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岳人物评传系列13:陆登
文:王玄陵,号抱一

陆登绰号“小诸葛”,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作为完颜兀术南侵第一关的潞州节度使,陆登以区区五千多兵,将兀术五十万大军拦在水关之外长达六十天之久,为北宋王朝最后延续了两个月的寿命。
潞州之战是整部《说岳》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正儿八经的城防攻夺战,在这场战役之中,古代城池攻防战中常用的手段都展露无遗。
六十天的防守过程中,陆登使用的“腊汁计”、“网钩计”表现出了卓绝的城防智慧与军事才能,让本来志满意得的兀术初出茅庐便经受了刻骨铭心的挫败感。

六十天后水关丢失,并非是陆登能力不济,也不是兵力差距太大,而是当时陆登恰好不在关上。
“独怜天佑金邦主,不助荒淫宋道君。”
作者通过这样的安排,最大程度的降低兵败对于陆登军事才能的负面影响力,旨在告诉我们,兵败国破非战之罪,而是因为道君皇帝的荒淫无度。
作者为何要在兀术南侵之初第一关,安排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帅才人物呢?
《说岳》师出《水浒传》,陆登之于《说岳》的意义,大致等同于王进之于《水浒》。
陆登是“宋朝第一个忠臣”,这是来自金国军师哈迷蚩的亲口认证,连敌国都知道的事情,只有道君皇帝不知道。

城破以后,陆登明明可以从容离开,他却舍弃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和夫人谢氏双双以身殉国。
陆登在“潞州防卫战”中表现出来军事才能,证明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一流统帅,尤其是他的智慧与机谋,作者以诸葛亮、陈平这两位中华文化中的智谋象征来对他进行了赞扬。
面对兀术施展的“间谍计”,陆登仅因为一丝怀疑,就凭借着哈迷蚩身上的一点羊膻味,揭穿了他假信使、真间谍的身份。
明知哈迷蚩是兀术的军师,陆登却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将他割掉鼻子之后又放了回去,既表现出了他的仁义之心,又体现出了泱泱大国的气度与风范——大宋对外的体面,全靠这些被边缘化的忠臣在维护。

作者通过一段并不长的篇幅,以“潞州城防战”为舞台,塑造出了一个岳飞在“靖康之变”以前的影子
——陆登在“潞州城防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机谋、忠贞、才干、仁义、军事才能,比之国破以后重拾山河的岳飞只高不低。
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看,陆登堪称大宋王朝的第一个“完人”,或者可以说他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完人”。
在陆登死后,兀术一路南下,再也没有遇到过任何像样的抵抗,更没有遇到过像陆登这样的文武全才。
从此以后,整部《说岳》当中,从岳飞挂帅到岳雷扫北,不管是防守还是进攻,就再也见不到一场像样的城防攻坚战,更多的是夸张而不切实际的单挑与踹营。

这隐喻着大宋王朝的纲常已丧、藩篱已失,已经无城可攻,也无城可守。
在“潞州城防战”中,从历史洪流的视角上来看,根本没有所谓的正邪之分,就连兀术都表现的都像一个堂堂正正的仁义君子。
陆登战死以后,他襁褓中的儿子陆文龙,作为“大宋第一忠臣”的独子,没有得到大宋朝的任何庇护,反而是被兀术收养为义子并且视若己出。
然而当陆文龙十六岁成年以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却义无反顾、毫无留恋的重投大宋朝的怀抱。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诉我们,“靖康之辱”非战之罪,大宋王朝并不缺少精兵良将、能臣智士,缺的只是一个能知人善任、明辨是非的好皇帝。

如果道君皇帝能举贤任能、励精图治,大宋臣民不缺乏“直捣黄龙府”的决心与能力;哪怕道君皇帝仅仅是“荒淫有度”,也不至于被番兵驱若犬羊,又何须后来的岳飞出来“收拾旧山河”?
天不绝宋祚,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经历了徽钦之耻,北宋的两代昏君失去了陆登以后,上天又为大宋送来了岳飞,可以说把翻盘的机会就送到了眼前。
殷鉴不远,赵构此时若能知耻后勇、发愤图强,在岳飞这样的忠臣名将的辅佐之下,临安残宋不缺乏收复失地乃至统一天下的机会与能力,《说岳》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么一幅美好的画面。
然而,赵构不争气,他亲近奸臣、嫉贤妒能,眼睁睁的错失最好的机会,错过了最好的翻盘机会。

所以,南宋的积弱同样非战之罪,是赵匡胤的孽子孽孙们不争气。
天助自助者,皇帝自己都拿天下不当回事,不管再给他多少次机会,都是重复陆登与岳飞的悲剧。
这就是作者塑造陆登这个人物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说岳陆登评传☆
赵光义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