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港式茶餐厅的发展遭遇了严峻挑战,破产、倒闭、跑路现象频发,大批茶餐厅纷纷倒下,往昔的风光不再。香港具有30年历史的荣华茶餐厅无奈宣布结业,同样资历深厚的太兴餐厅年初也关闭了其在广州的最后一家门店。曾被誉为香港金牌茶餐厅的肥韬,自今年3月起陆续关停了十几家门店,而知名的敏华冰厅在珠海、沈阳、东莞等城市的门店也相继歇业。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搜索港式茶餐厅可得2760条结果,然而存续在业状态的仅967个,这意味着超过6成的港式茶餐厅相关企业已折戟沉沙。各位朋友不知你们是否有过港式茶餐厅的消费经历?感受又如何呢?
曾经辉煌:港式茶餐厅的黄金岁月
回首往昔,十几年前的港式茶餐厅堪称餐饮行业的中流砥柱。那时年轻人热衷于前往港式茶餐厅享用下午茶,甚至为购买一个招牌菠萝包不惜排队一两个小时,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港式茶餐厅深陷倒闭潮的泥沼,幸存下来的店铺也门可罗雀,生意惨淡。
据我朋友所述,他家附近的一家敏华冰厅常常顾客寥寥,即使在饭点时间,店内也仅有寥寥三五位顾客。当下年轻人聚会或享用下午茶时,港式茶餐厅已不再是他们的首选之地。那么港式茶餐厅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又为何会在当下失宠呢?
起源与发展:从冰室到茶餐厅的蜕变
港式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室,起初并不售卖主食,主要经营冷饮与小吃,如咖啡、奶茶、三明治、吐司等,其价格相较于西餐厅更为亲民,是休闲时光与朋友相聚享用下午茶的理想去处。
二战之后,香港工业迅速崛起,大量工人涌入城市,快餐行业随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冰室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增加主食供应,逐渐演变成如今集粤式风味(如叉烧饭、云吞面)、西式简餐(三明治、吐司)以及香港特色小吃(丝袜奶茶、菠萝油蛋挞)于一体的茶餐厅模式。
我曾见过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墨鱼面、牛蛙面、鱼蛋面均售价12港元一碗,学生还可享受优惠价格,烧腊双拼搭配汽水仅需11港元。
彼时的茶餐厅,就如同香港人的沙县小吃一般,以实惠的价格、快捷的上菜速度,深受年轻人与上班族的喜爱与追捧。而香港影视文化的蓬勃发展,则为港式茶餐厅的火爆提供了强大助力。
影视助力:港式茶餐厅的文化印记
提及香港冰室,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经典港片《九龙冰室》,这部影片作为古惑仔系列的延续之作,极具典型的港式风格。
影片中郑伊健饰演的九纹龙曾是江湖中的风云人物,在遭受挫折被打跛脚后,退隐江湖,在九龙冰室担任服务生。该电影的取景地位于油麻地庙街,其原型便是美都餐室,一家自1950年开业至今的老牌港式餐厅。
美都餐室堪称众多港剧港片的御用取景地,除了《九龙冰室》之外,在《酒店风云》《庙街妈兄弟》等港剧以及《追龙》《新不了情》《江湖告急》等港片中,均能看到它的身影。
颇为有趣的是,任达华无论是在戏内还是戏外,都多次光顾这家冰室,尤其是二楼雅座,因其频繁光顾而得名 “任达华座”。可以说港式茶餐厅见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故事与江湖恩怨。
内地扩张:港式茶餐厅的北上之旅
在早期,茶餐厅的主要市场集中在香港地区。而其在内地的兴起,则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香港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内地市场,并迅速风靡一时。
香港街道上的冰室,因其独特的复古与洋气兼具的风格,备受内地消费者的青睐。众多品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纷纷进军内地市场,其中包括大家乐、避风塘、新旺、表叔茶餐厅等。
2004年,太兴在深圳开设了内地首家门店,命名为太兴烧味餐厅。开业初期,生意异常火爆,用餐高峰期常常一座难求,仅用半年时间便成功实现盈利。
此后太兴一路向北拓展版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开设分店,成为港式茶餐厅在内地市场扩张的成功典范之一。
后续的新兴品牌也毫不逊色,例如肥韬茶餐厅在2020年一年内连开6家门店,创下了3600人排队等候的壮观记录,翻台率一度高达25.5次。
文通冰室同样表现卓越,在广州创造了一天一店排队760桌的惊人佳绩。一时间各类港式茶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全国众多二三线城市蓬勃兴起,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人们本以为港式茶餐厅将续写辉煌篇章,不断做大做强,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没过几年,港式茶餐厅便陷入发展低谷,亏损倒闭的店铺不计其数。大约在2016年左右,港式茶餐厅的热潮逐渐褪去,发展势头急转直下。
困境根源:港式茶餐厅的衰败因素
曾经如日中天的港式茶餐厅为何会突然陷入倒闭潮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价格困局:性价比的失衡
首先是价格定位方面的劣势,未能顺应性价比消费的时代潮流。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各大传统港式茶餐厅的客单价情况,太兴餐厅客单价约为70元,美都餐室高达129元,翠华餐厅约67元,九龙冰室也在7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水平,足以让消费者享用一顿火锅或其他正餐,对于普通打工人而言,显然并非工作餐的理想选择。
我曾向身边的朋友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工作餐预算普遍在25元以内,港式茶餐厅的价格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即便是平时点外卖,也需要费尽心思凑优惠券才敢下单。
