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定型85式三种“练法”:松沉劲、筋骨劲、意气劲与拳架体用

醉桃花 2025-01-10 13:01:49

1——开门见山:太极拳的套路演练到底是为了练出太极的劲呢,还是为了掌握太极拳拳架子的一招一式呢?

杨澄甫的要求:“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作聪明,妄加增损。”说三种打法—— 这个问题是不是故弄玄虚,还真不是。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打太极拳比较慢,动作也软绵绵的,因此,对广大练习者自然就造成了一种影响:太极拳肯定不是快速拳的对手,因此,太极拳只能讲究慢中求稳,稳中求变,变中求招,招中求用——《太极拳体用全书》为代表,就是建立在松松打拳架子的攻防意识。经过熟练掌握,熟稔了然——最后,还是被乱拳打死老师傅,于是,索性高挂免战牌。

我们看到的这种体系练法,扎西老师是公开声明,我们这个太极拳是用来健身的,扎西在晚近一些练拳者中,无论动作规范还是套路风格都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上一代的大师级人物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保持身体演练的规矩,四平八稳,甚至分解了一些内劲动作,在没有内劲,只有松着打拳,一招一式,松沉交互转换中,演练出大地引力作用下身体前进转换脚步而保持重心稳定,这种打法就是发于脚,用身体重量作用在太极拳的开合动作上,这就把腰际结合招式演练,力量作用于腰,就好比一个三角架子,身体支撑都交叉在腰,永远保持这种力量重心的模式来练拳,熟能生巧,这就是太极七星技巧,周身都哦可以“发”人。

因为这个架子是松松的放在脚下,通过臀部后坐,转身撇脚,形成一个45度角的转换身形,这就具备了引进落空和借力打力的太极拳的基本模样——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普及套路的价值。他可以让人们建立一种新的身体呼吸、转换、控制重心的慢吞吞的健身模式。

从扎西的经历看,我们赞叹太极拳确实是一种特殊的套路演练模式。扎西深有体会,也是直截了当,她指出了目前大家练习太极拳就是为了健身,不是用来竞技,当然,老人家慈悲的指出:太极拳的动作都是可以练出竞技的。老人家的思维模式还是实事求是的,他用普通话表达的意思,之非常注重太极拳的拳架子本身的身体支撑与运用机制的——松,也是最大幅度提升运动负荷,太极拳的大开大合其实也是有很大的运动负荷的——所以,太极拳不是花拳绣腿,注重脚下转换挪动身体,必须保持身体中正,重心在两脚之间通过腰转圆把力量灌注双臂,因此,肩圈承担了如何卸力、化劲、打手七星、散手腾挪——这样,回过头来看这个体系,可以叫做太极拳基础松劲体系。可以打七星,身体已经十分协调——尤其女士的身体非常符合这种重心卸掉的松沉状态。

2——区分三种打法:传统文化的底蕴在闭环式的强化中才能证明的:精气神,百日筑基

太极拳为什么要讲究架子规范?继承传统典型风格,杨式太极拳以创造人杨澄甫拳姿为标准,杨氏拳照不足处,由傅钟文补照绘成杨澄甫体型,务求体现杨氏技术标准,用杨澄甫拳照勾绘图,力求逼真传神,动作说明结合拳论,注意劲点、眼神的说明,有助于摹练。对推广而论如此,对竞技而言更是这般,因此,我们既然要区分太极拳的演练都要按照杨澄甫规范的套路,那么,我们就要承认打拳方法不同,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太极拳练法分作三种练法,这样大家都没有必要相互争论。

首先就是传统套路的基本练法,这个练法就是松沉引进,横竖找劲,力发于腰,闪转方向;我们考察杨澄甫的照片,就是录了视频,我们还是看不懂内在的筋骨力、意气力。比较杨澄甫与扎西,杨澄甫的拳姿,内外上下、形神一气;刚柔相济、无过不及;周身轻灵、节节贯串;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看看腿和脚便能见分晓。没有科学合理、美观大方的拳架外形,就不可能有体内劲力的流畅通顺;有科学合理的流畅内劲,做到“周身轻灵节节贯穿”——杨澄甫是三圈带棚劲,头脚是虚灵的,内丹鼓荡而命门带劲,命门外撑则腰胯托盘,这就不仅仅是身体协调重力的问题,而是重心就是力源。四面八方,器宇轩昂。

看了同样套路的不同练法和身体形态区别,其次就是要说到——传统太极拳的门内练法,就是练出十大弟子的那些练法,这个体系实在杨澄甫亲自喂招和直接感受下,进行一些闭关式的禁闭期的内功练法,快速引起体内精气神的作用,从招式进入到内劲,首先是抻筋拔骨,后来就是玉树挂衣的骨力支撑,腰胯松开,三圈螺旋,最后是意气同时,掌上一雀,知劲懂劲。

