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常理,按照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战争中被俘的军人的落脚点应该是战俘管理机构。
可是当年,在我国的华北抗日战场上,不幸被日寇抓捕的抗日将士,他们没有进入日军的战俘营,而是被迫去了别的地方。

日寇在押送被俘的抗日将士(图像)
经过日军设在各地的俘虏收容所拘禁、训练后,他们被押送到我国的东北地区,以“特种工人”的名义从事劳役。有的直接受制于日本关东军,为他们在满苏边境修筑军事设施。
对此,通过日本《朝日新闻》于1995年8月17日,登载的《满苏国境要塞建设中强制俘虏劳动的证据——旧日军秘密电文被发现》一文,可以得到证实。
该文说,1945年5月17日,日本驻我国东北之关东军参谋长,电告陆军参谋次长和陆军省次官:计划把战场上俘获而来的的七千名中国军人,遣送到南满洲与苏联的国境线,修筑堡垒、掩体等军事工程。

位于满苏边境的东宁要塞遗址(图像)
5月21日,日本陆军省复电关东军,同意他们役使中国战俘的提议。
还有一份电文,是侵华日军发送给日本陆军中央的:
目前,在百号作战中已俘获降兵约8000人,据估计尚有增加之趋势。此等俘虏除用于当地军队劳役及作为华北建设事业之辅助劳力外,为建设满洲而移交关东军管理。
侵华日军的这些正式往来的秘密电报,说明了以下事实:其一,日军驱使中国战俘修筑满苏国境的军事工程;其二,这些战俘来自关内华北各抗日战场;其三,日本关东军逼迫中国战俘服劳役之举,得到了日本陆军中央部首脑的认可。
也就是说,抗战中的中国战俘成为日军的“特种工人”,不仅是侵占东北三省及入侵我国关内日军的行径,也是日军最高统帅部的决定。这其中,是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和背景的。

抗战时的日军统帅部的将领们(图像)
早在1940年,日寇就已经开始把在华北战场上抓捕的中国战俘,经过他们的俘虏收容所的拘禁、训练,变成“特种工人”后,源源不断地押解东北,从事繁重的军工劳役。
1941年4月,日本关东军和华北日军冈村宁次所部签订了正式的紧急动员华北工人到东北劳动的协议,并在协议中特别强调:“将讨伐作战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工作同募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当年6月,冈村宁次所部与伪华北新民会确定了向东北遣送“特种工人”的范围,其中就包括“讨伐作战中的俘虏”。
日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扭转自己在“二战”中越来越不利的战局,日本法西斯不得不积极备战苏联。故而,他们需要在满苏边境修筑各种军事工程,以加强其军事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

虎头要塞遗址(图像)
从战略目的出发,在伪满劳动力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日寇(尤其是关东军)在其大本营的支持下,不顾“国际公约”对战俘的规定,采取了既可保证对苏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又可以分散瓦解抗日力量的一石两鸟的措施——把俘获的中国军兵用作“特种工人”。
但是,由于“特种工人”多为华北地区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国民党部队的抗日军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抗日意识强,相较于一般的劳工更具有反抗性。因此,关东军对这些“特种工人”的役使和管理,也更为严格、残酷。
1941年6月到1943年7月间,关东军针对“特种工人”制定出台的管理规定多达七种。
其中,关东军司令部于1943年7月13日颁布实施的《关东军特种工人处理规定》,更为突出地反映了日寇对“特种工人”的非人权、非人性的残酷役使、监管。

被监管、役使的“特种工人”(图像)
如,《处理规定》中有这样的条文:“因不顺从及发生其他需要惩戒的行为时,可以加以监禁、束缚及其他必要之处分。此外,对企图逃亡者,必要时,可对其使用兵器。”
为了秘密迅速完成满苏边境军事工程计划,日寇除按他们的《要塞法》和《关东军特种工人处理规定》等规定严厉对待“特种工人”外,他们还在“特种工人”内部,收买、安插个别思想软弱的战俘做“眼线”,以便随时掌握“特种工人”的言行举止。
日寇一旦发现“特种工人”不顺从管理或有某种“不良”动向时,就立即对他们进行严厉处罚——禁闭、毒打,乃至枪毙。
虽然如此,但日本法西斯仍没能阻止“特种工人”的反抗行动。
1942年夏天,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及随之出现的冲天大火,让日本关东军魂飞胆散,不知所措。巨大的爆炸声、耀眼的火光来自关东军东宁国境筑垒阵地第三道防线的、备战苏联的军火仓库。

日军军火库爆炸场景(剧照)
根据吉林省馆藏的史料推断,给了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的军火库大爆炸,正是战俘劳工(即“特种工人”)的英勇壮举。事后,没有发现战俘的踪迹——或逃离,或葬身军火库。
再如,1943年9月8日,关东军驻东宁满洲第570部队役使的四十三名“特种工人”,全体出动,袭击了宿舍的执勤、监视卫兵,打死打伤七名日军,夺取了兵器、弹药等物品后逃出魔窟。
关东军发现后,虽然立即采取行动,当场击毙“特种工人”2名,逮捕10名,但是,其他“31名未被捕者逃入苏联境内”。
发生在日寇构筑军事设施的满苏边境的这一“要塞劳工暴动”,是战俘中的八路军战士陈恩等骨干分子领导的。
陈恩是八路军某部第十团第三连连长,有着四年的抗战经历。因伤成为日寇战俘,随之来到东北后,他被关东军委任为拥有43名“特种工人”的“战俘劳工队”的队长。

“特种工人”组成的“战俘劳工队”(图像)
据史料记载,还有其它的一些“特种工人”抗拒日寇,起义暴动的情况,但大都遭到了日寇的残酷镇压,以失败而告终!
上述,是我国抗日将士不幸被俘,成为“特种工人”后,被日寇奴役的史实,及他们英勇反抗的事迹。今叙写于此,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八周年,缅怀革命先烈!
主要参考文献:《东北沦陷史》、《关于“特种工人”的劳工斡旋一事》