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氏,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公元前 240 年。彼时,符氏先祖姬雅凭借卓越才能,得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一职,专职为国君掌管那象征至高权力的兵符与玉玺。在那个烽火连天、诸侯纷争的年代,兵符宛如君王的手臂,延伸至千里疆场,掌控着千军万马的生死进退;玉玺则似天命的象征,每一道加盖其上的诏令,都承载着国家的兴衰荣辱。姬雅肩负如此重任,兢兢业业,从未有丝毫懈怠。因其卓越功勋与忠诚不二,国君特以官职为赐,姬雅及其后裔自此以 “符” 为姓,开启了符氏家族绵延数千年的传奇篇章。
符,在古代绝非普通之物。它既是君王权威的具象化体现,更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枢纽。兵符,多以虎形、鱼形或龙形呈现,选用珍稀金属精心铸就,一分为二,一半留存君王手中,另一半授予前线将帅。唯有二者严丝合缝,方能调动大军,此乃确保军权牢牢掌控于君王之手的核心制度。玉玺,选材严苛,常为温润羊脂玉,经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篆体刻字尽显庄重威严,用以钤盖诏书、敕令,彰显王命天授,见玺如见君。符氏先祖姬雅能担此重任,足见其在秦国朝堂的尊崇地位,亦为后世子孙树立起了高标风范,令符氏一族自诞生伊始,便与家国荣耀紧密相连。
余姚符氏的发展轨迹
北宋时期,符氏家族如日中天,尽显鼎盛繁荣之姿。符氏颜卿公一族,更是显赫非凡,九兄弟皆封爵受赏,五女儿三人贵为皇后,家族荣耀至极。颜卿公之子符昭愿,仿若蛟龙得水、猛虎添翼,官至魏王、太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成为家族荣耀的又一高峰。公元 1002 年,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颜卿公之孙符君谟,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 迁徙至余姚天华村。彼时的天华村,盛、沈两氏为当地名门望族,掌控着一方风云。而符君谟,这位有着非凡远见与果敢决断的开拓者,在此开启了符氏家族新的篇章。
符君谟,即迁姚始祖符承谋,他与天华村的望族盛清老先生同朝为官,虽年龄悬殊,却因志同道合、品性相投结为莫逆之交。彼时,金兵屡屡南侵,北宋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境,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朝堂之上,奸佞当道,忠良蒙冤,符承谋眼见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之下,毅然辞官。他携夫人千里迢迢来到天华村,投身于盛清老岳父家中,入赘金紫盛家。这一决定,不仅为家族寻得一处安宁的栖息之所,更开启了符氏在天华村繁衍壮大的辉煌历程。
初入天华村,符承谋凭借卓越的才学、高尚的品德,迅速赢得了村民的敬重与信任。他深知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于是在公元 1008 年,这位心怀家族大业的先驱者,倾尽全力修建了天华符氏宗祠,为家族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精心编修族谱,将家族的血脉与荣耀一一记录,让后人知晓来处,铭记根源。自此,符氏家族在天华村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符氏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余姚大地上熠熠生辉。
(二)南宋:义田与义学的家族担当时光悠悠流转至南宋,符氏家族在天华村已颇具规模,且秉持着深厚的家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南宋朝散大夫杨简所撰《符氏义田碑记》及承德郎韩文所著《符氏义庄记》,犹如历史的长镜头,清晰地记录下了符氏家族这段令人敬仰的善举历程。
符氏家族中的季实(名必达)、必藻(字叔良)兄弟二人,堪称家族精神的杰出典范。他们天资孝慈,心怀悲悯,目睹亲族之中贫困者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子弟因贫失学、前程迷茫,内心忧虑不已。受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大义感召,兄弟二人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庆元丙辰年(1190—1200),必达率先垂范,慷慨解囊,捐出三百亩肥沃良田,设立义庄。义庄建立之初,便立下明确规矩:每年收获的租粒,用以救济亲族中的贫寒之人,确保他们免受饥寒之苦;对于五服之内的贫困亲眷,更是关怀备至,每日给予生活补助,遇有丧葬嫁娶等大事,还额外特给资助,让每一位族人在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能感受到家族的温暖。
不仅如此,必达还将家族的未来发展扛于肩头,深知教育乃家族兴盛、子弟成才的根基所在。于是,他将居所西南之地精心改造,建成供子弟读书求学的塾馆。这里窗明几净,书声琅琅,承载着家族对未来的无限期望。虽历经岁月沧桑,这些建筑已不复当年模样,但从留存的古籍文献与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中,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尊崇与对子弟成长的殷切期盼。
