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廉洁四川”对成都市新都区香城新材料公司原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闫科翰的贪腐案进行深度剖析,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个曾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究竟如何一步步沦为阶下囚?背后的故事令人警醒。

闫科翰1995年1月生于四川德阳,2017年6月大学毕业后,顺利入职成都香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初入职场,他满怀抱负,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凭借扎实专业知识和积极肯干的态度,他迅速在公司崭露头角。从审核融资方案的法务专员,成长为参与重大项目决策咨询的评审专家,闫科翰晋升飞速。仅仅3年,就从普通员工做到投融资部副部长。27岁时,他更是被委以香城新材料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重任,成为公司重点培养的年轻骨干。
同事们对闫科翰最初评价很高,都说:“他能力强,能吃苦,领导和同事都对他寄予厚望。”可随着职位不断提升,闫科翰内心的骄傲自满也在悄悄滋生。在频繁与金融机构、企业老板打交道时,面对动辄上亿元的项目和巨额利润,他开始对自己的收入不满,心态逐渐失衡。这一失衡,成了他走向腐败的开端。
2017年,某融资公司实际控制人袁某和谢某,为顺利推进与香城公司的融资业务,主动向负责审查协议的闫科翰“示好”。他们提出按融资总额千分之一的比例,给闫科翰好处费。就这一个项目,好处费就高达35万元。面对这笔巨款,闫科翰的思想防线瞬间崩塌。他开始利用手中权力,为不法商人提供便利,在项目协议审查等环节大开绿灯,把公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回忆首次收钱的场景,闫科翰坦言:“当时我在办公室,他们突然送来装满现金的双肩包,我既惊讶又紧张,可最终还是没抵住诱惑。”起初,他内心也有挣扎与不安,但自大和侥幸心理占了上风。他觉得自己是法律专业出身,能巧妙隐藏犯罪证据,不会被发现。这种错误认知,让他在腐败路上越走越远。
此后,闫科翰彻底掉进金钱旋涡。在接下来3年里,他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帮袁某等人完成10个融资项目,收受好处费共计232万元。令人震惊的是,他参加工作仅3个月,就迈出犯罪第一步,收下第一笔35万元的巨额贿赂。
为逃避法律制裁,闫科翰绞尽脑汁。他给自己定规矩:只收现金,大额现金要多次收取,绝不能存入银行。收到的钱被藏在新房中,看着一捆捆现金,他一度沉醉在物质满足里。可随着金额增多,内心恐惧也与日俱增。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刻意伪装,不大手大脚花钱,甚至借消费贷制造生活拮据假象,企图掩盖违法所得。
但纸包不住火。在组织查办其他案件时,一条线索牵出了闫科翰。面对调查,他一开始还心存侥幸,想凭法律知识蒙混过关。可随着调查深入,一桩桩铁证如山的违法事实被揭露,合作过的融资方也交代了行贿实情。最终,闫科翰幻想破灭,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闫科翰在忏悔录中满是悔恨:“要是第一次我能坚决拒绝,人生也许不会这样。”但一切都晚了。2024年5月,他因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曾经的职场新星,如今沦为阶下囚,闫科翰的经历,无疑是惨痛教训。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身陷囹圄的罪犯,闫科翰的堕落令人唏嘘。这起案件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也给企业和社会敲响警钟: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放松警惕,必须时刻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闫科翰的覆辙,真正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