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丨要“屈身”,不要“屈人”——谈兵法“慧”处世(35)

真言贞语 2024-08-27 16:02:45

要“屈身”,不要“屈人”

——谈兵法“慧”处世(35)

文/路秀儒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过直接交兵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不仅是解决国与国、国家与集团间利益纷争的圭臬,而且适用于解决邻里之间的摩擦、同行之间的纠纷,甚至家庭中的矛盾。

但也要看到,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就敌而言的,所谓“屈人”,讲的是“屈敌”。我们把这一智慧运用到现实工作生活当中,作用主体之间是非敌关系,因而只可追求“不战”,而不能谋求“屈人”。

那么,怎样才能既可实现“不战”的目标,又能体现作用主体的“非敌性”呢?这让人想起了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让墙诗”和“六尺巷的故事”。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家人修书京城,想让张英利用职权“摆平”吴家。收到家书后,张英写诗回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回信后很受教育,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三尺下垒建墙。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主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在双方的礼让下,形成了一条长100米、宽2米的六尺巷,因而也被后人誉为“礼让巷”。

张英成功解决邻里之间争端的做法,彰显的就是孙子“不战”的智慧,但在手段运用上不是靠自己的权威来“屈人”,而是通过主动“屈身”来感人,从而收到了“善之善者也”的效果。这既显睿智,更让人敬重。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争端、有纠纷是难免的。靠拳头打人、靠权势压人来解决,当然都不足取;至于法律手段,也应该慎用。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只要和气在,啥“结”都可解;只要和气伤,怨报终会来。因此,解决争执的最佳途径,就是友好协商、互相谦让,增进感情、实现双赢。

“屈身”不是软弱,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一种格局和境界。无论在为人处世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善于“屈身”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强者。

【作者简介】路秀儒,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大校。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