必达兄长必藻,同样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贤者。他一生乐善好施,将关爱亲族视为己任,每日奔波忙碌,只为能多帮衬几位贫困族人,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兄弟二人同居四十载,相互扶持,从未有过丝毫嫌隙与争执,其深厚情谊与高尚品德,成为家族内外传颂的佳话,为后世子孙树立起了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不朽标杆。
随着时间推移,符氏家族的义庄规模不断扩大。至记载之时,田产已增至五百亩,家族救助与教育的力量愈发雄厚。他们广纳贤才,延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师长入驻义学,为子弟传道授业解惑。在师长们的悉心教导下,符氏子弟勤奋好学,人才辈出,或科举入仕,为国家社稷效力;或精研技艺,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家族赢得了无上荣耀。
符氏家族的义庄与义学,绝非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与知识的传授,其背后蕴含的是深厚的家族凝聚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在那个动荡不安、民生多艰的时代,他们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亲族前行的道路,给予无数人希望与力量。这份精神传承,如同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润泽着符氏家族的每一代子孙,使之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坚韧与奋进的姿态,为地方发展、社会进步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符氏宗祠:历史沧桑与家族象征
在余姚朗霞镇天华村,有一座承载着符氏家族千年辉煌与荣耀的宗祠 —— 符氏宗祠,它宛如一位坚毅的老者,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座宗祠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门厅、大厅、东西厢楼组成,大厅与门厅中间为天井,布局严谨而有序,彰显着独特的建筑智慧。
符氏宗祠的历史,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始建于北宋公元 1008 年,由迁姚始祖符承谋倾尽全力修筑,彼时的宗祠,是符氏家族在天华村扎根繁衍的精神灯塔。然而,岁月无情,战火纷飞,宗祠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火烧天华 “宣古寺”,宗祠惨遭池鱼之殃;1862 年,太平军攻入天华,一把大火让符氏宗祠沦为废墟,只余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令族人痛心疾首。但符氏后人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如燃烧的火种从未熄灭。1888 年,他们毅然扛起重建宗祠的重任,耗时十年,一砖一瓦,重拾往昔辉煌,让宗祠再度屹立于天华村。新中国成立后,祠堂一度被供销社征用,2001 年,又面临被转卖的危机,幸得村党总支书记符建定等人四处奔走、竭力呼吁,才得以保住这一珍贵历史文物。此后,族人齐心协力出资修复,终使宗祠重现昔日光彩。
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用材粗壮,尽显古朴厚重之感;装饰雅丽,雕刻精湛,每一处花纹、每一尊木雕,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彰显着符氏家族的审美意趣与不凡气度。前进(门厅)为七开间,通面阔 19.0 米,通进深 7.4 米,明间及东西次间为一体,明间辟大门,东西稍间次间为耳房,硬山双坡顶,小青瓦覆盖,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明间用三柱,次间、稍间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间前后门枋上饰网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错缝铺砌,鼓形柱础,坚实而稳重。后进(大厅)为五开间,通面阔 19.0 米,通进深 14.5 米,硬山双坡顶,三面砌墙,南面敞开,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单步,双步,单步;五架梁后单步,双步,次间梁架为穿斗式,用八柱;稍间梁架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饰有雀替,外檐柱与内檐柱间为卷棚,石板铺就的地面与鼓形柱础相互映衬,庄严肃穆。东西厢房各三开间,面阔 8.2 米,进深 4 米,硬山双坡顶,单檐,明间为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柱为檐柱;次间为穿斗式,三柱,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符氏宗祠” 匾额高悬,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醒目,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家族的荣耀过往。
宗祠内,有两件令符氏族人引以自豪的宝贝 —— 传国玉玺和兵符(仿制品)。用玉石打造的传国玉玺形象逼真,镌刻的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虫鸟篆字遒劲有力,它们承载着符氏家族起源的传奇记忆。遥想公元前 240 年,符氏先祖姬雅正是因掌管兵符、出任符玺令,后获官赐姓,开启了符氏一族的辉煌篇章,这两件仿制品也成为家族千年辉煌与荣耀的象征,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根本,奋勇向前。