许多港式茶餐厅的定价策略也令人费解。在香港本土,它们本是亲民的街边小店,然而进入内地市场后,却摇身一变,走起了时髦精致的路线,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以某兴集团为例,2018年其香港门店的人均消费为65.4港元,而内地门店的人均消费却高达84.4港元,内地市场的价格比香港地区高出了29%。尽管近两年价格有所调整,如烧味双拼在香港售价80港元一份,内地售价76元,基本持平,但考虑到香港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40港元(约合人民币37元),远远高于内地水平,这样的定价合理性仍值得商榷。在当下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港式茶餐厅的价格劣势愈发凸显,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内地消费者认为茶餐厅价格昂贵,香港本地居民也有同感。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香港居民北上内地的人次约为5300万,远超内地旅客访港的次数。按照香港75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北上内地约7次。
正如人们所说,周末的深圳俨然成为了香港人的 “购物天堂”,他们在内地大肆采购奶茶、烧烤、蔬菜等各类商品,原因就在于内地商品的性价比相较于香港具有绝对优势。在香港本地市场,一方面港式茶餐厅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另一方面,绿茶餐厅、蜜雪冰城、农耕记等内地餐饮品牌纷纷赴港开店,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和优质的服务,在内港澳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对港式茶餐厅造成了 “降维打击”。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香港的影响力已不如往昔,港式茶餐厅曾经的时髦形象如今已显得老派,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新节奏,逐渐被市场淘汰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产品乏力:创新与品质的缺失
港式茶餐厅倒闭潮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产品创新乏力,同质化现象严重,预制菜泛滥。在众多茶餐厅的菜单上,常常能看到诸如黯然销魂饭、招牌漏奶华、瀑布猪扒包、丝袜奶茶等菜品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餐饮同行新品不断涌现,竞争激烈,港式茶餐厅却墨守成规,产品缺乏差异化。而且其口味普遍偏甜、偏油腻,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多元化的口味需求。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在健康饮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奶茶、咖啡、饮料等纷纷主打无糖健康标签,而港式茶餐厅却依然在这方面滞后。例如我家附近的茶餐厅,饮料几乎不提供少糖或无糖的选择,每次饮用都感觉甜腻不堪,仿佛是在喝糖精水。
除了缺乏新品研发,对于原有产品的品质把控也有所懈怠。前段时间,香港某知名连锁茶餐厅被曝出连米饭都是预制的,随后又有人发现其招牌柠檬茶竟然一片柠檬都不放,疑似使用粉剂冲泡而成。据业内人士爆料,许多茶餐厅的面点、蒸菜等也大量使用预制菜。预制菜本身并无过错,但如果以现制菜的价格出售,无疑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这也极大地损害了茶餐厅的声誉。
(三)服务短板:内地市场的水土不服
港式茶餐厅落寞的第三个原因与服务体验密切相关。香港本地的茶餐厅向来以规矩繁多而著称,例如设置限时用餐、最低消费,禁止顾客携带外来食物,以及在高峰时段要求顾客拼桌等。在香港地少人多、生活节奏快的环境下,本地居民对此或许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当这些茶餐厅进入内地市场后,却未能因地制宜地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引发了内地消费者的反感。
不久前,浙江杭州的一家港式冰室就因服务态度恶劣以及各种奇葩规定而被推上热搜。其规定包括:不允许顾客询问排队时长,必须等人到齐才能进店入座;店内不提供等候区域,否则将面临店员的呵斥;繁忙时段顾客必须拼桌,且禁止在店内食用非本店的食物等。消费者在这样的餐厅用餐,仿佛不是在享受美食,而是在接受一场 “训斥”。
有香港IP的网友纷纷吐槽:“怎么把香港的这些陋习带到内地来了,这样的餐厅居然还没倒闭?” 还有网友表示:“看到店门口贴着这些规定,我肯定不会进去,简直是自找麻烦。” 由此可见,原本港式茶餐厅这一品类在内地就缺乏足够的热度,平时又缺乏深入人心的正面营销宣传,如今还频繁曝出负面新闻,既没有新鲜感,又缺乏草根性和人情味,其经营状况自然是每况愈下。
综上所述,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性价比、味道、服务这三个方面,而传统港式茶餐厅在这些方面均未能展现出突出的优势,甚至存在明显的短板。不可否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像翠华、太兴等品牌的港风曾给内地消费者带来了新鲜与时尚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地娱乐文化蓬勃发展,真人秀节目风靡全球,连《再见爱人》都推出了6国语言字幕版本,而香港的影视歌曲文化已逐渐失去往日的时尚引领力和号召力。
港式茶餐厅文化更是难以深入00后群体的心中,如今仍经常光顾港式茶餐厅的消费者,可能大多还是十年前就开始消费的那一批人。倘若仅仅依靠消费港风复古情怀而无法开拓新的市场增量,那么港式茶餐厅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其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