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一天,张大千罕见地对女儿发了飙:“为什么要我回国?你说国内进步很大,穷死、饿死那么多人,这也叫做进步?“
1949年,北平迎来了解放,锣鼓声与鞭炮声响彻四街。
与此同时,即便远隔千里,香港的局势也逐渐显现出一丝变化,尤其是对新中国怀有希望的人们。
2月,香港九龙的亚皆老街,张大千早早起床。

然而,这一天门铃响起,张大千亲自开门,站在门前的,是何香凝。
72岁的何香凝,是廖仲恺的遗孀,也是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曾经与孙中山并肩作战。
张大千对何香凝始终心怀敬意。
她也是一位出色的国画艺术家,尤其擅长梅花和老虎的画作。
张大千与她最后一次见面,已是十七年前的上海,时值淞沪抗战爆发,张大千忙于研究书画,与何香凝一同参与了“寒之友社”的活动。
然而,在得知北平解放的消息后,何香凝已经意识到,随着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全国的胜利。
何香凝到来正是为了争取张大千支持新政权。
她握着张大千的手,提到了自己即将回到北京,邀请张大千一同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张大千心中充满了犹豫。
张大千深知,若选择留在新政权下,可能会面临来自国民党阵营的压力,尤其是他有着众多家庭成员需要照顾。
此外,长期受国民党影响的张大千,对于共产党的了解相对匮乏。
加上与徐悲鸿等画家的交情,张大千本能地感到犹豫。
然而,最终他决定继续留在香港。
尽管如此,张大千应允何香凝的请求,创作了一幅自己拿手的《荷花图》,并亲自题字,将其赠送给毛主席。
何香凝带着这幅画,回到北京后,亲手将其交给毛泽东,后来被收入《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中。
1950年,张大千赴印度办画展,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之旅。
在印度的时光,他参观了许多佛教石窟,产生了在印度定居的想法。
然而,印度的炎热气候他渐渐产生了不适。
几个月后,他便返回了香港。
1952年,张大千远赴阿根廷办展览,展览圆满结束后,他决定出售三幅国宝级的藏画。
那三幅画分别是董源的《潇湘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刘道士的《万壑松风图》。
其中《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令人注目。
在抗战胜利后,张大千原本计划购买一座王府作为居所,但在得知《韩熙载夜宴图》的出现后,他用500两黄金买下了这幅画。
1952年,张大千决定将这三幅珍贵的国宝出售。
当时,新中国国家文物局郑振铎局长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并获得了支持。
随即,周总理命令成立“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并成功将这三幅画低价收购回中国。
张大千移居阿根廷的生活使他得以充分投入创作。
1954年,由于居留手续迟迟没有办妥,张大千的心情愈发焦虑。
他在巴西圣保罗旅游时,看到了一片辽阔的景象,他认为这片土地与自己的故乡有着惊人的相似,开始考虑迁居巴西。
1955年,张大千决定离开阿根廷,定居巴西。
在巴西,他购买了大片土地,自己亲手设计了一个“八德园”。
这个园林总面积达270亩。
在这里,他度过了13年的时光,这期间他频繁地往返于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
在1956年,张大千的艺术得到了世界知名画家毕加索的关注。
毕加索亲自邀请张大千到家中做客,张大千与毕加索的合影也被外界称为“东张西毕”。
1962年,张大千应邀赴法国巴黎举办个人展览。
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正在法国访问,特意委托中国驻法大使馆与张大千取得联系,希望能够促成张大千回到大陆定居。
张大千与周总理见面。
在交谈中,周总理提到希望张大千能够回到祖国,甚至提出可以让他先回大陆探访。
不过,张大千始终未能做出回国的决定。
1963年,张大千在香港与女儿张心瑞重逢。
女儿向他描述的新中国,充满活力。
而张大千认为这背后埋葬了无数无辜生命。
张大千始终关心着新中国的发展。
1951年,他曾将自己早期临摹的178件敦煌壁画捐赠给国家。
周恩来总理曾得知此事,并曾表示要为此付给张大千相应的费用。
1957年,他在“八德园”内堆置假山时,不慎摔伤,出现视力问题。
多年来,他曾在美国和日本接受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
1968年,张大千不得不接受右眼手术。
同时,巴西政府计划在“八德园”附近修建水库,并发现了石油储藏,张大千决定离开这里,移居美国。
在美国的几年里,张大千依旧坚持创作,但他的创作逐渐减缓。
直到1975年,他回到台湾,最终选择定居于台湾的台北郊外。
张大千在台湾建造了一座新的园林,取名“摩耶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