第三种练法就是目前的太极体操。太极技术结合体操,高难度的跳跃、柔化、平衡。这种练法本质上就是中国体操。所谓太极体操,乃是将太极技术与体操相融合,其中涵盖了高难度的跳跃动作、柔化技巧以及平衡能力的展现。在这种练法中,运动员们需要展现出高超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性。例如,在跳跃动作中,他们要精准地把握起跳的时机和力度,以达到理想的高度和距离;柔化技巧则要求身体能够如流水般顺滑地过渡,毫无生硬之感;平衡能力更是关键,需要在各种复杂的姿势和动作变化中保持稳定。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练法甚至与中国体操颇为相似。中国体操一直以来都以其高难度的动作和精湛的技艺著称,强调运动员的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节奏感。而太极体操在融合了太极技术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体操的这些特点。无论是从训练方法、动作要求,还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培养等方面,都能看到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

3——太极拳的练法是建立在精气神的闭关强化中,三种打法都要有筋骨基础、骨力基础、劲道基础,都是来自身体的自我修复:固精化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

3.1——因此,我们先分析基础练法: 太极拳练法在基础部分是普及的非常广泛的,但是,人们对这种慢慢的东西不太理解,甚至觉得应该淘汰。就是老人视之为宝贝,但是,普通人群毕竟不是体育专业人士,缺乏身体内在的协调能力,筋骨支撑力量不足以转换重心,毕其一生,体质的欠缺都无法克服,更不要说松沉的卸力打力,七星打人。因此,这条路子后来会被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所取代。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康戈武教授严正指出:“倘若不施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传承下去,杨式太极拳架失去‘原生态’将在所难免。”杨澄甫早在七十多年前便明确告诫:“太极拳唯有一派,无有二法门。切不可自恃聪明,妄自增添删减。”“唯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埋没昔贤之本意。”康教授与杨澄甫祖师的意旨是相同的。当今之“杨式太极拳”被肆意增损、删改、编造,形形色色,皆自称是“杨式太极拳”。甚至还要在“杨式太极拳”之名前加上“传统”二字。长此以往,杨式太极拳的原本面貌将被湮没,此乃杨式太极拳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3.2——敛精入骨的脱胎换骨练法。太极拳基础打法是为了保存种子,其实,真正的太极拳练法是在百日筑基闭关状态下练出来的拳架子、筋骨力,再到意气力。太极拳的套路,其精髓并不在于直接的技击对抗,而是深藏于内,旨在修炼出深厚的内功,实现身心的全面升华,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易筋易骨易髓”。所谓“易筋”,即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使体内的筋脉逐渐变得既长且粗,充满弹性,仿佛春日里柔韧的柳条,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灵活应变,巧妙地将对方的劲力化解于无形之中,这便是“化劲”的奥秘所在。 “易骨”,则是让骨骼在太极拳的滋养下,变得既坚硬又富有韧性,仿佛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既能在冲击中屹立不倒,又能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局。

3.3——至于“意气力”,这是郑曼青老人说的“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考察诸位传人,杨澄甫之下都如此说。有人称之“易髓”,则是太极拳修炼中的更高境界,它关乎于感知力的飞跃式提升,使习练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对手的意图与动向,达到“懂劲”的至高境界,仿佛拥有了洞察秋毫的慧眼,对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逃不过其感知的网罗。杨澄甫传授太极拳的年代,弟子们的学拳多是以技击攻防,克敌制胜为主要目的的。追求技法、绝招,赢敌为上,胜者为王。那个年代.一般不重视苦练功架基础,不追求拳架精准。

4——挖掘拳架子的遗产,就要严格遵守精气神的规律。

澄甫公说:“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就是说杨澄甫在七、八岁,甚至六、七岁时,杨班侯就催促他学拳了,杨澄甫“恍然的先大父之孳孳斯术”,“遂欣然请受教”。杨澄甫之“请受教”显然指的是杨露禅、杨班侯的传授。傅钟文先生编著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一招一式是按照老爷子过去教的架子编的,每一式的定式没有改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共绘制了251图,其中有76幅是按杨澄甫拳照所绘,175幅是按傅钟文拳照所绘,都绘成杨澄甫的体型和杨澄甫的形象,并注明了按杨澄甫照所绘的76幅图的图号。

杨澄甫的拳论:“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汇聚了杨家三代人风格之大成,在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四正推手法部分,是董英杰和田兆麟二位师伯所演示的。傅钟文老师《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四正推手,也是选用了他们的拳照。四隅推手是杨澄甫师爷和田兆麟师伯二人所演示的,其中的绷、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关系系,更是标准、规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