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以“理”服人的毛主席,保健医生无理可辩,只能落实他的要求

王哥说过去 2024-03-21 01:49:50

凡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既为他那无私忘我,一心为国为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也为他老人家的身体健康担心。

为毛主席服务的保健医生、生活管理员等同志,更是如此。他们总希望他老人家吃得多些,吃得好些,把身体搞得硬硬朗朗的。

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在一起(图像)

可是,毛主席既不准管理生活的同志以任何借口提高他的伙食标准,也不接受保健人员为他特制的“菜谱”。

毛主席始终保留着湖南人一般的饮食习惯,日常主食是大米饭或二米饭(大米、小米掺在一起)多些;菜蔬多为炒辣椒、炒苦瓜、炒青蒿等。

即便这样,毛主席还是不时要求生活管理员想方设法地压低他的生活标准——节约费用,支援国家建设。尤其是在新中国创建之初,一切百废待兴之际。

1952年秋季的一天,毛主席对自己的保健医生兼行政秘书王鹤滨说:“老王啊,不要老是给我吃精加工后的米,可以搞点粗米来吃嘛。”

王鹤滨听了,眨眨眼,没有立即回复毛主席。因为,他有些吃不准——他老人家这是嫌精米贵,还是吃不习惯?

毛主席与王鹤滨在一起(图像)

毛主席见状,就又微笑着对王鹤滨说:“王医生,从医理上来说,粗米是不是更有营养,对身体更有好处啊?”

好像明白了什么的王鹤滨当即边点头,边直接了当地回道:“是的,主席。从医学角度讲,由于粗米所含的维生素E比精米丰富些,所以,食用后更利于身体健康。”

既然毛主席有此要求,保健医生也承认粗米比精米更有营养,工作人员就去为毛主席买粗米吃。

可是,机关里没有,城里也搞不到,怎么办?

最终,经他人指点,王鹤滨与有关同志出了北京市区,来到郊区农村,买了一袋当年产的大米。

毛主席见了那袋粗米,并得知比他平时吃的精米价格便宜不少后,异常高兴地对王鹤滨说:“老王,你们还真有办法,干得不错!今天,就请大师傅用这个米为我做饭吃。”

粗米(图示)

这时,王鹤滨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毛主席要吃粗米的真正用意——减少用餐开支!

粗米饭做熟后,厨师发现,它不像用精米做的饭那样粘糯“团结”,一个粒一个粒的“相对独立”着,倒像是用大麦仁做成的。

故而,厨师很是担心地对王鹤滨说:“王医生,这是啥米呀,不成个饭样子吗?”不料,毛主席吃过后,却表示非常满意。

主食上如此,对于下饭用的菜蔬,毛主席也是千方百计地控制成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春季,毛主席到北京郊区视察工作,无意之中发现了野生的苦菜。于是,他就与随行工作人员王鹤滨等一起采了一些,带回来,让厨师给他做着吃。

当有位年轻同志认为苦菜的味道苦涩得很,不适合做菜吃时,毛主席解释道:“苦菜的味道虽然苦一些,但它的药用价值不可小觑。做成菜吃了,是能清肝明目、去火降血压的。”

野生苦菜(图示)

说到这里,毛主席转身望着身边的王鹤滨,笑眯眯地问道:“王医生,你说我讲的对不对呀?”

王鹤滨频频点头,表示认可。同时,他在暗自揣度:“毛主席要吃苦菜,还根据医理说明苦菜的好处,是何用意?还是为了节省菜金吧?”

随之,他不由得信马游缰地回忆起曾经是很多人用来填饱肚皮的苦菜来。

解放前,迫于生计,在农村长大的穷孩子大都熟悉苦菜,也都吃过。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同志也曾以此充饥。

革命胜利,进了北京以后,大家就几乎见不到苦菜,更没有了再去吃它的想法。可是,如今,毛主席还要吃它……

就在王鹤滨胡思乱想之际,听到毛主席又在对大家说道:“采摘苦菜,是举手之劳,不需要什么成本的。以后,适时地搞一些给我吃,既可以养护身体,还可以省下别的菜蔬,一举两得嘛!”

兴致勃勃的毛主席(图像)

王鹤滨听了,心想:“果然如此!他老人家依然在以’医理’服人,达到他的节俭目的。”

当天晚上,毛主席用餐时,一碟清炒的苦菜上桌不一会儿,就被他吃光了。

毛主席的饮食已经是如此简单,可他还是一再要求王鹤滨这个兼职行政秘书减少他的伙食开支。

一天工作之余,毛主席又向王鹤滨询问他的饮食费用情况。

王鹤滨汇报了近期的伙食“预决算”后,接着反映道:“主席,我和有关同志一直在想办法落实您的要求。可是,您的伙食标准够低的了。如果再降,您的身体会吃不消,而且我们也确实没有什么好招了。”

毛主席看了看愁眉苦脸的王鹤滨,笑哈哈地说:“老王,别灰心,没那么难,总会有办法的。不过,看样子,要动真碰硬下狠心才行。”说着,他伸出一双大手,做了个向下按压的动作。

大概是见王鹤滨一时不理解他的用意或者是不接受他的想法,毛主席沉思片刻后,开始语重心长地开导王鹤滨。

正在阐释问题的毛主席(图像)

这次,他没有讲“医理”,而是在讲“事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做国民党中央的宣传部代理部长时,家中四口人:我和我的爱人杨开慧同志、长子毛岸英,还有一个帮我们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的女同志。

那时,官没有现在大,薪水也没有现在多,但生活也还过得去。现在呢?在我身边,为我服务的同志是国家安排的;出外坐车、乘船都由国家负担着。

这种情况下,再花费那样多,就不应该了。现今,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需要大家一起勤俭持家、为国,我更应该带这个头。

因此,各个方面能节省就尽量节省些。譬如饮食上,能饱腹就好嘛,何必那么高档、精致?战争年代,饥一顿饱一顿是经常事,不也过来了吗?”

听到毛主席如此说,王鹤滨不好再说什么。同时,王鹤滨明白:不管是讲“医理”,还是摆“事理”,他都讲不过毛主席。

这样,王鹤滨只能尽量按照毛主席的节俭要求,去安排他老人家的饮食。

主要参考文献:《缅怀毛泽东》、《我眼中的毛泽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