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省亲的场景,我们的印象都非常深刻,除了规格很高以外,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全程都显得很凄凉,丝毫没有省亲该有的喜悦感。
贾元春见到祖母、父母之后,累累掉泪不止,说的话也非常凄凉,什么“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之类的,我将文中的部分用词列举在此,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那种凄凉的氛围:

“满眼垂泪”、“呜咽对泪”、“垂泪无言”、“忍悲强笑”、“哽咽起来”、“哭泣一番”、“隔帘含泪”、“泪如雨下”......
很明显,贾元春在宫里的日子是很艰难的,种种迹象表明,她并不受当今皇帝的待见。
贾元春原来只是个女史,说白了也就是个高级宫女。拿贾府来打个比方,她在宫里的地位,跟贾府中的鸳鸯相比,恐怕都差得很远。
然而,她却从一个宫女,突然被晋封为了贵妃。如此夸张的晋升幅度,放眼整个明清后宫历史,根本都是找不到的。
那么这就很奇怪了,皇帝既然不喜欢她,为什么要将她从一个宫女突然晋升为贵妃呢?

贾元春被晋封之前,有两个重要的人物死掉了,第一个是秦可卿,第二个是林如海。在此后不久,就传来了贾元春被晋封为贵妃的消息。
有人就据此而猜测,是因为秦可卿的身份比较特殊,而贾元春向皇帝告了密,所以才受到了皇帝的奖赏。
这种猜测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且不说贾元春不可能举报宁国府,就算她真的举报了,皇帝也不可能赏赐她为贵妃,更何况宁国府一直都相安无事。
况且,如果是贾元春举报了宁国府,对于如此阴险的一个女人,而且皇帝并不喜欢她,岂敢把她放进后宫之中,更何况是当一个贵妃?

种种迹象表明,新皇帝对贾元春的晋封并非是出自情愿,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皇帝表面上封赏她,背地里对她却十分不待见。
能让皇帝如此不情愿的,只有书中提到的太上皇。
前面的文章我们说过了,新皇帝虽然已经继位,但是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两代皇帝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日渐趋于白热化。
贾府作为老皇帝的心腹,太上皇将贾元春赐给新皇帝,显然是在新皇帝身边安插了一双眼睛,其性质和贾赦将秋桐赏给贾琏类似。
对此,新皇帝不敢不听,却又非常的不情愿,所以他对贾元春的态度就可想而知。

所以说,将贾元春晋封为贵妃,是新皇帝对太上皇的妥协与忍让,是皇权斗争过程中的无奈之举。
然而,历史上的皇权斗争,那都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所谓“白骨如山忘姓氏”,卷入到这个里面去,可想而知会有什么下场。
要知道,自从老皇帝被迫让位开始,就已经是落了下风了,最终的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太上皇此举,表面上看是偏向于贾府,实际上是利用了贾家而已。
然而这样一来,本来已经因失势而小心翼翼的贾府,就被彻底置于了新皇帝的对立面。
对于这些内幕,贾府之人丝毫没有察觉,一心沉浸在省亲的喜悦当中,殊不知从贾元春晋封的那一刻起,贾府就已经被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身在宫帷的贾元春对此却是很清楚的,省亲过程中的悲伤和凄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然而,全程都有太监个女官跟随,皇帝对她有着严密的监视,她不敢直说,只能是对贾府进行暗示,可惜贾府的一帮败家子也没看懂。
元春进皇宫离开贾府,原型就是明朝第二春,朱棣到武宗的元政时期,朱元璋的巫政被搁置边缘(即见不得人的地方,人即仁,儒家周礼),施行的是开放包容的元政。书中的皇宫指的是江山、天下,皇帝指的是天意,晋升凤藻宫贵妃暗指嘉靖安陆州凤翔宫,指天意落在兴献王身上,对贾府来说,并不是好事,指明朝朝廷从此不得安宁,战事升级频道,故有夏贵妃的相斗,同时省亲,及夏公公的要挟,这个“夏”指夏官,明朝夏官指兵部,寓意战事显现并升级。这一集并不是秦可卿死的情节延续,而是补写妙玉进府,妙玉即嘉靖。补写的目的是说明崇祯上位初期(秦可卿死,王熙凤管家宁国府)面临的战事局面是来自嘉靖复辟以来的巫政,所以,书中王熙凤并不活跃,妙玉倒是备受尊敬,有关嘉靖复辟的故事都是插叙,这节是,后面妙玉吃茶也是,且更加细节。
崇祯即位的细节描写在王熙凤生日,和贾府隆重过年(去旧迎新),王熙凤原型是崇祯,过年既繁礼又节俭,体现崇祯财政紧张,璎珞是说崇祯既行建文新政(朱标的理想政治),岁寒三友即税寒三友,王熙凤讲的几个故事,就是当时的局势窘迫,收拾别人吃剩的乱摊子,新政如炮仗一样,还没听到响应就没了,王熙凤说“我就是聋子”,即我就是龙子耳,那个十媳妇指袁崇焕(十是袁开头两笔),喝了孙悟空的尿,指接了孙承宗的辽,会讨好婆婆,指袁崇焕会催牛……
官,在易经八卦四柱中是“杀”的意思,红楼梦里的升官不是好事,指战事升级,如贾雨村(李自成)升官,指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元春升官,指朝廷(贾府)投入战事增加。而皇商指的是“进贡”,谐音“进攻”,如薛家皇商没落,指阉党进攻越来越差,夏金桂(吴三桂,和北静王同指)皇商专做桂花局,指吴三桂势力越来越大。还有一个职业“采办”,是拿别人钱办事的,装扮别人的,不是指进攻,而是指修史人,其中有个和贾政走得近的钱华,原型是钱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