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与现实执行的鸿沟,在此次事件中尤为刺眼。《劳动法》明确规定 “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每月加班不超过 36 小时”,但小黎的考勤记录显示,他过去三个月平均每月加班超 90 小时,远超法定上限。更令人无奈的是,当企业用 “自愿加班”“弹性工作” 等话术规避责任时,劳动者往往陷入 “不加班就失业” 的困境。正如劳动法专家指出:“当生存压力迫使员工‘自愿’透支健康,所谓‘契约自由’早已背离了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初衷。”
在社交媒体上,# 教培行业加班黑洞 #的话题下,满是从业者的真实声音:有人凌晨三点还在回复家长信息,有人因长期熬夜患上严重脱发和心悸,还有人坦言 “不敢请假,怕被新人取代”。这些看似 “内卷” 的抱怨,实则是对职场健康底线失守的无声控诉。小黎的备忘录里,那句 “等忙完这季就带爸妈体检” 成了最让人心碎的遗愿 —— 他终究没等到 “忙完” 的那一天,而他的父母,却永远等不回儿子。
悲剧背后,是整个社会对 “效率至上” 的深刻反思。当企业把员工视为可替换的 “人力资源”,当 “996” 从互联网行业蔓延至教培等更多领域,我们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经济增长要以年轻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样的 “成功” 又有何意义?正如网友评论:“我们不反对奋斗,但奋斗不该是用健康换钱,再用钱换健康的恶性循环。”
截至发稿,猿辅导仍未就此事给出正式回应,而小黎的工位已被清理一空。但他的故事不该被轻易遗忘 —— 这是一记警钟,敲醒那些沉迷 “狼性神话” 的企业:员工不是机器,健康不是成本,任何漠视生命的管理模式,终将被时代抛弃。愿每个职场人都能记住:你拼命加班的样子或许很 “励志”,但好好活着,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大的负责。毕竟,所有的梦想,都该建立在 “活着” 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