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不明白后续的专业描述,两分钟看完这段文字即可
病情概述
刘女士于2015年1月中旬体检发现右肺下叶结节,立即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右肺下叶内基底段可见一不规则结节,大小约3cm*3.5cm,可见毛刺、分叶。在确诊后立即进行“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术+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周围型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大小约3cm*2.2cm,血管内可见癌栓,未累及神经。第7组可见淋巴结转移(3/7)。
术后予以吉西他滨+卡铂化疗一周期,由于骨髓抑制严重而停止。
2015年9月患者发现左乳房外肿物,行穿刺病理活检找到肿瘤细胞。9月30日行左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术后病理示腺癌。
2023年3月2日复查PET-CT示:纵隔4R区代谢活性明显增高的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针对转移淋巴结行放射治疗。
科普小知识
多原发恶性肿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MPMN )又名重复癌是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世界总患病率在1%到37%之间。临床上以双原发癌最常见,其次为三原发癌,四原发或更多原发癌较为少见。Billroth是第一个推动 多原发恶性肿瘤研究的,他指出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发生两种独立的肿瘤。根据癌肿是否同时发生,又可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异时性多原发癌。第一癌与第二癌的治疗间隔未满1年的患者为同时性重复癌,间隔1年以上的患者为异时性重复癌。
刘女士肺癌术中发现了淋巴结的转移,本应常规应用化疗治疗,但是由于产生严重副作用:骨髓抑制而无法进行。脉管癌栓和淋巴结的转移都说明刘女士的肺癌风险程度较高,仅仅完成手术仍有较大的转移复发风险。刘女士经朋友推荐了解到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明徽教授的vNKT技术,并详细查阅vNKT细胞治疗的展示案例,特别希望尝试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延迟复发/转移出现的时间。
张明徽教授在看完刘女士的病历后,做出了如下的分析和判断:
1.患者在通过体检在早期发现肿瘤并行根治术治疗,术后分期较早。
2.术后病理发现脉管癌栓和淋巴结的转移,就意味着癌细胞进入血流流向全身各处,复发转移的风险更大。
3.患者虽然行根治术,但术后由于严重的副作用无法完成化疗。vNKT治疗是利用强大的免疫细胞杀灭那些但可能残存在体内无法被发现的肿瘤细胞,且基本没有副作用,可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刘女士决定于2015年4月采用vNKT细胞免疫治疗,初始方案为一年6个疗程。但治疗5个月后,刘女士又发现左乳房外肿物,行左乳腺癌保乳根治术。
确诊肺癌不到1年时间再次确诊乳腺癌就意味着刘女士为“同时性重复癌”,就意味着癌细胞早已在体内形成病灶,如果不是细胞免疫治疗的加入乳腺癌的确诊也许会来得更快。病情发展速度就如同一辆行驶的汽车,开始只能点刹,加速度降低了,但汽车仍然会往前滑行,但最终它会安全的停止。按张教授建议进行常规手术处理即可,后持续配合vNKT细胞免疫治疗,2019年11月调整为1程/4月。
2023年3月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对于70岁高龄的刘女士,全身性的化疗是无法耐受的。从而选择放射治疗,局部减轻瘤负荷,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保留自身免疫力。后续立即跟进vNKT细胞免疫治疗调整为1程/月,加强巩固。
影像方面
肿瘤标志物
患者术前:2015年1月21日查肿瘤标志物提示CEA、Cy21-1等所查指标正常范围,术后1个月复查Cy21-1、CA125高于正常,考虑手术引起,后数次复查肿标均处于正常范围。
结论与点评
刘女士通过36疗程的连续系统治疗后虽发生了转移,但也平稳度过了8年,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重复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 重复癌患者中有肿瘤家族史者比一般患者要高。(2) 第一原发癌治疗的远期不良反应: 放射治疗: 由于放射线的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间接作用造成细胞 DNA 损伤。化疗药物: 如烷化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有不同程度的促癌作用。(3) 某些具有癌前病变性质的慢性炎性反应以及某些不良理化因素的长期刺激,如吸烟、饮酒等[1]。
刘女士在肺癌手术后进行化疗所产生的严重的副作用,手术创伤和严重化疗副作用使得患者免疫力下降,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发生。肺癌术后病理存在脉管癌栓和淋巴转移,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流定居全身各处形成微小病灶,潜在于体内,不论原发癌的切除范围如何广泛并不影响转移灶的持续生长。vNKT治疗是利用强大的免疫细胞杀灭那些但可能残存在体内无法被发现的肿瘤细胞,强化了患者免疫系统。刘女士作为高龄癌症患者,手术化疗这些创伤大,副作用严重的治疗方式不再适合患者,vNKT治疗这种基本无副反应的治疗方式最适合患者的病情状况,是患者及家属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超,黄惠珍,曹小龙,等 . 同时或异时性重复癌 8 例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09,30: 2639-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