如今,符氏宗祠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感受文化。它不仅是符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浙东地区清代祠堂建筑的杰出典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延续着家族的希望,在岁月的流转中熠熠生辉,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近现代符氏:传承与新篇
时光悠悠,迈入近现代,天华符氏家族依旧熠熠生辉,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家族增光添彩。
符锦堂,这位生于 1908 年的先辈,恰似一颗启明星,照亮了家族晚辈前行的道路。他自幼在符氏先辈符梗创办的族学 “咸正小学” 接受启蒙,后负笈于余姚当时最负盛名的 “达善学堂”。学成之后,他怀着满腔热忱回报桑梓,投身 “咸正小学” 任教,同时肩负起符氏宗祠田产管理的重任。他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宗亲们的深深敬重与爱戴,解放后又担任天华大队的会计,为家乡发展默默耕耘。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子女们茁壮成长,长子奔赴上海,在符氏族人开办的煤球厂磨砺技艺,后经政府推荐,踏入南京海军学院深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海军精英,为国防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次子在当地贤达符凌恢爷爷的引荐下,进入周巷著名的 “西南百货店” 当学徒,积累经验,解放后为周巷镇政府的文书工作注入力量;女儿符美娟从 “咸正小学” 毕业后,被符锦堂送往 “姚北中学”(即周巷中学)继续深造,学业有成后毅然回乡,执起教鞭,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符锦惠,更是家族的传奇英雄。他于 1904 年诞生在余姚县天华乡(今朗霞街道天华村),年少时在天华咸正小学与余姚达善学堂汲取知识养分,17 岁时随父前往武汉,投身钱庄生意。然而,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1925 年左右,他毅然投身革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征程。1927 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一营营长,在南昌起义的烽火中,冲锋陷阵,后随起义军转战广东,参与创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为革命根据地的开拓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此后,他一路奋进,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 11 军政治部副主任、东江军委常委、东江红军独立第 2 师政治部主任等要职,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中流砥柱。1933 年 5 月,在广东紫金县义容镇均安乡黄葛坪炭窑,他遭叛徒毒手,英勇牺牲,年仅 29 岁。直到 2022 年 9 月 27 日,在符氏后人长达十二年的不懈追寻,以及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他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巍峨丰碑,永远铭刻在家族史册,激励着后世子孙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的曙光中,符氏后人更是将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视为己任,矢志不渝。符建军,这位余姚天华符氏 39 世孙,虽出生于周巷,工作、定居在浒山,户口本上籍贯一栏标注着慈溪,但他心中始终流淌着天华符氏先祖的热血。儿时在天华村的美好回忆,成为他与家族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2011 年,当他翻开《余姚符氏五续谱》这一珍贵家族典籍时,内心深受触动,尤其是读到三祖父符锦惠的英雄事迹后,更是立下为其正名的坚定誓言。此后十二载,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在江西南昌符氏宗亲与符氏文化研究会的协助下,在余姚市相关政府部门、朗霞街道、天华村委会以及宗祠老前辈的鼎力支持下,终于让三祖父的烈士英名得以追认。如今,他与族人还计划前往广东河源市紫金县均安村,探寻烈士牺牲地,寻觅先烈遗迹,传承红色基因;并期望在宗祠内为三祖父塑一尊铜像,在家乡红色基地增设纪念碑,让英雄精神永放光芒,激励更多后人奋进拼搏。
还有众多符氏后人,他们或深耕学术领域,钻研前沿科技,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或投身文化艺术,用笔墨、音符、舞姿展现家族底蕴与时代风采;或扎根基层,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和谐稳定付出辛勤汗水。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续写着符氏家族的辉煌篇章,让符氏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代代相传,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