洋带领着当时规模最大的船队,也配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医疗系统,因为完备的医疗系统才能使人们免于各种营养缺乏病症。
郑和的医疗团队规模十分庞大,每条船都配有一名专职医生,一名医生负责150人,医疗资源相当充裕。不只自己人享受,据史书记载,在和暹罗交往时,下西洋的医疗团队多次为暹罗当地居民义务治病,传授防病治病的方法。
暹罗人民见识到中医的疗效,暹罗国王还特聘中国医生为御医,所有中药都从中国进口,中国的人参、藿香、涪苓等中药材在东南亚各国。
在下西洋过程中,东南亚国家人民亲眼目睹明朝的强盛,领略一个大国的文明。所以郑和下西洋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把中国形象充分展现给东南亚国家,为中药材做了实打实的广告。
至此不仅是中国进口香药,商人也可以把中药卖过去,来回可以赚两趟钱,就算冒险走私,也是“富贵险中求”。
三、走私贸易明朝后期国家经济不景气,海上贸易可以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海禁政策也随之松弛许多,加上明朝隆庆时期采取部分开海的措施,私人贸易迅速发展,香药的输入不再由官方把控,商品贸易使香药迅速在市面流通,最后隐于柴米油盐之间。
1.利来利往,无可禁止
也就是海航时代的全面开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家门口的方寸之地,航海技术也慢慢进步,足以航行到很远的地方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而海运货物比陆地运量更大,尤其在明朝政局动荡又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专门的商人集团凭借商品贸易发家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利益的诱惑可谓巨大。
走私者们为了躲避本国律法的限制,干脆定居海外,再加上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国内一半的田产是不用交税的,明政府的财政每况愈下,明统治者不得不改弦易辙。
“隆庆元年,在福建巡抚徐泽民的奏请下,福建漳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开放海禁的特区”,走私者大多是福建地区的农民,通过走私成为巨富,甚至在国外建起村落繁衍生息。
香药由明初的官方渠道输入为主,转为官民双重渠道输入,其输入量几乎成倍增多。再者,香药在人们日常饮食上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香药的输入与流通已经到了国家政策都难以遏制的地步,“广东之药材漆、胡椒、苏木、象牙诸香药则不在所禁也?”
2.走私套现便利
要说走私,除了冒违法的风险之外,同样难的是如何把收到的各国钱币换成自己能够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套现。
明代时期的满刺加,即今天的马六甲地区,就成了走私者的天堂。当时的马六甲就有来自各方的商人:来自开罗、麦加亚丁等地区的中东商人,来自印度、菲律宾、缅甸、暹罗等国的商人。
除了各国商人聚集,这里也汇集了当时全世界可以见到的货物——生丝、瓷器、绸缎、香药、药材等,可以说满刺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这样一个区域,走私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套现,更加激发了他们从事走私活动的欲望。
3.规模庞大
明朝中后期,民间性质的海外贸易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且以香药为主。明代香药,走私贸易的规模很大,据史书记载,走私者每次走私香药可达百万斤之多,获利可达千万。
在《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一书中就写到:“胡椒、坚果、芦荟和其他这类物产是由附近的摩鹿加岛(即今印度尼西亚)或邻国进口的,但越来越不受欢迎,随着进口多了价格也在下跌。
”奢侈品是因为物稀为贵,而明代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走私便利,市面上香药供给越来越多,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也更加深刻,香药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掀开,成为平常百姓都能用的日常用品,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描述道:“今遍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
结语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古代很多奢侈品如香药、乳酪等都成了时下屡见不鲜的日常饮食,已经不会像古人一样将一些稀有物品视若珍宝般去小心对待,已经失去了那份珍之重之的心。
同时,这些能给古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物品,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容易得到,反而需要更多尝试才能寻求到认真生活的法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梦婷《从“香药”到“香药”:胡椒与明代中国社会》
【2】陈媛《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香药贸易及其影响探析》
【3】宓翠《古代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朝贡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