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制内老师只能依靠督考问责倒逼工作,就别指望再让老师谈情怀

初中物理化学 2025-03-24 20:41:04

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学校推动工作,最常见的手段就是督导、考核和问责。

这种方式的初衷本来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执行力,让大家更有干劲,把教育质量搞上去。

但现实中,这些手段越来越形式化,甚至成为了老师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压力来源。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有人一直在身后拿着鞭子催着跑,不管你是自愿的,还是已经筋疲力尽。

与此同时,学校一方面用督考问责来“逼”老师干活,另一方面又希望老师充满教育情怀,主动奉献,甚至还提出各种口号,希望社会认可老师们的初心和使命感。

可现实是,很多老师一边被考核压得喘不过气,一边还要被要求“感恩”学校的认可。

说真的,这种环境下,还指望老师谈什么教育情怀、职业认同、主动创新?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其实,大部分老师不是不想教好书、带好学生,也不是不愿意在教育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而是因为每天都活在“考核达标”的压力下,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通报、约谈、扣分,甚至影响职称晋升。

说到底,老师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安心教书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随时可能因为某次检查不过关就被问责的高压工作场景。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选择“佛系教学”,不愿意多做,不愿意创新,甚至想办法逃离这个行业。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归根结底,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官僚主义泛滥。

上级领导高高在上,动不动就下发各种文件、指标、方案,把任务一层层往下压,却很少真正考虑执行的可行性。

各类文件看着很美好,但真正落到学校,老师就得加班补材料、填表、准备检查。

最后的结果是,数据好看了,但教学质量未必真的提升了。

第二,形式主义盛行。

一些督导检查根本不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资料、看记录、看痕迹管理。

比如有的学校要求老师每天反思教学、写成长日志,但这些东西真的有时间认真写吗?

很多老师不得不“应付检查”,甚至互相抄作业,只为凑齐要求。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老师们越来越疲于应付,教学真正的意义反而被淡化了。

第三,考核体系过于繁琐。

有的地方考核细到极致,几乎把老师的每项工作都量化,恨不得批改作业的次数都要统计。

比如,有的学校考核作业批改频率,要求每天至少批改几次,结果老师们为了达标,不得不增加不必要的作业量,学生也跟着遭殃。

这种“唯考核论”让老师们优先完成容易被量化的任务,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的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老师们的工资待遇和工作压力完全不成正比。

尤其是基层教师,收入比起大城市的同龄人差了一大截,工作量却一点不少。

有的年轻老师熬夜批改作业、备课、处理各种行政任务,最后发现工资还赶不上同龄人在企业的收入,心理落差之下,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

那么,出路在哪里?

既然国家提出要为基层减负,就应该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压力,让老师们真正把时间花在教学上,而不是疲于应对各种检查。

具体来说,应该做到:

减少重复考核,精简督导流程避免层层加码,把真正影响教学质量的考核留下,把那些只是为了“好看”的指标砍掉。落实激励机制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等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让真正愿意扎根教学的老师有盼头。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教育需要创新,老师们也应该有试错的空间,而不是一出问题就被追责,让大家都变得畏手畏脚,不敢突破。

考核、督导、问责固然重要,但不能变成老师们的“紧箍咒”。

想让老师们真正找回教育的初心,就得给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用压力逼迫。

否则,期待老师们充满教育情怀,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借用一位老师的话:“课堂是我的战场,但考核才是我的宿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