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有哪些作用,是不是历史上最没用的制度?

歪史 2024-08-19 19:07:13

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在建立稳定的国家制度之后,总共出现三种人才选拔机制,每种都会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首先,第一种是世卿世禄,也是封建制度,爵位官位绑在一起都是世袭的。军功爵也属于这一类,靠立功然后获得世卿世禄的资格。

第二种是征辟制度,也就是察举制度,后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靠名望和家世被选为官员,经过发展到魏晋时期已经变成另一种贵族世袭制度了。

第三种就是科举制度,横空出现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门阀垄断,即使宋亡之后变味,成了臭名昭著的八股取士,但是依然选拔出了不少名臣,如张居正,海瑞,于谦等人。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和消失都有漫长的历史背景支撑,最开始制定的时候和最后被取代时候绝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却一脉相承,但凡一个制度不具备可行性根本无法长久地执行下去。一个制度如果有足够的可行性,那么就会持之以恒的延续下去,即使随时间改变,也万变不离其宗。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用的。有一个词,官吏。在古代,官吏是两个职业,类似于现在的编制和外包。官属于朝廷固定官员,而吏则是非固定人员。前者需要朝廷正式任命,而后者往往是由官员征辟。

征辟的吏往往会变成官员的家臣,成为他们谋朝篡位的原始助力,再封建时期,不用说,一级级封下去的,在察举时期一样的,开始时候官员权力很大,代天子牧守,朝廷所能控制的多数时候只到州郡一级的刺史以及郡守,除此之外的其他官员多由郡守刺史举荐或者任命。

纵观历史,从封建到军功爵到九品中正再到科举,每个制度差不多能够运行七八百年,但是科举制度运行1300多年,足以说明其生命力旺盛,反面证明其可行性更好而且更加公平。

因为离我们最近的是科举制度,明清以来的八股文导致种种弊端,以此,整个科举制度一起被污名化,但是别说,唐宋时期一批批的名臣都是科举出身,就是明清时期一样有无数的人通过科举出入朝堂,一展抱负。

从科举开始,权力不再私有,不管是封建还是察举,权力都是私有的,朝廷对地方控制有限,因为权力来自于世袭以及向下征辟,下一级的人不会越级负责和效忠,一个人身居高位之后,比如曹操曹丕篡汉,司马懿父子篡魏,后来宋齐梁等一样模式。杀的人头滚滚。

因为这些人一旦掌握权力,立马仙及鸡犬,大肆的启用忠于自己的人,短则一代人,长则两代人就会完成主权变化,导致权力变换频频,他们篡位之后,下面的人一样因为当时现行的制度无法切断这种权力私有的纽带。

一直到科举制度出现,朝廷官员由朝廷开科,选拔优秀的人才任命,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权臣,只效忠于朝廷,或者自己的利益,即使结党营私,也不会铁板一块,这就最大限度的确保了稳定,避免战乱,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科举选拔杜绝了地方势力的壮大,异地为官的流官制度让他们无法建立稳固的私人势力,地方势力也不会获得发展的机会,间接的维护了大一统。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4-10-08 14:50

    科举制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人才选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