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语言文字相比,有4000年历史的汉字,优势在哪里?

歪史 2024-12-31 23:38:13

汉语最大的特点汉字是进化完整。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书,经历了三次完全蜕变,并且完成了完整进化。

进化之后的汉字两千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这个极大的赋予汉语的稳定和便利性。

第一次,甲骨文到金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甲骨文时代,汉字还是抽象的图画居多,虽然有部分表意,但是依然受工具限制,笔风硬朗,商周易代之际完成的转变主要有从硬朗的笔画转为弯曲的大篆体。

随着周人封建,这种书风迅速扩散到整个版图之内,齐秦燕楚之间的字形受地域影响有一定区别,但是大体上相似的。

第二次,小篆到隶书。

这个是公认的古文字到今文字转折点。秦始皇统一之后,书同文,小篆成为标准字体,秦汉易代之后,汉隶取代小篆,隶书更方便书写和辨认,并且基本上定型,此后的楷书到宋体标准印刷都没有大的变化。

方块字的定型,让汉字变得严谨,理论上占据书写面积是一样的,便于学习和使用,也避免了其他文字新造词大小不一的问题

汉字的稳定让汉语尽管出现方言,但是汉字成为通用字,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强势纽带。波及到汉文化圈依然是稳定联络的纽带。

第三是构字法转变。

秦汉之前,构字法是每发现一门新事物,基本上就会新造一个字,但是春秋战国激烈的竞争和兼并,科技发展,新事物的出现让汉字从新造字变为造词,这种方法到现在依然使用。

构字法的转变让汉语避免了海量的无效文字被创造出来,我们只需要从原有的字堆里面找出两个贴合新事物意境的字来构成一个新词,或者给一个新词赋予新的词义来完成新事物的命名。

这个可能是最大的优点,比起其他大部分的语言,构字法没有改变,每一个新出现的事物的命名都是叠词或者缩写,长短不一,无形中增加了认知壁垒。

对比其他语言,要么不少原生文字,要么衍化进度中断,要么构字法没有转变。

以英语为例,本来日耳曼语的分支,进入英格兰之后融合乱七八糟的语言之后逐渐形成,但是1000多年都没有改变造字法,现在依然是出现新事物之后从新造一个字,导致每年新增的新词都是海量的,造成极大的学习认知壁垒。

如果是创造力比较弱的语言,还面对一个翻译的问题,非科技领先区域只能被动接受外来词语的翻译,汉文化的长期创造力就是位列前排的,引进的外来词汇不是很多。

只有满清误国的几百年才完全落后,没有原生的科技支撑,导致引进了大量的翻译词或者和制汉语,现在能看到的主流的科技差不多都是外来引进的。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