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经过夷陵大败的刘备自感不久于人世,于是紧急召驻守成都的太子刘禅和诸葛亮前往永安安排后事,临终的时候,他嘱托刘禅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这可以看作是刘备对诸葛亮无限信任,对后市很放心。
但是,就在真正托孤的诏书中,刘备让诸葛亮和李严一起辅佐刘禅,并且把兵权赋予李严,不难看出刘备的帝王心思和权衡之术,信任归信任,安排归安排。两者丝毫不冲突。
为啥刘备当时有这样的安排?仅仅是牵制诸葛亮嘛,连儿子都给了诸葛亮,看起来不像不信任,但是为了又要李严来分权?如果要牵制诸葛亮的话,李严资格又太轻,当时的元老赵云还健在,而镇守汉中的魏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如果刘备真的要牵制诸葛亮,肯定要安排自己的元老随从臣子,这样的人才有足够分量、有资历和诸葛亮叫板,一旦诸葛亮有了非分之想,也才能最大限度地维系刘禅以及蜀汉。
刘备死的时候,原来的班底徐州派、豫州派基本上都走完了,大部分走在前头,当时能有一定名望的也就赵云,恰好,赵云刘备很信任他,一直担任亲身护卫,甚至为他设置了一堆别无仅有的官号。
有资历、足够信任的赵云为何被刘备忽略,抑或是,赵云的能力不如刘备法眼?有一些造谣者胡说,刘备死的时候,给诸葛亮托完孤之后,给赵云秘密下了一道圣旨。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不值一辩。
刘备非常信任赵云,也非常倚重,赵云也不负所望,曾经孤身救出过刘禅,光这一点,跻身托孤行列就足够了,但是,刘备没有选择他,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赵云当时以及很大年纪了,建兴七年去世,也就是刘备托孤6年之后。
刘备年纪和赵云差不多,他为了局势平衡,肯定不会选一个太老的人作为托孤对象,另外刘备当时考虑的是拍戏平衡,与其说刘备是为了防备诸葛亮而把李严列为托孤大臣,不如说是为了平衡李严以及他的派系而拔擢他为托孤大臣。
李严本来是刘璋的部将,属于后来投降刘备的,但是又出身荆州,在台面上既属于荆州人才、又是益州派系,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只剩两派主力,一派是益州的,一派是荆州的。其中益州的又分为本土和非本土的东州派,就是其他地方在刘璋时期投奔过去的。
为了保证死后局势安全,刘备必须考虑如何平衡这一些派系之间的关系,对于益州,他征服没多久,其中益州本土派绝对是不太信任的,对荆州派则是绝对信任。这里面东州派的态度就很微妙,他们既可以连接荆州,又可以衔接荆州。
如果需要平衡政局,那么最需要平衡的就是这几个势力,益州的不能赋予大权,但是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必须要给他们一定的权力,于是刘备非常机智的选择东州派来平衡局势,于是作为代表人物的李严成了不二人选,他这里起到缓冲作用,可以说是三方兼顾。
至于赵云,尽管他资历老、忠心、有一定能力,但是他没有李严这个关系,在已经有了荆州派的诸葛亮之后,赵云就没办法跻身托孤大臣行列了,这是刘备考虑的第二个因素。
当然,以赵云当时的名望和资历,不给他托孤或许还有别的考虑,如果诸葛亮和李严争权,这个有足够资格的人完全可以调停,赵云或许就是不二人选。可惜的是,二人不和的时候,赵云已经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