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在于司马昭篡位。
这个篡位不是司马昭篡魏,而是篡了宗法上的大侄子,实际上自己次子,名义上当时司马氏宗主司马攸的权位。
他之所以篡位在于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时候死掉,当时曹髦差点连窝端了司马氏,但是被钟会破坏,司马昭躲过了最危险的时间。
司马师临死的时候,把大权寄托给司马昭,但是嗣子司马攸是司马懿亲自选定的司马师的儿子,于是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这个爵位是司马懿挣来的。
司马昭继承了司马氏的权力,成为大将军,但是当时规矩他本来没有机会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多次当着众人的面说只是替大哥打理事务,将来会把权力交给司马攸。
《晋书》: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但是呢,司马氏孝治天下,随着司马昭权力增加,司马氏权势的稳定,还政司马攸逐渐成了不能说的话题。
攻灭诸葛诞之后,司马昭的位置已经很稳定,朝中无人可以挑战,司马氏里面也没有人能够挑战。这个时候,司马昭就私心萌发,不再打算还位给司马攸。
这时候上演了大晋历史上第一幕父慈子孝的大戏,当然围绕的是权力继承。攻灭诸葛诞之后,曹髦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公,这时候需要册立一位晋世子。
当然,不出意外的话,长子司马炎成了热门人选。但是,包括司马昭在内的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权力来源是哪里,司马昭不过是替司马师打理日常的管家。
加上他自己也承诺过将来要还位给司马攸。可是,作为大晋开国公的司马昭私心泛滥,身边同样一堆从龙功臣也一样为了自己名位开始筹划司马昭更换世子。
主要借口是立嫡立长,晋公是魏帝封给司马昭的,不是司马师的,再者司马攸也是司马照的儿子,从哪里说都是立司马炎,既是嫡子,也是长子。
逻辑上是闭环的,但是唯一瑕疵就是,当时司马攸已经是司马师的儿子,大魏忠臣司马懿的嗣孙,舞阳侯爵位继承者,不能算是司马昭儿子。
司马昭以及他核心幕僚抱死司马攸是次子的实际,把大位给了司马炎。
等于让司马师绝嗣,而且不尊父亲司马懿的遗志,这种事情不仅仅是家事,还有关天下,因为当时司马氏已经距离代魏一步之遥。这时候的任何关于权力的决定都属于国本,将来不可动摇。
司马炎被以多重长子的身份册立为晋世子,他的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是司马昭嫡长子,而不是司马懿司马师宗法上的继承人。在司马氏宗族内部,司马氏集团内部都不能完全服众,实际上的法理不够牢固。
嫡长子继承法的设定导致了此后八王之乱,贾南风乱政以五胡乱华。
既然他就是以嫡长子继承的,司马昭抱死的传承法则,他皇位的唯一合法性来源,他只能选择嫡长子身份的嗣子来传承。
就是说,只要是他的嫡子长子,是个人,只要是活的,就拥有了唯一合法性。这个人不管傻子还是聪明人都是唯一选择。
当然,这个人还不能有任何意外,甚至都不能死,死了就是皇帝的阴谋,旁边司马攸势力的人已经虎视眈眈的觊觎皇位,在确认司马衷傻子以后,朝中势力多次提议立司马攸为皇太弟。
但是,忍术第一的司马炎无视这种提议,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最后等到司马攸忧惧而死,皇储风暴才勉强过去,但是他儿子司马冏就说当时太医耽误了司马攸的病,司马炎展现了司马氏卸磨杀驴的优秀传统,诛杀太医。
《晋书》:帝哭之恸,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丧礼依安平王孚故事,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子冏立,别有传。
这时候已经离司马炎死还有6年时间,司马攸不明不白的死了,傻儿子这时候不保护好都不行了,连死都不能死,再者有个一样来源不明不白的孙子,司马遹还不错,就选择把皇位给司马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