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体系里,每年都有一批满怀热情的老师走进校园,
想着燃烧自己,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可时间一长,现实开始一点点消磨激情——
教学评比总是那几个人,晋升机会寥寥,
教学成绩好了也未必有回报,额外的工作却总是少不了……
渐渐地,有些老师不再那么积极了,
不再主动参与教研,不再对未来抱有期待,他们选择了——躺平。
躺平的第一天,你可能会觉得轻松。
以前你备课到深夜、精心打磨课件,现在你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最低标准;
以前你主动带头组织活动,现在能推就推,推不掉就敷衍完成;
以前你想着提升自己,现在你觉得反正待遇也不会变,何必折腾?
看到那些依然拼命搞教研、争取评优的同事,你甚至会有点嗤之以鼻:
“那么卖力,最后还不是一样?”
可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这不是解脱,而是自我放逐。
一旦你开始躺平,身边的环境也会悄悄变化——
同事之间的距离变了。
曾经和你并肩作战的伙伴,慢慢不再找你交流教学经验,
教研组讨论时也懒得问你意见,甚至有人开始绕着你走。
大家都想进步,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混日子”的人深交。
领导的态度变了。
刚开始,或许你的消极态度还能被容忍,
但时间一长,你就会被打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标签。
一旦有培训、进修、评优的机会,都会绕过你。
工作内容变了。
你发现自己负责的工作越来越边缘化,
重要的课题、优质的生源都与你无关,教学事务变得琐碎而枯燥,
甚至有些任务,只要AI技术再进步一点,随时可能取代你。
更可怕的是,你的思维也在被“躺平”侵蚀——
一开始,你只是对职称评定没兴趣,后来你对教学本身也提不起劲,
再后来,你连自己的生活都失去了激情。
在学校里,真正的“摆烂”久了,你就会变成角落里最不起眼的人。
没有职称晋升,没有成长,工资永远停留在某个水平,
每天上课、下课、点名、批改作业,机械地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看着曾经的同事进修深造、走上管理岗位,或者跳槽到更好的学校,
你只能在办公室的角落里默默刷手机,心里既羡慕又后悔。
2)年龄大了,被学校“变相清理”很多人以为自己能稳稳干到退休,
但现实是,随着新生儿人口锐减,学校也会“优化”长期不作为的老师。
有的地方开始推行绩效考核,教学成绩、学生反馈都成了考评标准,
而那些“混日子”的老师,可能会被安排去更冷门的岗位,
甚至被“劝退”到不受重视的角落。
到那个时候,你才发现,自己以为的“铁饭碗”,其实也没那么牢固。
3)被生活彻底摧毁,陷入无尽的后悔躺平久了,等到四五十岁,你会突然惊觉:
自己一事无成,退无可退。
职称评不上,工资涨得慢,
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日子过得比普通上班族还拮据;
想换学校,却发现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教学成果,也没有足够的人脉支撑;
想转行,又发现自己除了上课,根本没有别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你只能在原地叹息,悔恨当初没有多努力一点。
04、不是要死拼,但不能彻底躺平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争抢评优、拼命刷业绩,
但完全放弃成长,一定会吃大亏。
如果你不想争名夺利,至少要让自己有底气,有退路。
可以在专业上深耕,成为学校里不可替代的人。
例如,精通某个学科的竞赛辅导、擅长信息化教学、写得一手好论文……
只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你在任何学校、任何环境里,都会有价值。
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让关键时刻有人帮你一把。
和同行、校领导、教育机构保持良好关系,
机会来临时,至少有人能给你推荐或提携。
可以培养额外的技能,给自己留一条“Plan B”。
教师的职业发展不止于课堂,
很多人通过开设线上课程、写教育专栏,
让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具市场价值。
你可以选择不争第一,但千万不要让自己沦为“谁都可以替代”的人。
如果你真的选择了躺平,
最终,你输掉的,不是职称、工资,而是整个人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